省委书记和省长哪个官大,美国的陆军部长跟国防部长陆军参谋长是什么关系?
麦克阿瑟之所以1951年被解除美军远东总司令的职务,除去性格桀骜不驯之外,很大程度是因为他挑战了美国宪法关于“文官政府领导军队”的红线,多次违抗总统杜鲁门的命令而自作主张。所以要理清提问中的关系,首先要弄明白“文武之分”。
(麦克阿瑟)
众所周知,美国总统是不能由现役军人担任的,但他同时也是美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同样,“国防部长”也必须由文官出任,由总统提名当选后,负责整个国家的军务。而国防部下设三个军种部委,其中之一就是陆军部,头头当然就是“陆军部长”,注意,这也必须是一名文官出任。
所以第一条就清晰了,总统是军队的大头领(最高统帅),国防部长是主管军队日常事务的官僚,陆军部长则是国防部长的直接下级,主要负责陆军的行政事务这一摊(还有海军部和空军部呢)。特别强调是“行政事务”,乃是因为陆军部长不享有“作战指挥权”,那也不科学。
(四星上将马歇尔)
因为军队的训练、作战、后勤等等领域毕竟是“技术活”,总统、国防部长、陆军部长通通是外行的文官(也有可能是退役将领,但毕竟是少数),让他们直接军队作战简直就是开玩笑。所以在陆军部长之下,再设置“陆军参谋长”这个职位,由职业军人出任,也需要总统提名和参议院通过。
第二条如此也清晰了,陆军参谋长理论上正是“陆军部长”的下级,并且是上述职务人选中唯一的现役军官,一般也是美国陆军军衔最高的将领,比如现代的陆军参谋长肯定是四星上将衔,是和平时期的“顶配”了。因此三个官职就级别来说,显然是国防部长大于陆军部长,陆军部长又大于陆军参谋长。
(五星上将马歇尔)
不过这只是和平时期的官僚体系,战争年代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国防部长、陆军部长皆非专业(职业)军官,无法成为总统的主要军事助手,所以陆军参谋长的权重就会加大,比如我们熟知的马歇尔。在二战时期,我们几乎不知道美国的国防部长、陆军部长都是谁,但肯定知道罗斯福身边最具份量的军人,正是马歇尔。
巧合的是,马歇尔与问题中的三种职务都有关联,刚好可以用他的军旅生涯和从政经历,来阐述一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马歇尔从军的早期,曾是陆军参谋长潘兴将军的首席助手,领中校衔,逐渐在军中稳步晋升。不过和平时期军官的升迁是比较缓慢的,需要熬资历熬“停年”,还需要有领导提携。
(潘兴将军)
如此至1938年夏,马歇尔升迁“陆军部副部长”,此时已晋阶為准将军衔,算是混进了陆军高层。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当天,罗斯福总统任命马歇尔为“陆军参谋长”并授予正式少将军衔,成为武装部队总司令最重要的军事助手。为什么不能升任“陆军部长”呢?前面说过了,那是文官的职务,而马歇尔作为一名现役军官,最多只能干个副职,转正是万万不行地。
战争时期打仗并且打胜仗是第一要务,所以国防部长、陆军部长暂时都没什么鸟用,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成为罗斯福一天也离不开的人物。哪怕他是诺曼底登陆最合适的统帅人选,罗斯福也舍不得外派他出去,因为总统自己本身也是个军事外行,事必与马歇尔商量,也因此便宜了艾森豪威尔。
(杜鲁门和马歇尔)
或许潘兴给总统的信中能够说明了陆军参谋长在战时的重要性,这位老将军写道:“我们在打着一场全球性战争,离结束之日尚远,因此要由最成熟的军官担任参谋长一职,以便明智地把握战略方向。明达的军界人士一致认为,马歇尔将军正是这样一位军官。假若把他调往某个地区作战,则无论这个战场看上去如何重要,都将使我们因为失去这样一位深谙战略、任何其他人担任参谋长都无法同他相比”云云。
1944年12月马歇尔被授予新设立的“五星上将”军衔,到二战胜利时分,马歇尔在陆军参谋长的位置上已经整整干了六年,并且年满65岁,因此于1945年8月坚决辞去了职务,并推荐了继任者艾森豪威尔。当然,马歇尔并没有真正享受退休时光,他又被以“总统特使”的身份派到中国来,参与抗战胜利后的“军事调处”。
(马歇尔在中国)
回国后1947年干了一段杜鲁门总统的国务卿,1950年9月转任“国防部长”,这就说明马歇尔已经退出现役,完全可以以文官的身份出任国务卿和国防部长等重要职位。而他一直提携的艾森豪威尔,退役后干脆参加了总统竞选并且最后成功入主白宫。
需要注意的是,笔者注明是“退出现役”而非退役,因为按照军制,五星上将永远享有穿军装挂军衔的权利。
唐朝没有丞相这个称呼吗?
在一些历史类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某人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历史人物古代并不在少数,比如代替武成王执政的周公,汉武帝托孤重臣霍光,蜀汉丞相诸葛亮,甚至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都是位于这样的一种地位上,这些人中有的人是丞相职位,比如诸葛亮,更多人并不是担任的丞相职位,而要说到古代某一个官职也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那么这个官职也就古代的丞相了,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经常能够看到丞相和宰相的说法,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丞相是古代正式官职,而宰相并不是具体的官职,也就是说某个人可以担任丞相职位,但是宰相这个官职确是不存在的,这里宰相只是一种泛称,它是指代除了君主外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也就是说丞相属于宰相,但是宰相并不仅仅指代丞相,因为各朝各代最高行政官员的官职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明清时期丞相被废除,但是依旧存在宰相的原因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宰相的演变历史吧!
丞相这个官职出现的很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个时候丞相仅为相国副手,在吕不韦被免职之后,相国这个官职也就没有人担任了,这样丞相也就保留了下来,在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也就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这里面最被人们熟悉的丞相自然就是李斯了,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面更是联合赵高帮助胡亥登上皇位,不过结局却很凄惨;汉朝建立之后,基本上延续了秦朝的制度,自然丞相也就保留了下来,像萧何、曹参都是汉朝开国著名的丞相,甚至留下了“萧规曹随”的成语,不过后面丞相改成了大司徒,一直到东汉末年丞相官职不复存在了,根据《汉书》记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
当然东汉末年,曹操重新设置丞相官职,并且曹操始终担任着丞相,这是在恢复汉朝初期的独相的设置,而蜀汉诸葛亮也是类似于曹操的地位,他的丞相官职也是独相,仿效的是汉初的设置,两人的丞相都是能够独立开府的,真正的做到了独揽朝政的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废除了宰相制度,将原本属于诸葛亮的权力一分为二,分别授予大司马和大将军,而曹魏更是废除了丞相制度,在曹魏宰相应该属于录尚书事的官员。
可以说历史的进程就是从独相到群相的过程,汉朝最开始设置单一丞相,后面设置左右丞相,等到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这个时候宰相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多,等到宋朝的时候,设置参知政事,也就是副相,像范仲淹、王安石等人都是担任过这个官职的,所以他们也是宰相了;来到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最开始设置左右丞相,像徐达和李善长都是担任过丞相官职的,最后在胡惟庸被杀之后,丞相的官职也就彻底从历史上消失了,此后明朝的宰相就是内阁首辅,最出名也是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就是张居正了;清朝承袭明朝的制度,并没有设置丞相,所以辅佐皇帝处理朝政的大学士就是宰相,所以我们在一些清宫戏中看到某个官员被称为什么相,比如索相(索额图)等等,就说明这些人担任了殿阁大学士了,这一点和珅毫无争议的宰相,刘墉差一点不是,在最后关头坐上了殿阁大学士,也算是搭上末班车了,至于纪晓岚就算不上了,因为他最高仅仅做到协办大学士,也就是殿阁大学士的副手,仅仅差了一步而已。
那么下面来谈一谈唐朝的宰相吧!
唐朝是没有丞相这个官职的,因为唐朝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这样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也就是说宰相的数量理论上是三个人,也就是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的长官尚书令、纳言(侍中)和中书令,而唐朝第一任尚书令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世民之后无人敢担任尚书令一职,原本他的副手尚书左右仆射成为了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也就说明初唐时期尚书左右仆射以及中书令和侍中都是宰相,这就是一个群相的设置,使得宰相权力不能够集中于一个人身上。
不过即便是这样的设置,也不能够让皇帝们放心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所以唐朝皇帝也就设置了“政事堂”来参政议政,最初有权利参与的人都是三省长官,不过因为三省长官地位尊贵,并且基本上都是功臣贵族掌控,很多时候他们并不一定是皇帝信任的人,但是人家地位在那里,皇帝还不能够不任用,这个时候皇帝自然是想要将自己的亲信纳入到宰相的圈子,所以李世民也就开创了政事堂,并且特意设置了两个临时性的职位,让原本地位达不到三省长官的其他官员,能够进入政事堂议政,所以这些人也就成为了宰相,这样扩大了议政的范围,既能够分散宰相的权力,也能够保证议政的质量。
李世民开创的两个临时性官职也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为唐朝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最高长官就是正三品,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李世民就能够将三品之下的官员纳入到宰相群体中,所以唐朝的宰相群体很大,唐朝初年李绩等人没有做到三省长官,但是就是凭借着这两种官职,成为了宰相群体中的一员,而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同中书门下三品”是参与朝政的官员原本地位等同于三品,或者三品以上,所以增加这个称号,也就等同于中书门下相同的地位了,而资历在四品及以下的官员参与朝政,给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职,在武周时期,被武则天改成了“同凤阁鸾台三品”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所以正是因为狄仁杰担任了这样的官职,才是古代的宰相了。
另外在李世民时期,还有一种情况也是丞相,这个就是参预朝政,其实这个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平章事”的雏形,李世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自己亲信的人参与朝政的处理,所以给予了一部分官员参与朝政的权力,也就进入了“政事堂”,这里面早期担任谏议大夫的魏征,担任刑部尚书的张亮,以及担任兵部尚书的侯君集,都是因为这个身份成为了宰相,可以说张亮和侯君集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真正做到了出将入相了,当然李靖和李绩也同样如此,只是李靖做到了三省长官,而李绩凭借的是“同平章事”的身份而已!
所以唐朝没有丞相这个官职的设置,宰相也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担任,反而相成了宰相群体,实行的也就是群相负责制了,除了三省长官外,所有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成为同平章事)”的官员,就算是地位是四五品的官员,也拥有了宰相的身份,而他们都可以被称为宰相了。
对领导的尊称有哪几种?
你好,我是湘妹子燕燕,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1 国君主
中国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形成时期,一些部落首领的称号,例如夏后氏。
(2)天子
周王认为
隋天子
自己是天之骄子,所以自称“天子”,后来用作对皇帝的别称。
天子即天之元子,天是人格化的自然界,被认为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天为父,所以号“皇天”,地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皆为天之子。按照宗法制度来说,只有嫡长子才有权力继承父的遗产,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传子孙。一般认为,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始于周代。儒经《尚书》中说,天神改变了他对自己的长子、大国商国君主的任命。因此,天子的含义,乃是天的长子或嗣子,即后世所说的太子、今日君主制国家的王储。因此,原则上说,许多人都是天神之子,都有做天子的资格,只要有德行。儒学把《尚书》作为自己的经,也就对《尚书》的说法坚信不移。中国历史上想做皇帝(天子)的人人数众多,儒经为他们提供了理论根据。
(3)皇帝
我国和西欧历史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我国皇帝称号始于秦始皇,而西欧最早采用这一称号的是罗马帝国的戴克里先,往往含有“将军”、“统帅”的意思,一般只
秦始皇
有统治范围辽阔的君主才有资格叫。在中国,皇帝最早是皇、帝的合称。“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又《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称皇帝。”所以人们考量上古时的贤君,根据他们各自的功绩,将能够配得上皇、帝之称的八人合称为“三皇五帝”。但此时皇、帝还分别为两个称号,不同时用于一人身上。首次将二者合并,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则始于秦始皇。至此后,皇帝一词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近代以来,“皇帝”也是对其它强大帝国的国君的翻译。
(4)太上皇帝
清高宗乾隆给自己起的一个称号,比以往的太上皇多了一个“帝”字,这表明他虽然退位,但是仍然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5)国王
在我国曾经是最高一等的封爵,在中世纪的西方是在自己领有的王国内部仅次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最高统治者称号,多为立宪君主国的国家元首,在位而不统治。
(6)诸侯王
中国学者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封地(诸侯)的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也叫藩王。
(7)王
在秦始皇以前是国君的称号,自汉朝起成为第一级封爵,分为亲王(有时是国王)和郡王两等,大多封给宗室皇亲。
(8)君王
中文对君主和王的合称,和“帝王”是同义词,一般用以总称称号不同的各类君主。
(9)天王
①周天子。殷周时天子但称王,春秋时,楚、吴诸国国君亦相继称王,因尊称周王为天王。
《春秋·昭公二十六年》:“天王入于成周。”
后世亦用以称皇帝。
杜甫《忆昔》诗:“百官跌足随天王。”
②吴王夫差。
《国语·吴语》:“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③五胡十六国时期,许多少数民族政权的君主都称天王,而不称皇帝。
④农民起义领袖的君主称号:
(1)隋朝末年,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王须拔,自称漫天王,国号燕。
(2)南宋初年,湖南农民起义领袖杨幺,自称“大圣天王”。
(3)元朝初年,江西农民起义领袖杜可用,自封号为杜圣人,称天王,立年号万乘。以谭麟为副天王。
⑤太平天国时期,领袖洪秀全的君主称号。全称是“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简称为“天王”。
太平天国是一个以宗教立国的政权,天王洪秀全自称上帝耶和华的次子、天兄耶稣的亲弟弟,说自己是受命下凡做“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拯救世人“斩邪留正”的,自己的儿子洪天贵福和“代代幼主”都被过继给耶稣作干儿子,因此也是半人半神的天生法定继承人,太平天国世世代代都是受命于上帝的国家,这个和谐无比的神人家庭其他成员,还有上帝的太太“天妈”,上帝的妾“其他亚妈”,耶稣的太太“天嫂”,洪秀全的“天妻”正月宫,以及耶稣在天上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等等。
(10)霸王
①西楚霸王项籍(前232—前202):字羽,通称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被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被称为最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②西秦霸王薛举(?-618)
隋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其父汪,徙居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举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家产巨万,交结豪猾,雄于边朔。大业十三年(617年)与其子仁杲(gao)起兵,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据陇西之地,众至十三万。不久称帝,迁都天水(今甘肃天水)。
(11)摄政王
摄政王(prince regent),即代替或代表出国的、年幼的、生病的或神志不清的君主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通常由君主的亲族或戚族担任。如中国清世祖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宣统中醇亲王载沣摄政。英国还制定有专门的摄政法。
(12)监国
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13)单于
匈奴称“撑犁孤涂单于”,简称“单(chán)于”、单于妻称“阏氏(yān zhī)”。
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的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单于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的父亲头曼单于,之后这个称号一直继承下去,直到匈奴灭亡为止。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的称号,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14)昆莫
“昆莫”是少数民族乌孙对其国君的称呼。犹匈奴之单于。后又改称“昆弥”。
(15)颉利发
《旧唐书·突厥传上》“其大官屈律啜,次阿波,次颉利发,次吐屯,次俟斤,并代居其官而无员数,父兄死则子弟承袭。” 王国维 《高昌宁朔将军曲斌造寺碑跋》:“诃黎伐,亦俟利发或颉利发之音变也。” 而除“颉利发”, “俟利发”之外,还有“俟利发”、“俟利伐”、“俟列弗”、“俟列发”、“希利发”等异写,而“颉利”则又有“伊利”、 “一利”、“意利”、“伊 离”等异文,足证此号乃极常用突厥之官号。
(16)俟斤
俟斤(Irkin)原为部族首领之称,铁勒诸部酋长,皆称“俟斤”。《隋书·铁勒传》:“独洛河北,有仆骨、同罗(Tonqra)、韦纥、拔也古(Baqirqu)、覆罗,并号俟斤。” 拔也古君长之称“俟斤”,突厥碑文中亦曾言之(见突厥文《阙特勤碑》东面三十四行)。原文为 Ulugh Irkin,汉文“大俟斤”。突厥官号之加 “大”字,常见不鲜,非止“俟斤”一名也。史称多览葛酋长亦号“俟斤”。多览葛为九姓回纥之一,其酋号“俟斤”固宜。
(17)候娄訇勒
高车称“候娄訇勒”。
(18)可汗
中亚及北亚游牧民族的君主,还有的则叫大汗,应该和皇帝是同一个级别了。又称大汗,亦可简称为汗,古代北亚游牧民族柔然、突厥、吐谷浑、铁勒回纥、高昌回鹘、铁勒、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国,其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里一般部众对首领的尊称,鲜卑语称“可寒”,原意是“神灵”、“上天”之意。可汗作为一国之主的称号最早始于402年柔然首领社崘统一漠北自称丘豆伐可汗。唐杜佑谓:其“犹言皇帝”。蒙古语又作“合罕”,窝阔台汗称合罕,文献中常以“合罕皇帝”专指窝阔台。唐朝贞观四年,击败东突厥后,西域各国君主在长安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19)赞普
吐蕃王号。赞,雄强之意,普,男子。在政治制度上,松赞干布仿唐朝的官制,赞普是最高统治者。
(20)诏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Zhao〗
南诏蛮,本乌蛮之别种也,姓蒙氏。蛮谓王为“诏”,自言哀牢之后。——《旧唐书》
(21)骠信
唐代南诏王称号:意为“君主”,南诏王閤劝(808-809年在位)自称。
(22)夷离堇
官名。辽政权建立前,为契丹各部军事首领。辽太祖以迭刺部夷离堇建立政权称皇帝后,于天赞元年(922)分迭刺部为五院(北院)与六院(南院)两部,各置夷离堇,分掌部族军民政事。辽太宗会同元年(938)改北、南院与乙室部夷离堇为大王,其官署称王府。其他各部夷离堇则太祖时改称令稳,圣宗时发放改称节度使。金角移里堇司,设移里堇一员,掌管边疆部落与部族村寨。后来大辽直接把“夷离堇”改用汉语称呼“大王”。小说里面萧峰担任的就是南枢密院大王。
(23)土司
土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司既指少数毛南族地区的土人在其势力范围内独立建造的且被国家法律允许的治所(土衙署),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狭义的土司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24)头人
清 昭梿《啸亭杂录·廓尔喀之降》:“有 丹津班珠尔 者,本班禅部下头人。”华山《山中海路》二:“党委唯一可以帮忙的事情,就是把牧区各个兄弟民族的头人请来,和他谈谈。”
清林则徐《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折》:“有所谓火耗、马脚、硐主、硐分、水分,以及 西岳庙 功德,合厂公费等名目,皆头人所逐渐增添者,虽不能尽裁,亦必须大减。”陈残云《山谷风烟》第六章:“你是乡里的头人,怎不跟我说句公正话?”
中国民主改革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首领的汉语称谓。藏族称部巴,哈萨克族称巴斯,佤族称扩或涵痕,等等。一般多为世袭,也有由土司或地方政府指派,由当地富户霸居,或通过当地传统的选举形式产生。头人有大小之分,职权各族各地也有所不同,但除阶级分化不明显民族外,头人都享有一定的特权,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民主改革后,头人的职位和特权均被废除。
公务员电力公司烟草公司?
公务员、电力公司和烟草公司,当然首选公务员,其次是烟草公司,最后才是电力公司。
1、公务员,这个其实不用我多说,很多人挤破头都想进公务员队伍,但是你选择去当公务员,必须先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只有通过笔试、面试、体检以及政审等环节以后,才能正式入职,至于公务员的稳定性以及福利待遇,这方面你压根不需要担心。但是有一点你也要注意,那就是你去当公务员之前,必须要清楚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当公务员,比如有些人性格内向木讷,那么你即便考上公务员,也未必能在公务员队伍里面混出个前途来。
2、烟草公司和电力公司都属于典型的垄断单位,且都是行政单位和国企的“二合一”,也就是典型的政企不分的单位,而且这两家单位的福利待遇,说实话在整个国企层面,都属于很不错的,但是论从工作性质的角度而言,我认为去烟草公司可能更好一些,毕竟电力公司很多技术工作的危险性更高一些,而烟草公司给人的感觉就是没什么大的安全问题,基本上就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3、为什么说最后才选择去电力公司呢?据我所知,很多电力公司一般新人进去,基本上都要分配到基层单位去,这些电力公司的基层单位,条件一般会比较艰苦,如果你从小家庭环境比较好,受不了什么苦,那么你去这类单位,估计也待不了多久就会想要辞职,所以即便同样都是国企,但是我还是建议你优先考虑去烟草公司。
总之,不管你去当公务员,去电力公司还是去烟草公司,这几份工作都属于很多人都想要的好工作,社会地位高,薪酬福利好,工作环境也都不错,但是最关键的,我认为还是要看你自己具体的情况,你适合干什么,什么工作才会是最适合你的好工作!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两大名校的校长都是副部级。权力一样大。中国还有31所大学的校长也是副部级,如北师大、北理大、复旦、浙大、广州中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