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爆炸一个中队全军覆没,教导总队和日甲级师团谁厉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950条回答。
萨沙以前分析过二战初期,1937年到1939年日本甲种师团对比德国陆军师。
我们可以看到,就武器装备来说,团一级的日军甲种师团并没有明显弱于德国陆军师,双方火力大体相当,具体到营连一级可以说是各有所长。
只有到了师、军一级,双方的重武器才有一定的差距。
日军近3万人的甲种师团为例,会配属配属的炮兵联队。日军的野战炮兵联队编制由3-4个炮兵大队组成,每个大队各装备12门75毫米野炮,有些师团会换装一个105毫米或120毫米榴弹炮大队。如第3师团的炮兵联队下属3个野战炮大队(36门38式75毫米野炮)及一个榴弹炮大队(12门91式105毫米榴弹炮)。
相比起来,德国陆军师的兵员较少,大约1万多人,不到2万人。
一个步兵师下辖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反坦克营、通信营、工兵营、侦察营、师辎重队、师部。关键是这个炮兵团,
德军一个炮兵团中会配置3个轻炮营,规模为每营610人,每个炮营装备12门105毫米野战炮,一个炮兵团会配备一共36门105野战炮;此外,还会配备一个680人的重炮营,装备12门150毫米野战炮。
看看,德军步兵师虽然数量只有日军甲种师团一半,但重火力显然要强出一截。
德军压根不装备75毫米野炮山炮,直接就是105毫米起步,还有150毫米重炮。
可见,双方师一级的重火力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日军作战地区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这里地形较为复杂,大口径重炮机动性差很难使用。相反,75毫米火炮,尤其是山炮的机动性强,可以跟上步兵前进。
虽然日本火炮制造重炮的能力较差,但大量装备75毫米火炮,主要还是从机动性考虑。
也就是说,日军的团、旅一级,相比德军并不差,只有师、军一级才有重火力的差距!
有人说,你说的对不对吧,日军没那么厉害吧。
1939年诺门罕战役中,苏军以数倍兵力和重武器碾压日军,伤亡2万多人,而日军伤亡1万多人。
如果双方是一比一单挑,日本还占上风。更重要的是,诺门罕日军是一个二三流的卫戍师团,同甲种师团差距巨大的。
如果说,日军团、旅一级同德军装备相差不大,只有师、军的重武器较弱,试问国军如何?
教导总队是所谓德械部队,也就是使用了一些德国武器,接受部分德军训练的国军部队。德械部队同德国国防军,各方面都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的,不是一回事。
教导总队原则上是一支非作战的训练部队,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大量军官和士兵,是种子军队。
只是因为国军兵力太吃紧,才导致教导总队多次参加实战。
1937年抗战爆发前,教导总队只有3个团编制,大体是1个师。但德军的师配备一个炮兵团,教导总队仅有1个炮兵营。
教导总队总兵力是1万3000多人,重武器仅有75毫米山炮12门,75毫米步兵炮20门。而日军和德军的步兵炮,是不计算在独立炮兵中的。
说来说去,教导总队重武器仅有12门75毫米山炮。
相比德军师下辖炮兵团的36门105野战炮和12门150毫米野战炮,教导总队12门75炮不但数量少,口径也差距很大。
甲种师团的36门到48门75野炮,数量也是教导总队的3到4倍。
南京保卫战前夕,教导总队原来的3个团扩建为3个旅,另将炮兵、工兵、骑兵、辎重兵都扩建成团,通信兵、特务兵扩建成营。这只是番号变化,武器数量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补充了一些新兵而已。
军官刘庸诚回忆:“三个旅只有六个团,当时七、八、九三个团在江西、湖南两省境内接兵并未回南京,还是只有3个团在南京”。
这就是南京保卫战前夕教导总队的兵力情况。
大家要知道,二战平坦地区交战,超过七八成伤亡是火炮造成的,尤其是大口径火炮。
所以可以这么说,教导总队就装备上来说,既不是德军步兵师的对手,也不是日军甲种师团对手,这些都是客观的差距。
虽然实力差距很大,但只要教导总队参加的战役,都给日军造成巨大伤亡。
凇沪会战中,副总队长周振强率领教导总队第二团作为先头部队,紧急赶赴上海参战。在张华浜阻击战中,教导总队与日军激战三昼夜,给敌人造成重创,自己也伤亡近半数。11月5日,教导总队又紧急调派7500余人到上海增援坚守八字桥的第67师。
淞沪会战,教导总队有近万官兵在淞沪血战,总司令桂永清与参谋长邱清泉都到第一线指挥作战。教导总队直到上海总撤退的时候,才跟随大部队撤回南京。此时教导总队伤亡不下五千人,撤回南京时的总兵力不足5000人,牺牲了很多国家的精英军人。
南京保卫战爆发以后,元气远远没有回复的教导总队,负责最关键的几个地区防御:光华门和紫金山。
紫金山是南京城外唯一制高点,一旦占领这里就可以用炮火覆盖城内。
所谓紫金焚,则金陵灭!
当时南京守军仅有8万多人,其中3万多是新兵,连枪都端不稳。而围攻南京日军高达20多万,直接参加攻城的也有十多万人,南京十有八九是保不住了。
而日军也不是草包,首先就集中兵力猛攻紫金山。
当时紫金山对于敌我都至关重要,教导总队在这里坚守每一寸阵地,浴血奋战。12月5日南京保卫战打响,面对数倍日军加上强大火力的猛攻,教导总队每个阵地都是人全部死光才会失手,日军旧攻不克。
直到南京城破后13日,紫金山上的教导总队仍然在坚守。在城内各部突围时,仍然能够听到紫金山枪炮齐鸣。
教导总队总司令桂永清坚持到下达撤退令后,部署了撤退任务才撤走。由于撤退的时间太迟,桂永清已经找不到渡船,只能乘坐卫士临时制作的木筏过江。期间木筏陷入江边淤泥中,桂永清落水差点淹死。
而直到13日日军攻入南京城内,教导总队总参谋长邱清泉仍然坐镇司令部坚守,组织部队撤退和做最后抵抗。直到日军杀到司令部所在的富贵山脚下,相距不过数百米,邱清泉才带着两个卫士撤退。结果他们没有顺利撤出去,差点死在南京。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甲午战争参战清军高达63万?
甲午参战清军从来木有63万这么多。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清王朝本来就没有这么多可以作战的部队;二是清王朝缺乏迅速调动部队的手段。
清王朝号称百万大军,实际上大多数是不能打仗的,真正装备了近代武器,有一定战斗力的只有三十来万
根据统计,在甲午前夕,整个中国有防军(勇营转化)和练军(八旗绿营转化)30万左右,这就是真正可以打仗的部队(这里的打仗是指能够用于镇压内部,至于对付西方军队是不行的)。至于八旗,就是光拿钱不干事的废柴,绿营则只能干干抓贼捕盗的警察业务。
这30万人分布于全国各地,而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和财政困难,这时中国只有两条铁路,一条是天津到山海关,一条是台北到新竹。而海上运输线又因为害怕日本海军拦截而基本放弃,所以全国范围内的军队调动,只能采取非常原始的状态——步行、大车和木船。由于整个战争只持续了八个月时间,所以很多部队还没有走到前线,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谁能知道,偌大的中国大陆,只有一条130公里长的小铁路,大部分军队和物资运输只能靠千百年来的原始手段,人走车载
所以真正和日军交手的,只有中国北方一部分防军和练军。这些部队的总数是很少的,例如作为主力的直隶练军和北洋淮军,只有2万人。东北三省的八旗练军和防军,只有1万余人。
清军中最好的部队北洋淮军,以世界标准来看只能算是拿着近代化武器的古代军队,但即使这样的部队也只有二万人,在大规模战争面前杯水车薪
由于可用的部队少,清政府只得采取招募大量新兵的办法来应急。实际上这样做的效果也很有限,因为新兵们不是经过基础训练后补充到现有部队,而是直接组成新部队,一支几千人的部队除了十几个军官,全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很多部队上战场的时候,新兵连枪都不会打,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要经过三个月的培训才能勉强派上战场,但是日本人不会给这个时间
所以甲午战争中,清军除了在朝鲜战场和鸭绿江之战中还能以现役部队作战外,旅顺、辽东、山东战场都不得不以大量新兵(有时候甚至以新兵为主力)应对日军的进攻。质量不如敌人不说,很多时候连数量都不如敌人,例如金州之战,清军以5600人对日军1万余人。旅顺之战,清军以1万余人对日军2万。威海之战,清军以5000余人对日军3万。
由于缺乏枪支(储备不足,欧美进口武器要半年才能运到中国),战争后期很多部队只能使用旧式火器和冷兵器
到北洋海军覆灭后,日军准备以7个师团共计20万大军进攻北京时,清政府只能拼凑出约10万军队,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新兵,连步枪都凑不齐,到了这个时候,清政府也只能选择割地赔款了。
北洋水师的基地威海卫是如何陷落的?
北洋水师的基地威海卫军港是被日军从陆上攻破的,而不是海上,从战略上讲,清廷并没有给予威海卫军港以足够的重视,大了说就是没有对山东半岛以足够的重视。清朝陆军的防御重点都放在了东北和京津地区,对于山东半岛的防御非常不足,让登陆的日军轻易的从山东沿海地区登陆并包围了威海卫军港。所以清廷在战略部署上的短见是导致威海卫军港沦陷以及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
威海卫军港修筑的绝大部分的海岸炮台都是为了对付来自海上的入侵,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考虑到可能会面临来自日军登陆后陆上的威胁,紧急修筑了一些野战炮台,虽然增强了陆上的防御能力,但是就整个山东半岛的防务而言形势仍旧十分严峻。尤其在清廷抽调了山东十几个营的精锐陆军前往增援天津、通州和旅顺后,山东的沿海防务被大大削弱,虽然新组建了不少新营,但战斗力和装备水平都很差!
在日军陆军第2军近5万人从荣城登陆后,清军在烟台以东的部队仅43营,2.1万人,而且还是分散驻扎在300里长的地段上。所以几乎每次战斗中清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根本无力阻止日军向威海卫的进攻。威海卫军港就这么被日军轻易的包围了。
在威海卫陷入日军海陆军的围攻后,所有的希望就只能寄于清军陆上的援军能否及时赶到了,只有在路上打退日军的围攻才能真正解救威海卫和北洋水师。当时清廷让丁汝昌坚守20天则援兵必到,然而直到第20天晚上也不见任何清军到来,各救援清军行动缓慢,丁汝昌见援军迟迟不到,北洋水师又弹药已尽,遂饮鸦片自尽。他自杀那天正好是清廷答应的援军到达的那天,然而援军没能如期赶来,威海卫军港和北洋水师的命运也就此注定。
张作霖早年结拜了七个兄弟?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1907年,张作霖与马龙潭、吴俊升、冯德麟结成同盟,为了更好地相互提携共同发展,
他们决定结拜兄弟,加上张作霖手下的张景惠、汤玉麟、张作相、孙烈臣共8人互换兰
谱,按照年龄长幼成为拜把子的兄弟。
张作霖从一草莽最终成为东北王,自然少不了这些兄弟们的帮忙,那他的这些把兄弟
最后的结局都如何呢?
老大马龙潭,最为年长,也可以说是年老。他比小弟张作相大了整整20岁,结拜时已经
46岁,将知天命。
马龙潭出身将种门庭,父亲马奇峰是个有从一品振威将军衔的武教官。或许是因为从小
受过较好的教育,他和张作霖等大字不识几个的军阀不同,以文武兼修的一代儒将风度
闻名。
后来张作霖不顾他几年来的汗马功劳解除了他的军职,他也干脆没有反抗,安心在家赋
闲。张作霖死后,日本人要他出任自治会长以稳定民心,则被他拍着桌子骂了回去,甚
至为此一头撞在床头见了红。
马龙潭1940年去世,享79岁寿数,只可惜没有见到抗战结束的一天。
吴俊升,字兴权,1863年生,时任奉天巡防营后路统领。
结拜后,他死心塌地追随张作霖。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战败,北京政府免去张作霖各
职,任命吴俊升为奉天督军。然而,吴俊升却不听北京政府的,坚决支持张作霖任东三
省保安总司令,并宣布东三省独立,后与张作霖一起丧身于皇姑屯,时年65岁。
老三冯德麟,字阁臣,1866年出生,当时的职务是奉天巡防营左路统领。
冯德麟是绿林前辈,比张作霖年长九岁,在张作霖面前,一直以长辈自居。后对任奉天
督军的张作霖不满,两兄弟也曾经不和,但是张作霖一直把冯德麟当大哥看,很敬重
他。
后来冯德麟因助张勋复辟,被北京政府关押,张作霖又想尽一切办法使得冯获释,最后
又为冯争得三陵都统这一职务,位子不大却有很大的油水,这也是冯德麟后来死心塌地
跟随张作霖的原因。1926年,冯德麟去世。
汤玉麟
曾任东三省巡阅使署中将顾问、师长、热河省主席等职,少年时汤玉麟给人扛小活,因
赶车拉脚遭抢劫,遂铤而走险,落草为寇,称霸辽西。
汤玉麟称霸辽西时,曾救张作霖一命,张、汤由此结为生死之交,后来张作霖邀汤玉麟
入伙合办保险队。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攻热河,汤玉麟手下的几个将领尚未交锋就投降或逃跑,汤
玉麟于是一枪不发,全面败退,率部逃到河北承德地区的滦平,被宋哲元收编。之后汤
玉麟寓居天津,1937年5月病死。
张景惠,1872年生于奉天八角台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的张景惠,跟随其父卖以豆
腐为生,他善于结交朋友,在乱世自己拉队伍,在八角台镇成立自卫团,自任团练长,
为本镇的商号富户看家护院,张作霖与张景惠二人一见如故,拥护张作霖做自卫团的首
领,自己情愿当副手,从此张景惠对张作霖言听计从。
1907年,在剿灭蒙古叛匪陶克陶胡胜利后,与张作霖等人结拜成兄弟,排行老五。孙烈
臣是张作霖最为信赖的干将,也是东北军的陆军上将,协助张作霖在东北剿匪以此驱逐
俄国人的武装势力,并积极发展东北的军工业,东北能够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工业基地跟
他打好基础有很大的关系,不过很早就去世了,死于1924年4月。
孙烈臣是张作霖最为信赖的干将,也是东北军的陆军上将,协助张作霖在东北剿匪以此
驱逐俄国人的武装势力,并积极发展东北的军工业,东北能够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工业基
地跟他打好基础有很大的关系,不过很早就去世了,死于1924年4月。
老七张作霖(1875年),结拜时是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张作霖从草莽一步步成为叱咤
风云的东北王,功过都有,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但他不向日本人低头,
在笔者眼里就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军人。
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中丧生,可以说对东三省的影响是巨大的。
老八,张作相。张作霖的另一个心腹。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张作霖被炸死,最有实力和
威望成为东北王,就是张作相。但是出于兄弟义气,他让位给张学良。真是人如其名,
他甘愿做宰相。有人说,如果张作相成为东北王,或许可以保住东北。不过这是后话
了。
欢迎关注江水趣谈,与您一起去解读经典中的奥秘!
光绪帝时期的战争?
甲午战争。
决定甲午战争打与不打,并非光绪帝说的算,也不是慈禧太后或者李鸿章,甚至整个大清朝的人说的算,而是日本人说的算。
自从1887年,日本人小川又次大佐写了《征讨清国之策略》之后,日本的“大陆政策”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是百年大计。
这个“百年大计”是这样计划的,先占领朝鲜,再侵占满蒙,随后征服中国,再后来征服亚洲,最终统治全世界。
要想实现最终目标,他们就必须把朝鲜从清朝的控制下解脱出来,并取而代之。所以,甲午战争,不管清朝愿不愿意,日本这边是一定要打的!
面对日本人的来势汹汹,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都不赞同出兵,而寻求避战求和,但光绪帝为什么还执意打甲午战争呢?
一、
首先,请大家记住一句话,和平并非是单方面退让寻求来的,即使明知不敌,也要勇于亮剑。也只有亮了剑,才有可能换来暂时的和平,对于很多人讲,不去惹人家人家干嘛打你?
一百年前的甲午战争,就是一个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晚清好不容易通过“洋务运动”和平发展几十年,使得国力提升了一些。这时候更应该闷着头,猥琐发育,待国力再强盛一些,从而实现,不战而退敌之兵!
但,世界历史上发生的种种战争,国力大小从来就没有被放到第一要素上。不然,宋朝不会南渡,蒙古也不会纵横欧亚大陆,罗马帝国也不会土崩瓦解,抗美援朝更不会打成平手。
总而言之,清政府不希望打仗,但也不能惧怕打仗,毕竟这几十年,几次局部战争,都打赢了!
六十年代,清军一举占领天京,平了太平天国,兵广将精;七十年代,左宗棠率领清军打败了沙俄,及阿古柏,收回了伊犁,收回了新疆;八十年代,清军又在南边跟法国干了一架,硬是把法国内阁给打瘫了。
现在九十年代了,东亚的一个弹丸小国,日本跳着脚在朝鲜骂街。而大清,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几次对外战争都胜了,且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五,你说打还是不打?
二、
在《走向共和》中,慈禧太后是不愿意打的,毕竟这一年她刚好要过六十大寿,没有比战争更让她糟心的了。
她自己也说了,逢十周岁就是一坎儿,四十寿辰亲儿子死了,五十寿辰又跟法国人干仗,现在六十了,日本人又来了。
所以,她的心思并不在这上面,而是一心要过寿,顺便庆祝自己退休:
“我的六十大典,说什么也不能给碍着了!”
由于慈禧太后给了这么一个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李鸿章在备战上面,畏手畏脚,一心求和。
李鸿章避战求和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他当时也算类似于大清的外交官了,光绪帝深居皇宫大院,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变化特别大。但李鸿章知道啊,虽然他也宣传北洋水师亚洲第一,北洋水师阅兵也搞得浩浩荡荡,但那就是骗骗鬼的,骗不了自己。
直到被光绪帝逼得没法了,他才上书讲了实情:
“可战之兵不过五万,能战之船不过十艘!”
对手日本可是全国动员,光野战军就得十万以上,而且日本舰队不管是数量,还是吨位,还是航速,等等等等,都超过了北洋水师。
换句大家能理解的话讲,就是,人家都已经点了第三级的科技树,你这里还都是第一级的装备呢。
三、
所以,在朝堂之上,当光绪帝问李鸿章到底能不能一战的时候,李鸿章说出了实情:
一是北洋水师能战的军舰只有八艘,而日本却有二十一艘;船速上,北洋水师平均时速也就15海里到18海里之间,而日本舰队却在20海里到23海里之间;在射速上,北洋水师是五分钟射一炮,而日本是一分钟射五炮。
实际上,李鸿章是有点夸大了,以大东沟海战为例子,双方参战的舰队均为12艘;航速上,北洋水师大约是10节,日本舰队是14.5节;射速上,北洋水师的炮弹也没那么慢,大约是射一发,日本射十发;大口径主炮对比,北洋水师28门,日本舰队38门,但准确率上面,北洋水师要高得多。
但不管怎么说,单从数据上讲,北洋水师确实打不过日本联合舰队,所以面对光绪帝的询问,李鸿章给了一个解决方案:
“保船制敌!”
所谓的保船制敌,其实就是龟缩战术,不主动迎战敌舰,窝在军港,主要用于防御。
此话一出,第一个蹦出来反对的却是张謇:
“彼曲我直,理直者气壮,气壮者斗志昂扬!以我斗志昂扬的正义之师,敌彼失道寡助的无耻之徒,又怎么叫做好勇斗狠?又怎么能够不稳操胜券?”
实际上,当时的清流派均斗志昂扬,挖苦李鸿章那叫一个狠,敢情不是你们自己上战场!
四、
比如户部主事裕绂上奏:
“日本偏僻处于东洋,全境不过中国一二省之大小,夜郎自大,辄欲奋螳臂以抗王师,此其自速灭亡。”
御史叶应增上奏:
“此次用兵,彼逆我顺,彼曲我直,彼吞噬小邦,以残暴逞,我救属国,由仁义行。”
在《走向共和》中,当李鸿章批评张謇就是纸上谈兵,根本不懂战争时,张謇反驳:
“武器绝非胜败之决定要素,决定胜负的,乃是人心。”
但不管怎么说,光绪帝是认可了北洋水师不如日本舰队的现实,并针对炮弹供应不足问题批评了翁同龢,同时表态,后面李鸿章要买什么,马上批:
“只要能打败日本,朕就是把这个宝座给卖了,也在所不惜!”
当然,历史上的光绪帝可没有这么大方哦,还不至于到卖宝座的地步。而且李鸿章提到的没有炮弹,其实指的是进口大口径炮弹,实际上,大清可以自制的,即使人们常讲的开花弹,也是由天津军械局提供。1894年共给北洋水师出库342枚开花弹,但实际到账182枚,中间少了的,就是被类似剧中黄瑞兰这样的人吃掉了,这样的人当然是李鸿章亲信了。
五、
回到题目,抛去日本人故意挑逗的前提条件,光绪帝为什么也一心要打甲午战争呢?
任何事情,必须放到当时的背景条件里面,毕竟之前的几次战争都胜了。光绪帝作为儿皇帝这么久,又刚刚亲政,这正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最佳时机。
而且通过这场战争,恰恰可以压一压后党的人,抬一抬帝党的人。战争是最好的洗牌机会,通过此战,建立自己的班底,消除慈禧太后的影响,全面亲政。
三,则是翁同龢的影响,毕竟翁同龢跟李鸿章不合,光绪帝跟翁同龢同属帝党,李鸿章是太后的人。在他们的眼中,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私人部队,打仗消耗的是李鸿章的个人势力。打赢了,主战派的帝党就是首功,借此掌握更大的权力,打输了,把责任推到李鸿章头上,旱涝保收:
“正好借此机会,革了他李某人的职,去了后党一员中流砥柱!”
四是跟朝鲜的关系,自从1884年甲申政变之后,清政府就派袁世凯彻底控制了朝鲜。在朝鲜的这十年,也是签订了很多不那么平等的条约,也是挤走了日本在朝鲜的特权,比如内河航运权、修筑铁路权、开矿权、电报权等等。
这极大的影响到了日本的利益,而清政府拖得越久,越舍不得这块肥肉,自然就得打了。
最后,光绪帝也清楚,躲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然的话看看以后的几十年。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珍珠港事件,哪一件事不是《征讨清国之策略》早就制定好的了?
你李鸿章经营北洋水师这么多年,还有淮军的支援,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设备给买设备。当年你开着舰队访问日本,还吓得他们屁滚尿流呢。就连开战的前两个月,你还举行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大阅兵,外国媒体都讲大清必胜。
到这节骨眼上了,你却突然告诉朕,那都是假的,不能打,你让朕怎么想?
你是想保存实力?还是想通倭?还是不想让朕亲政?
什么外国人调停,什么各退一步,什么照会日本,根本不管用。如果谴责管用的话,那各国不用准备军队了,所以,必须得打,只有打痛他,才能换来和平!
而光绪帝希望看到的结局,直到五十年后,两颗原子弹袭击了日本长崎、广岛,这才打烂了《征讨清国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