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海康威视最新消息,海康威视和中科微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offer去哪个好?
恭喜您一下拿到两个offer,人生赢家。
海康威视的营销及服务网络覆盖全球,目前在中国大陆34个城市已设立分公司,在中国香港、美国洛杉矶和印度也已设立了全资和合资子公司,并正在全球筹建更多的分支机构。
2019年11月13日,海康威视公告称,董事胡扬忠、龚虹嘉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
中科微至智能制造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5月,是一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部现有员工280余人,致力于面向物流快递行业的高端自动分拣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
公司总部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大成路299号,同时在安徽南陵、广东东莞、浙江杭州、四川资阳、河南郑州、辽宁沈阳等区域设立了分公司和售后服务中心。
如果我同时拿到两个企业的offer,我会选中科微至的。
还有什么厉害的企业?
浙商被称为“东方犹太人”,与粤商、徽商、晋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四大商帮”!而之所以浙江省能进入全国GDP四强、杭州能进入全国各大城市GDP前十强,靠的就是民营企业。被称为“民营企业孵化器”的杭州诞生了一大批优质企业。一起看看有没有你所在的公司?连续21年民营企业500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如果说苏州是“人间天堂”的话,那么杭州就是民营经济的“天堂”。这里孕育了阿里、吉利、海康威视等商业巨头,还孵化了10%以上的国内民营企业500强。
4家世界500强1.阿里巴巴
世界排名:182位,1999年创立,2014年在纽交所上市,创造了史上最大IPO记录;19年在港交所上市,市值超4万亿,成为港股“新股王”。
2.浙江吉利控股
世界排名220位,2005年在港交所上市,中国机械500强位居第五,中国制造业500强位列第18。
3.物产中大集团
世界排名:249位,集团公司,主营原材料采购、加工、分销、出口、物流、金融、信息供应链集成,1996年成为浙江首家A股上市的国企。
4.海亮集团
世界排名:473位,集团公司,教育、健康等多产业布局,2008年在中小板上市,2015年海亮教育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第一股。
A股上市公司147家A股上市的公司(数据来自同花顺)
包括:
海康威视:国内视频监控行业龙头公司;天地数码、珀莱雅、荣盛石化、老板电器、贝达药业、同花顺、知名的东方通信、每日互动、迪安诊断等等,太多了,这里只能列举一部分了。
民营企业“天堂”,500强民企,杭州独占36家从80年代万向钱潮的鲁冠球、娃哈哈的宗庆后,到90年代白手起家,一手创办吉利汽车的李书福,再到2000年互联网时代的网易丁磊和阿里巴巴的马云,一代代的民营企业家在这里书写着自己的传奇。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互联网高新产业,这里的人文风情和商业文化沉淀都让各个行业迸发了神奇的生命力!海康威视的监控摄像头好还是小米的好?
海康威视摄像头产品包含了高中低全部档位,而且海康自己的生产基地,从产品系列、规模来说都是做的比较大的。海康威视主要适合商用,为了满足民用的需求,海康也成立了萤石品牌。
海康威视不仅在摄像头专业领域继续发展,还主动发展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传统技术与智能应用相结合。海康威视所研发的摄像头一般都具备报警联动功能,部分型号还支持WIFI连接功能,并接入萤石云服务平台,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小米摄像机是小米推出的多方位侦测的家用智能摄像机,设备整体设计小巧。体积也不大,机身以白色为主,摄像头区域为黑色,小米摄像机安装十分方便,夜视功能也还可以。
从两个品牌的发展来看,海康威视在摄像头领域更具有优势,如果是普通家用我个人觉得小米或者萤石都可以满足,如果是公司使用,建议还是选择性能更加稳定的海康威视。
led一线品牌及其生产厂家?
1.利亚德 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2012年3月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300296),注册资金7.55亿元,成立21年来一直专注在LED应用领域,是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LED显示和照明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利亚德光电集团母公司。
2.联建光电 公司成立于2003年,2011年成功在深圳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269。十余年间,公司已发展成一个员工超2000人、注册资本50,553万元、合并年收入超10亿元、净资产25.74亿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现拥有已授权的国家专利118项。
3.三思 上海三思电子工程有限公司,被外媒评价为全球第二大LED显示屏和LED照明及其应用系统服务商,创立于1993年,现有员工1700余人,研制、生产、销售LED显示和照明产品及其应用解决方案,2015年合同销售总额10.68亿元。 4.洲明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专业的LED应用产品
不禁止华为参与5G建设?
上个月月末,美国FCC全票通过一项禁令,还是以莫须有的“安全”为由,禁止华为、中兴等5家中企在美销售电信设备。
此禁令一出,原在此问题上与美国保持步调一致的德国却并未跟进,德国经济部发言人12月月初反而表示“无意效仿”,不会将华为排除在德国5G假设范围之外。
德国经济部此番表态也意味着华为理论上可以参与德国5G建设,有些人在看到该则消息后认为,这是德国“扛不住”的表现,此前的供应商爱立信、诺基亚相较于华为“难堪大任”。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那么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德国此次放宽供应商限制,不惜与美国FCC“唱反调”,真的能为华为打开一扇新大门吗?德国经济部此举,有何深意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分析一下德国经济部在5G问题上,前后态度的变化,以及是否意味着“扛不住”了:
首先,两年前,美国FCC拉拢德国共同抵制华为参与5G建设美国对华为的制裁由来已久,自2019年至今,以对华为实施了共计4轮制裁,范围从凡是使用美国技术的公司,均不能为华为代工或供货,到禁止美企使用华为设备与服务,几乎“事无巨细”,对华为进行全面限制。
明面上看,美国对华为的制裁是出于“安全考虑”,实际是出于对华为乃至全部中企高科技领域的发展限制,亦有保护美企利益的考量。
2019年年初,美国拉拢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一起把华为排除在5G建设范围之外,甚至为了让德国在此问题上与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保持步调一致,以“减少情报分享”为威胁。
对于FCC的“提议”,德国其实一直也没有明确排除或禁止华为,态度上一直比较摇摆不定,甚至表示缺乏明确的证据证明华为设备存在安全漏洞,且将华为排除在外在国内也缺乏法律依据。
尽管德国的表态不明确,甚至给华为参与5G建设留了“口子”,但事实上华为也没有赚到便宜,真正落实到实处时,华为的参与度极低,反而是爱立信和诺基亚等非中企的参与度更大。
尤其是德国《对外经济法》改革之后,要求德国本土企业和非欧盟企业在关键基础设施进行合作时,需纳入严格审查。
这条规定对于华为这类非欧盟企业来说,极不友好,甚至带有歧视和防范的味道。
正因如此,尽管在华为参与德国5G建设问题上,并未一棍子打死,但举棋不定的朦胧态度实际已经表明了其真实态度,华为在德国本土5G建设上的低参与度也就说得通了。
换一个角度想,倘若完全遵照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以华为在5G领域三四千项的专利技术,深度合作是水到渠成的事。
然而,一个莫须有的“安全”事由让华为蒙受了损失,英、法、德受制于美国所作出的决定更是让华为丧失了欧洲这一大市场。
其实德国举棋不定的态度,既不完全限制、又制造阻碍的朦胧政策,除了受制于美国之外,也有自身的考量和“难点”:
比如不完全限制是出于在5G领域自身能力上的掣肘,单凭自身能力,很难快速完成5G布局和建设,给华为留口子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好调头”;
再比如,实践中又制造阻碍,是源于对我国科技崛起的不安,一时难以接受我们在5G领域遥遥领先的事实。
此前,芬兰的诺基亚和瑞典的爱立信更受青睐,毕竟是欧洲的公司,按照他们的“逻辑”,不存在安全上的“威胁”,所以在德5G网络建设中,这两家欧洲公司的份额更多。
然而,相较于华为,两家公司在5G网络的时候更多的使用较为落后的Open Ran技术,且建设效率远不及华为,会推迟2年左右,且会因此增加约10亿欧元的直接损失。
可以这么理解,德国暗地里与美国FCC保持步调一致的态度和决定,对于德国和华为来说,互有损失,至少体现在建设周期和建设花费上。
再这么下去,德国5G可能真“扛不住”了,所以两年多以来,屡有推翻“禁止设备供应商华为进入德国5G无线网络”的声音传出,以德国第二大电信商西班牙电信德国为代表的通讯公司,也带头表明对华为的乐观态度。
其实不止是德国,欧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也曾宣布要与华为加强合作,两国还在5G网络升级提升方面,将华为和诺基亚纳入“同等支持”,丝毫不排斥华为。
欧洲5G电信移动网络将华为排除在外,造成建设周期延长、花费增大,德国还能不能“扛得住”?这一排斥政策何时才能转变?12月初迎来了转机:
二,面对FCC新禁令的出台,德国经济部选择说“不”!自2019年起,在对华为实施了4轮制裁之后,11月末,FCC针对华为、中兴等5家中企的禁售法案又全票获得了通过。
这次还是老调重弹,以“安全构成了不可接受的风险”这一莫须有的理由,全面禁止华为、中兴、海康威视、海能达、浙江大华5家中企在美国授权销售新设备。
这次新法案的通过可以视作“禁售令”的2.0加强版,与上述5家中企形成竞争关系的美国相关企业也会因该法案的通过而获得重大利益。
新禁售令获得FCC通过FCC新禁令的出台,德国会跟吗?
这次德国选择了说“不”,12月2日德国经济部发言人已经明确表示不效仿美国全面禁售华为!
就在德国作出选择之后,美方某议员对其态度作出了批评,称此举会威胁德国安全、欧洲国家安全。总之,还是拿无凭无据的“安全”说事,理由显得空洞又乏力,不具任何说服力。
德国方面作出此番表态之后,华为方面也发表了意见,相较于美方的“蛮横无理”,华为的依据则更科学,称网络安全使用与供应商所属国无关,行业和监管之间的全球标准,才能确保安全。
显然,华为的这一表态从侧面表达了华为制造的设备符合“全球标准”,不应质疑其安全问题。
当然,德国在不跟进的同时,也并不意味着全面放开了对华为的限制,事实上依然会对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生产的产品,“继续依照个案的不同状况作出决定”。
这就意味着在以后的合作中,但凡是涉及到中企通讯商的产品和项目,依然会逐个审核后再做决定。但纵然如此,较之前还有有了宽松和进步,与中企通讯商的合作大概率将更进一步。
其实可以完全理解德国经济部的这一态度,毕竟从限制到宽松,再到“一视同仁”,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验证的过程,180度的态度大转弯也不现实,只要后期能验证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安全”问题,信任和合作必然还会加深。
三,德国表态不禁止华为参与5G建设,是意味着“扛不住”了吗?其实态度之所以如此大的转变,与其说是“扛不住”了,不如说事实已经证明,对于华为等中企通讯商,完全没有必要保持过度的“紧张”,两年多的时间已经验证了安全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对其质疑都是毫无根据的,这才是不禁止华为参与5G建设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方面,华为在5G方面遥遥领先,相较于其他竞争企业,也确实饱有技术高、服务好、周期短、花费少的优势。
但只有以上优势还是远远不够的,通讯安全是各国都注重的,这一点无可否认。所以只有当事实能证明对其“安全性”的质疑没有依据之后,疑虑打消之后,华为的上述优势才能助其获得订单和项目。
对安全性的验证,要交给时间,实际上两年时间过去了,安全性得到了印证,对华为的限制和阻挠终究不是出于表面上的“安全质疑”,实则是对华为崛起的限制,抑或是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打压,以及对美国本土通讯商的利益保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前与美国FCC保持步调一致的欧洲国家,越来越清醒的意识到了上述真相,态度转变、加深合作也就水到渠成了,毕竟无论是德国本土企业,还是欧盟企业,或者是中资、日资、韩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下,都是市场化竞争,项目的建设讲求的是性价比,而不应因企业“国籍”来做区分。
事实上,华为5G设备是全球第一个获得SCAS(5G核心网安全保障规范)测试的供应商,传输、功能、运维等方面都通过了安全测试,如果对华为都有安全方面的疑虑,那么全球其他电信设备商岂不是更不能过关?
综上,此次德国作出“不禁止华为参与5G建设”的态度转变,与其说是“扛不住”了,不如说是对华为等中企设备供应商有了更进一步的信任,这才是前提和基础,之后才是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突出竞争力。
相信基于互信,华为5G会在国际上中标更多的项目,真正走出国门,参与各国5G网络建设。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