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2021待遇,青岛除了海尔和海信外?
截止2018年5月22日,金铲子整理了青岛本地的大公司情况。
青岛有名的大公司第一档(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海尔集团(2017年销售收入,2016亿0868万元)
第二档(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海信集团(2017年销售收入,1003亿3120万元)
第三档(销售额500亿到1000亿元):青建集团
第四档(销售额200亿到500亿元):四方机车、青岛啤酒、利群集团
第五档(销售额100亿到200亿元):新华锦集团、世纪瑞丰、四方车辆、青岛特钢、即发集团、青岛农商银行
第六档(销售额不到100亿元):青岛港、澳柯玛、青岛圣元、青岛银行、特锐德、青岛烟草、青岛双星
(青岛港,2017年销售收入88亿元;澳柯玛,2017年销售收入91亿元;青岛银行,2017年销售收入59亿元;青岛圣元,2017年销售收入38亿元;特锐德,2017年销售收入61亿元;青岛烟草,2017年销售收入89亿元;青岛双星,2017年销售收入39.9亿元,青岛双星名气很大,但是收入不算高,不过2018年4月收购韩国的锦湖轮胎以后,占锦湖轮胎45%的股份,如果财务上能并表的话,年收入能达到200亿左右,锦湖轮胎年收入有150亿元左右。这七家,严格来说,算得上有名的公司,实际上算不上什么大公司了。)
青岛市年收入过100亿的企业(总16家)下面的数据,来源于青岛市官方机构—青岛市企业联合会、青岛市企业家协会2018年1月30日评选的《2017青岛企业收入100强》。
1.海尔集团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2016亿0868万元。
2.海信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1003亿3120万元。
3.青建集团股份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507亿2174万元。
4.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425亿0486万元。
5.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330亿7866万元。
6.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261亿0634万元。
7.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239亿0565万元。
8.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189亿8307万元
9.新华锦集团。2017年销售收入,为183亿4646万元。
10.青岛世纪瑞丰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156亿8242万元。
11.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153亿3889万元。
12.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145亿2839万元。
13.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130亿5506万元。
14.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110亿2502万元。
15.即发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105亿1031万元。
16.青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100亿6788万元。
(《2017青岛企业收入100强》,来源:青岛市企业联合会、青岛市企业家协会)
青建集团青建集团,2017年销售收入,为507亿2174万元。
青建集团股份公司(简称青建)成立于1952年,主要从事国内外工程项目建设与投资、地产开发、资本运营、物流、设计咨询等业务。
青建是全国首批通过房屋总承包特级资质重新就位的15家企业之一,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297位。
青建承建了2014青岛世园会会址、第29届奥运帆船中心、青岛市机关办公楼、流亭国际机场、青岛会展中心、青岛大剧院、青岛游泳跳水馆、凯悦中心等标志性建筑和重点工程。
青建集团自1983年开始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目前,市场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美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青建承建了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马里总统府、科特迪瓦文化宫、以色列贝尔沙瓦市政府办公楼、加纳国防部办公楼、安哥拉水厂、菲律宾CP3道路以及中国驻利比里亚、坦桑尼亚等多个国家的大使馆等重点工程,六名员工获商务部"中国援外奉献奖"银奖。
青建在青岛、济南、北京、沈阳等国内十几个城市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海外国家开发商业和住宅地产,是第一家在新加坡开发建设DBSS项目、第一家标获高级私人公寓项目的外资企业。
(青建)
四方机车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425亿0486万元。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是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企业,中国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铁路高档客车的主导设计制造企业,国内地铁、轻轨车辆定点生产厂家和国家轨道交通装备产品重要出口基地。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具有轨道交通装备自主开发、规模制造、优质服务的完整体系。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个国家级研发试验机构。行业一流的仿真分析平台、试验验证平台,门类齐全的高水平研发团队,产学研用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公司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公司所拥有的高速列车技术、直线电机地铁车辆技术、高档铁路客车技术已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占地177万平方米,装备精良、工艺先进、专业化、规模化的制造基地,形成了高速动车组、城际动车组、地铁车辆、现代有轨电车、单轨车辆、高档铁路客车、内燃动车组7大产品制造平台,制造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四方机车)
(四方机车的产品)
青岛啤酒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261亿0634万元。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目前品牌价值1168.75亿元,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位列世界品牌500强。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股票(0168)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同年8月27日,青岛啤酒(600600)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截至2015年底,青岛啤酒在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拥有60多家啤酒生产企业,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居国内啤酒行业领先地位。
2015年,青岛啤酒全年共实现啤酒销售量848万千升,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76.35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17.13亿元。
目前,青岛啤酒远销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丹麦、俄罗斯等世界90多个国家和区域。全球啤酒行业权威报告Barth Report依据产量排名,青岛啤酒为世界第五大啤酒厂商。
(青岛啤酒)
利群集团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239亿0565万元。
截至2014年,利群集团已经拥有万米以上的商厦近50余座,大型物流中心4处, 星级酒店13家,连锁药店60余家,总经营面积近150万平方米,形成了集等多业态于一体的多元化、集团化发展格局,并开始逐步走出山东、迈向全国。从2004年开始,利群集团开始步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2013年集团销售额近230亿元,在最新公布的2013中国企业500强中位列第472位。
新华锦集团新华锦集团。2017年销售收入,为183亿4646万元。
新华锦集团是按照山东省政府“推进省属外贸企业改革重组”的战略部署,由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省纺织、工艺、特艺、基地、包装五家省级外贸企业共同组建的,成立于2002年6月。之后,集团又托管了省对外贸易集团。目前集团拥有直属和控股企业132家,员工17900余人,经营领域涉及国际贸易、金融投资、星级酒店、文化收藏、房地产开发和国际物流等产业。
集团自2002年成立至今,累计完成进出口额超过120亿美元,连续五年居山东省进出口企业首位,在中国最大的500家进出口企业中居第58位。在中国500强企业中居第353位。
世纪瑞丰青岛世纪瑞丰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156亿8242万元。
世纪瑞丰集团公司(原“世纪瑞丰经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7月。
现已形成以铁矿石、煤炭的国际、国内贸易,资本运营,艺术摄影、影视传媒为核心的产业配置,涵盖物流运输、信息咨询、业务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成为业界最具实力的多元化集团企业之一。
总资产达42余亿元人民币,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21余亿元人民币,位居省内同行业前列,行业地位持续提升。
四方车辆2017年销售收入,为145亿2839万元。
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是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位于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青岛,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公司注册地为青岛市城阳区宏平路9号,注册资本34310万元、公司资产总额175.8亿元。
公司前身为四方机车车辆厂,始建于1900年。自成立至今,公司始终致力于铁路机车车辆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服务,为中国铁路机车车辆产品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司现主要从事铁路高档客车、高速动车组的研发制造与修理(合资企业),各类机客车、城市交通装备的研发制造与修理,公路铁路两用专用车辆制造与修理,机车车辆技术服务,物流及新材料等业务。
(四方车辆)
(四方车辆产品)
青岛特钢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现为中信集团子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为130亿5506万元。
青岛特钢前身为青钢集团,拥有近60年历史,一度是青岛市仅次于海尔的第二大纳税企业。但近年来,随着钢厂搬迁和自身效益不佳,青岛特钢债务负担沉重,截至2017年上半年负债总计192亿元,所有者权益-8.6亿元,处于资不抵债状态。
传统上,山东地区主要的钢厂有三家,分别是济南的济钢、莱芜的莱钢以及青岛的青钢。青钢的转炉技术很好,以前还支援它们两家的建设。青钢效益最好的是90年代末本世纪之初,那时候青岛市政府拨款建了两座高炉,青钢产能一步一步往上提高到了几百万吨,每年的利税都在青岛全市前五名,经常还是第二,仅次于海尔。
(青岛特钢)
即发集团2017年销售收入,为105亿1031万元。
即发始建于1955年,是山东省重点企业和国家大型针织服装企业。目前集团辖设30多个公司和分厂,拥有员工2万余人,主要生产针织和梭织面料及服装、发制品等系列产品,出口日本、美国、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岛即发集团)
青岛农商银行2017年销售收入,为100亿6788万元。营业网点349处,员工数量5000余人。
截至2017年4月末,资产总量、存款、贷款分别达到2220亿元、1611亿元、1057亿元,规模均位居全国农商银行第12位。
2012年,青岛农商银行在原青岛华丰农村合作银行、青岛城阳农村合作银行、青岛黄岛农村合作银行、青岛即墨农村合作银行和胶州、胶南、平度、莱西农村信用联社及青岛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基础上,以新设合并方式发起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山东省内第一家在整合全市农村信用社基础上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
现任总裁是谁?
是张旭豪担任了饿了么的现任总裁,他是饿了么的第五代,是由王磊交替给张旭豪饿了么总裁的职务。张旭豪本来担任的是阿里智能的副总裁等其他职业,王磊退休后就将总裁的职务交给了张旭豪。
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公司的总部大厦分别在哪里?
这段时间互联网巨头的总部都把很多人搞懵了,美团说上海总部、字节跳动说50亿买新总部大楼,尤其是阿里巴巴的各种“总部”,让很多人云里雾里,阿里巴巴集团总部、蚂蚁集团总部、支付宝总部、阿里全球总部、阿里西北总部、阿里西南总部,最近还买了之江那边一栋楼,又叫做蚂蚁全球总部。
感觉到处都是总部,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总部呢?今天,先跟大家讨论一下阿里系几个企业的总部以及重要的分公司。大家也可以猜一下,下面一些没有标识的,都是阿里的哪些办公楼。
阿里巴巴总部和重要分公司阿里系企业是两大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企业,现在独立的体系是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集团、菜鸟集团,其他的企业都在阿里巴巴集团体系下,比如淘宝、天猫、阿里妈妈、阿里云等等。
阿里巴巴集团总部以前在滨江园区,现在在西溪园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淘宝城。蚂蚁集团的总部在蚂蚁Z空间,黄龙广场以前也是阿里的重要办公地点,也就是我们说的,支付宝大厦,大家知道的支付宝第一笔交易就是在黄龙B座那边贴着的。
菜鸟网络在深圳成立的,不过大家都清楚,未来菜鸟网络的行政大脑也是在杭州,事实上现在已经是了。当年在深圳成立,更多的还是为了享受政策。
上海比较重要的徐汇滨江,阿里未来要在这里放比较多的员工。以前五道口那边也是重要办公地点,还有虹桥的阿里中心。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有蚂蚁S空间,在陆家嘴那边,也是阿里自己的楼。
北京就不说了,作为教育和经济重镇,也是四大直辖市之首,我们国家的首都,阿里这几年一直将北京作为阿里除杭州以外的最大的根据地,也是除了杭州之外,阿里各大主要业务线都有员工的一个大区。阿里北京大楼也已经快要落成了,相信不久之后就能入住。
阿里系成都分公司,尽管重庆冠以阿里西南总部,西安冠以阿里西北总部,不过成都才是阿里巴巴西部真正的大本营,大家如果有怀疑,可以去看一下阿里在西安和重庆的招聘力度,跟成都对比一下就明白了,我不是成都人,没有利益关系,希望大家不要小题大做。阿里在重庆更多承担的是小额贷款的业务职能,西安也类似,说到底是去享受政策的,成都分公司有产品、技术、研发、运营等众多岗位和职能部门,功能齐全,员工数多达几千人,是比较重要的分公司。
杭州还有达摩院和阿里云新总部,以及刚刚拍下的之江地块(未来蚂蚁国际总部)。阿里达摩院总部在南湖科学中心那边,预计投资200亿,主要承担AI算法、芯片算力、无人驾驶、量子计算等领域研发。阿里云总部在西湖区,目前已经建设完成,进入了最后的装修阶段了,预计年底就可以完工,明年就可以入住。
武汉作为华中重镇,也是国家级区域中心城市,未来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区域,可以辐射到长沙、郑州、南昌、合肥,也是未来,武汉有武大、华中科技大学两大名校为首的众多高校,阿里华中总部计划已经提上日程了,未来这里会是一个重要的根据地。
这是目前阿里系企业比较重要的一些办公地点,由于篇幅有限没办法一一列举,更没办法把所有企业的总部都给大家列一遍,如果大家感兴趣,我后续再给大家分享。
2021年阿里巴巴有多少员工?
根据阿里最新财报显示,截至 2021 年 3 月 31 日,集团的员工总数为 251,462 人。而去年的这个时候,阿里集团人数才 122,399 。一年内出现人数暴增,主要原因也是因为阿里收购了零售行业的巨头。
在阿里,如果你是一位 HR,就必须背得出最新的员工人数数据,除了今年的,你还需要背出去年同期的,甚至前年的;这是在阿里,一位 HR 在数据方面的基本素养。
阿强说,你除了知道员工的总数,你也必须要随时关注核心关键事业部的人数,譬如说:本地生活(口碑+饿了吗)现在员工人数大概在 25,000 人左右;阿里云智能事业群在 18,000 人左右;蚂蚁金服集团大概在 13,600 人左右;阿里大文娱集团大概在 12,000 人左右;阿里 B2B 事业群大概在 9,000 人左右;淘宝事业群+大天猫大概在 8,500 人左右。
为什么有些程序员宁愿拿5k的工资做后端开发?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其实衡量一个工作喜不喜欢做,真的不能单单从工资层面考虑,也应该从适不适合,以及工作的职能分工和难易程度等各方面综合来考虑。另外,说一句扎心的话,其实 5k 和 6k 之间也没有多大的差别,没差多少钱。
我下面从两个角度,两个层面来分析一下吧,尤其是对于非程序员来讲,看完就能明白了。
职能分工层面来讲从职能分工层面来讲,前端开发和后端开发其实是两个工种,是两个职位,而程序员如果不是全栈,什么都会的话,如果学后端的,可能只会后端,学前端的只会前端,后端开发和前端开发的语言,思维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
一个只会后端开发的同学,想做前端的话,可能也得从头学习,不是说能换个职位就能换的。前端开发和后端开发的差异性其实挺大的,程序员这个行业的分工其实很细,比如有算法工程师,前端开发工程师,后端开发工程师,数据分析工程师,嵌入式开发工程师等等,分工很细,用的语言也不一样,差异性比较大,并不是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程序员专注自己的领域,并不是完全由工资决定的,完全是根据自己所学,爱好等决定。
从前端和后端开发差异性层面来讲为什么很多程序员不喜欢前端,我们就得从前后端差异性以及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发展情况来讲了。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比谁世界上最好的编程语言,更可可怕的是问前端和后端哪个更难做?》,这里比的是谁更难做,而不是技术哪个更难。
而且之前我在极客时间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也特别有意思,算是值得思考吧,那就是:《后端工程师危机》
文中大致的意思就是:
前端工程师的工作量,相对于后端来讲比较大一些,不仅仅要应对前端界面和设计,以及应对产品经理的挑剔,还要跟后端工程师确定交互的数据格式和接口。更重要的是前端各种浏览器的界面的适配,大前端引发导致的还要适配移动端的工作,相对于后端来讲,前端工作太繁杂。
而且,前端工程师需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前端框架,相比于后端生态的稳定,完善和生命周期长,前端框架和技术生命周期更短,生命周期更短就意味着前端工程师要不断的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给前端工程师的压力就越来越大。真的是,每年前端框架层出不穷,更新速度很快,导致前端工程师需要不断的时刻学习。
在前端和后端哪个更难做的所有的争吵和讨论中,我感觉以下几个说的非常精辟和有道理。
1. 前端比后端麻烦,但是麻烦并不是难。
2. 前端技术换代太快,杂乱,后端技术相对稳定。
3. 前端属于繁杂,后端属于复杂。
4. 前端的技术不在于难度,而是杂乱,后端的技术相对标准化。
5. 前端是技术难做,后端是业务难做。
6. 前端不难,就是烦。后端不烦,就是难。
综上,对比理解一下,你可能就知道为什么这么多程序员不喜欢做前端开发了。
如果感觉我说的有道理,欢迎大家在文章底下留言,点赞或者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