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吧权重域名,处事公平平如水?
1、物质的贪婪愈烈,精神的空虚愈重。 2、反腐倡廉,激浊扬清。 3、贪与贫一点之差,贪污腐败牢为家;廉与腐一念之差,廉洁清正传佳话。 4、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 5、勤勤恳恳办实事无须计较名利得失;坦坦荡荡说真话不怕在意官位尊卑。 6、做人要宽心,待人要诚心,做事要专心,见财不贪心。 7、勤能补拙,俭可养廉。 8、直不辅曲,明不规暗。——《国语·晋语八》 9、两袖清风,心地安然何有敲门之惊;一身正气,胸怀坦荡自无指脊之虑。 10、上好勇则民轻死,上好仁则民轻财。故上之所好,民必甚焉。——《管子·法法》 11、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 12、以忠报国,为民服务。 13、立身唯直,处世唯诚,从业唯勤,为政唯廉,待人唯信。 14、勤廉从政事事尽职不图权轻权重,清白做人处处守节无意患得患失。 15、贪心由微而起,贪不遏则害人害己;嗜欲因纵而虐,欲不止则迷心毁身。 16、清白之心不可无,贪欲之心不可有。 17、拒腐蚀永不沾,牢记“两个务必”;除私心为民众,甘当人民公仆。 18、以权生财,将丢官破财。 19、处事公平平如水,为官清廉廉如冰。 20、贪欲是腐败温床,自律乃廉洁沃土。 21、廉洁是从政之机,私欲是万恶之本。 22、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23、反贪抗腐除邪气,改革发展没阻力;倡廉勤政树清风,凤凰腾飞皆欢喜。 24、廉俭之中使人懂得权力的可贵,奢淫之时使人忘却肩负的责任。 25、论事者违实,不行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汉·王充《论衡·知实篇》 26、莫道腐败人不知,善恶有报终有时。 27、松竹梅,岁寒三友;廉政清,为官三要。 28、君子亮直,行不柔辟。——汉《王粲集·反金人赞》 29、公仆铭胸,常闻警钟;清廉舒坦,敬业从容。 30、腐怕官清官怕腐,廉随正气正随廉。 31、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全唐诗》张继《题严陵钓台》 32、人生最大幸福是平平安安;人生最大悲哀是不知自爱;人生最大光荣是廉洁奉公;人生最大耻辱是惟利是图;人生最大快乐是开拓创新; 33、尧舜之心,常以天下为忧,而不以位为乐。——《南齐书》卷五一《裴叔业列传》 34、生命无价,自由无价;为国家、为人民、为自己、为家人; 当一个清官、当一名好官。 35、做人一身正气,执法一尘不染。 36、山自重,不失其威峻;海自重,不失其雄浑;人自重,不失其尊严。 37、廉洁能聚人,律己能服人,身正能引人,无私能感人。 38、廉洁当修身,自律亦养性。 39、大事小事秉公办事,小节大节廉字为节。勤奋做事尽公仆之责,清白做人守党员之本。 40、反腐务必先己后人,倡廉还须协力同心。 41、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42、天天洗脸净在其外,日日反省明在内心。 43、做人以立品为重,从政以举法为先。 44、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45、青丝要知廉洁早,莫待进牢愁白头。 46、放纵贪欲必然走向腐败,加强自省方能保持廉洁。 47、知足之修成淡泊操守;自律之为扬清廉正气。 48、人不可能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可以把人带入坟墓。 49、革除积弊民康乐,根治腐败葆太平。 50、和谐长航,廉政为先;效益长航,诚信为本 51、防腐当好人民公仆,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 52、政治上清醒坚定,不摇不摆;管理上清清楚楚,不错不乱;经济上清清白白,不贪不占;人格上堂堂正正,不攀不奢。 53、立不忘公仆心,坐不忘责任重。 54、明道德以固本,重修养以强魂,知廉耻以净心。 55、当官常担为民之责,站得正直;执政常谋富民之策,行得坦然;掌权常循法纪之规,寝得安稳。 56、廉洁光荣,腐败可耻。 57、欲惠已时先泽人,欲教人时先律已。 58、君子之徒同德,小人之徒同恶,外甚类,中实远。——《新唐书》卷九八《王·列传》 59、腐败似寒冰,冷透职工心。 60、廉洁奉公公平公正方显公仆本色;执政为民民情民生应是为政所系。 61、党风廉政记心中,问心无愧走一生。 62、图一时贪念,必毁一生清誉;扬一身正气,定留一世美名。 63、廉洁是为人之本,廉洁乃做人之基,廉洁是修身之道,廉洁乃正身之旗。 64、反腐勿论事大小,倡廉不分位高低。 65、加强自律筑防线,不贪不沾保清廉。 66、钱财如粪土,名誉值千金。 67、日食百姓粟米,月食国家俸禄,不为百姓办事,百姓养我何用。 68、慎始慎终慎独慎微,守章守纪守法守规。 69、贪其赋税不爱人,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当。——《魏文侯书》 70、廉则夜夜平安,半夜敲门心不惊;贪则日日难熬,风吹草动心胆颤。 71、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 72、廉洁从业,从我做起,对我监督,向我看齐。 73、绳正于上,木直于下。——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74、正气是人的形象,骨气是人的脊梁;朝气是人的希望,勇气是人的力量。 75、蚁穴鼠洞可毁千里之堤,贪贿污行能葬一生前程。 76、遵纪者愉快,守法者幸福。 77、公生明,廉生威。 78、君子可招不可诱,可弃而不可慢。——隋·王通《中说·礼乐篇》 79、读书是修身之道,守廉乃为官之德。 80、领导有正气,职工有士气,船舶有朝气。 81、以铜为镜,正人正己正衣冠;以廉为荣,兴党兴国兴天下。 82、做一任清官,造一方福泽;贪一分钱财,失一分民心 83、反腐方能国泰,倡廉才能民安。 84、如衡之平如镜其澈乃玉其白乃冰其清。 85、稳得住心神,管的住身手;抗得住诱惑,经的起考验。 86、天上鸟死于贪食水中鱼死于诱饵。 87、严守自律防线,构造清白人生;信奉廉洁承诺,形成铁壁防护。 88、钱网、情网、关系网,可曾想过法网? 89、廉洁吃亏一阵子,自律安全一辈子;贪婪侥幸一阵子,坐牢后悔一辈子。 90、好名好利,均为失德。——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 91、为人揣摩世好,是无人品。——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92、廉则光明磊落,可养浩然正气。 93、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94、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95、权势倾失朱门冷,勤廉为民一家亲;权大不如贡献大,位高不如威信高。 96、不言而自能行出,则人心服。——明·薛《读书续录》卷二 97、权力用在为民服务上是天职,权力用在立党为公上是尽职,权力用在碌碌无为上是失职,权力用在谋取私利上是渎职。 98、诚实是为人的行为支撑,守信是立业的道德基石。 99、功名利禄不要抢在别人前面,勤政廉洁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100、升迁淡泊一点,成绩淡忘一点,钱财淡漠一点,交友淡雅一点。 101、做事认真讲原则,不争不贪不献媚;为人敦厚怀诚信,有格有本有分寸。 102、乐小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103、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清·钱泳《履园丛话·安安先生》 10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05、千好都有公字来,万恶借从私字生。 106、蚁穴虽小可毁千里堤坝于一旦,贪欲不多能葬一生前程在瞬间。 107、生长太平日,不知太平欢。——唐·韦应物《韦苏州集·广德中洛阳作》 108、一身正气敢碰硬,两袖清风不染尘。 109、病从口入,腐从贪起。 110、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111、腐败源于私欲,廉洁出自警惕。 112、奉廉政旗帜,助凤凰腾飞。 113、心无私欲,自然会刚;人无邪念,自然会正。
三国时期的刘备和曹操?
有很多认为曹操,司马懿,郭嘉远比刘备,诸葛亮有魅力,这个不做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要说他们个人能力比刘备,诸葛亮强,那就只能呵呵了。
不过也没什么,年龄的事,有些事情和道理不到一定年龄是理解不了的。少时初读三国,会觉得蜀国英雄,魏国恶毒,为蜀国后期的英雄末路惋惜。年龄大些看了一些品读三国的书,或者新拍的电视剧,会觉得刘备虚伪,诸葛亮愚忠,徒有虚名。觉得曹操雄才大略,司马懿智谋非凡,郭嘉神机妙算。但是年龄一大,细看三国,再多读些史书,联系自身的经历,才发觉刘备之坚韧顽强,为理想,为友情的奋斗。诸葛亮力挽狂澜,为心中之志向以及为知遇之恩的忠心回报,还有蜀国上下在逆境中求存,甚至差点翻盘的决心。方知道刘备和诸葛亮的才华与伟大。
我国的史书还有传奇故事一般都是对成功者着墨多,但是像蜀汉这样虽然是失败者但历代流传下来的英雄故事这么多的很罕见,确实是因为他们这群人有独到之处,符合古往今来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仁君明主,忠臣义士,名将良相。
现在不少人说诸葛亮,姜维北伐穷兵黩武,但是在当时,诸葛亮一北伐,魏国边境有多少人起兵响应,带城来降。又有多少百姓举家投奔迁往西蜀。诸葛亮北伐之时,距离黄巾之乱爆发不过三十年。多少百姓年轻时所居住的国家还是那个堂堂大汉,那个从四百五十年前西汉起就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朝,从黄巾起义开始经过了三十年的战乱,屠城,北方人口十不存三,赤地千里。曹操的屯田制又赋税高的离谱,屯田的收成分配开始是官五民五和官六民四,发展到后期可是官八民二!老百姓收成的80%都上交给了魏国国家,剩下那20%要养老婆孩子一大家子,虽然开垦了战乱荒芜的土地可是赋税重到发生了许多百姓逃亡,劳动积极性不高和抵触性强一直贯穿曹魏,东汉末年田税不过三十税一,从上交收成的30分之一到80%,差距多大,当然,屯田制还是功大于过的,在战乱年代恢复了生产。诸葛亮北伐时这些百姓他们年到四五十,怎么可能不怀念当年那个强大的汉朝呢?
初看,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再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回看,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也很喜欢曹操,他的文采属于一流水平,治国能力,军事能力很卓越,但并不妨碍我更喜欢刘备。还是那句话,不能因为喜欢某一个人就贬低另一个人...我喜欢甲和你喜欢乙没有任何冲突。
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刘备曹操能力都很强,也都是英雄,我更喜欢刘备多一些,为的是他的理想主义,仁德之心,逆境中永不言败越挫越勇的斗志,还为的是他不屠城不杀人九族的气量,还为的是史书中某些诸侯“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人迹。”这样的屠城搞了八次,杀降兵八万搞了一次的残忍。更为的是看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妻小吾自养之,汝自无忧虑也”如此坦荡的借人头方式的恐惧,你也可以喜欢曹操,但是请不要睁着眼睛说瞎话。
某人说曹操的能力比刘备强,这是你的个人观点,我也没必要反驳,曹操在文学上,领兵打仗上,包括谋略算计上,确实强于刘备,但是我认为在成就一番事业的综合能力上,还是刘备要略胜一筹的,毕竟刘备和曹操的出身,家底相差太大,成就也都是建立了一个帝国,蜀汉确实比曹魏要弱,但如果刘备有和曹操一样的家底,恐怕实力会更强吧。这也是我自己的观点,你也可以不赞同,但是请不要那么颠倒黑白的反驳好吗,非说刘备和曹操的背景条件差别不大,也就是生活条件好点和多认识点人。我真是无语了。
曹操的爷爷,曹腾,上一代宦官势力的领头人,拥立恒帝的二号人物(与梁翼合谋,拥立十五岁有点笨拙的刘志斗败了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这当朝三公及大鸿胪卿杜乔等几乎满朝官员支持的血统更纯,年长成熟,贤明有德的清河王刘蒜,而曹腾是作为整个宦官集团的领头人与梁翼的外戚集团谈判结盟对抗的世家大族以及士人集团。)。曹操的爹,花钱能买到三公,当上太尉(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曹操年轻敢打死骞硕的叔父没点事虽被远调却反而升官,你觉得不是他家的背景力量吗?20岁开始举孝廉,为洛阳北部尉,这是太平年间的京城的京官。曹操的父亲是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太尉,叔父辈的曹褒是太守,曹炽是侍中,曹鼎是尚书令,夏侯氏更是当时的二线大族。曹操起兵,振臂一呼,就是几千人跟随,夏侯惇去扬州募兵,轻而易举就是几千人,曹操打败仗,轻轻松松就能募来兵。宗室曹洪,轻轻松松带来几千的家族兵来投。刘备呢?虽是皇族宗室,但当时的宗室多到至少十几万,再说他的祖宗可是西汉的王,到他爷爷虽是个县令,家境比一般人强,但他父亲死的早,太学求学归来沦落到卖草鞋为生。曹操二十岁当上了洛阳北部尉,打死大宦官骞硕的叔父能外调升官,刘备二十四岁因镇压黄巾有功为安喜尉,打了顿督邮就被迫辞官逃亡。两人起兵的出身,起点,资源完全是天地差别。
但是我这么说给你了,你是怎么回的呢?
你说:“.做君主的能力,曹操一生汉臣,真心没做过君主(虽然想做周文王,生前为魏王,还是汉臣),但是身为汉臣,为大汉收复三分之二的领土,实打实打下来的,诛董卓,迎汉帝,灭袁绍,北征乌桓,西分匈奴,这是武功,身为丞相,广置屯田,兴修水利,唯才是举,重建了中央集权的汉政府,这是算是文治吧(具体资料都很好查找,我就不一一贴出了)
出身背景,是,曹操生活条件要比卖草鞋的刘备好很多,但是也仅仅是生活条件而已,最多也就是多认识点人,这点上卢植门生也差不了多少吧,毕竟宦官之孙总没有皇室后裔来的好听(至少给人介绍时的第一印象)
夏侯惇,曹洪都是有本事的人,为啥曹操振臂一呼都来了,不能自己单干吗,手下有个几千的家族兵,刷刷黄巾混个将军,诛董卓再混混当个诸侯不好吗?这不是曹操逆境中聚拢人心的能力吗?”
真的是无语了,发现真的无法沟通,拿着假话当真话说,怎么不带一丁点脸红的?曹操前半生是忠臣,后半生有几个承认他忠臣的?汉献帝两个孩子都让曹操毒死了,都明说自比周文王了,这是留个好名等着他儿子当周武王篡位在封他当太祖呢,还身为汉臣为大汉收复领土?那是为他自己后代抢地盘,再说了,当时全天下除了袁术的仲家国以外,都是汉土怎么叫曹操帮忙收复的?曹魏领土占了东汉的一半,什么时候三分之二了?谁告诉你董卓是曹操诛的?蜀汉的军屯不是屯田?蜀汉重修都江堰就不叫兴修水利了?刘备渴求人才到什么份上了这不叫唯才是举?你说出身背景曹操比刘备好不了多少?刘备是卢植的学生不假,但那是因为刘备作为宗亲读的太学,卢植在太学教的学生多了,就是因为刘备没别的好说的背景才天天把卢植是他师傅天天挂在嘴边,而他作为汉室远了十来代的卖草鞋的宗亲,和曹家夏侯家两大二线世家亲人支持,三公之后,西园八校尉排行第四(袁绍才第二,而曹操当上西园校尉的同年,刘备还因为之前的打督邮在流浪),在乱世中这差距,你能叫仅仅是生活条件好点而已,最多也就是多认识点人,呵呵呵呵。曹家,夏侯家人才济济为什么听曹操的,你说呢,曹腾长孙,曹嵩长子,本身就是家族正统继承人,能力又惊人,你说为什么不跟他。
我发现真的在网上没法与人争辩,因为你摆出干货,他就说睁着眼睛说瞎话,硬是不讲理还装讲理。
最后,说给某些人,你是真坏,说的就是那个,现在社会崇拜曹的人很多,反感刘的人也有很多,这都没什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看到你写的文章支持曹操屠城,而且是明知道曹操屠了八城还一样给他洗地,对,你真会说,屠城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都是逼不得已,屠了八次都是应该,徐州,雍城,邺城,彭城,柳城,宛城,兴国,枹罕的人都该死,官渡之战之后袁绍那投降曹操的七万军队都该坑杀对吧?刘备没屠城那是没本事屠城,他要有那实力一样屠城。你能写的出来这个的话,像你这种人,我根本不会理你,也不会回答你,你在下面想写多少我就删多少。没什么原因,我不会为这样三观无可救药的人浪费我的时间。
还有,在那显摆睿智的人不用你在那里现睿智,讲史实讲人物我引用三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魏略,汉晋春秋,九州春秋,杂说,世说新语。说到本身就是三国演义桥段里面人物争议的故事(摔孩子)的时候自然用三国演义解答。何错之有?
哪些玉石实际上根本不是玉?
谢谢邀请,我是艾昊,我来回答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玉石的概念非常广泛,所以需要明确玉石的概念古人说,石之美者,就是玉石,但是从现在的宝石学概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天然产出的矿物集合体,少数为非晶质体就被称之为玉石,所以玉石的概念是非常非常广泛的,从我们经常熟知的中国四大名玉——和田玉、独山玉、岫玉、蓝田玉(或者绿松石),以及近代传入中国的翡翠,都是玉石,但是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漂亮的石头都可以叫做玉石,比如说玛瑙、玉髓、东陵石等等,这些都是玉石,甚至在商业上被称之为宝石的欧泊,在“宝石学”的概念中仍然属于玉石,所以玉石的概念非常非常的广泛。.
下表摘自《系统宝石学》大家可以从这张表中看看有没有与自己概念中不太一样的地方?
第二,那些名称中带“玉”字,但是属于人工合成或者人工处理的呢?1、马来玉
马来玉这个名称其实具有非常大的迷惑性,很多不太了解的消费者会误认为这是产自马来西亚的一种玉石,不过马来玉确实是“马来西亚玉”的简称,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种染色的石英岩,常常染成翠绿色,用来模仿高档的翡翠,具有非常大迷惑性。不过染色的石英岩中,颜色是沿着石英的颗粒边界分布的,较容易鉴定。
不过说到石英岩,却是被很多商家重新利用,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玉石界最大的骗子——石英岩》大家有兴趣可以到我的头条主页上阅读。
https://www.toutiao.com/i6585378614051602951/
第三,目前尚没有被国标收录的玉石名称目前商业山有非常多的玉石名称没有被国标,或者《系统宝石学》所收录,今天可以为大家简单的盘点一下
1、阿富汗玉经常在玉石市场上看到一些白色的,看起来非常温润的一些玉石,商家也会非常坦白的告诉你这是阿富汗玉,而且价格也比价便宜,不过也有一些商家将他们冒充高质量的和田玉进行售卖。但是实际上阿富汗玉属于“大理岩”的一种,与汉白玉的成分一样,矿物组成为方解石,化学成分为碳酸钙。
2、巴玉巴玉其实是巴基斯坦玉的简称,但是这种玉石与阿富汗玉一样,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矿物组成是方解石,颜色以白色为主,常常用来模仿和田玉。
2、金膏玉金膏玉好像是2016年开始慢慢的走进玉石市场的,他与最近比较火的紫绿玛瑙产出在同一个产地,但是其主要成分却不是石英,而是碳酸盐,属于蚀变白云岩玉,有人介绍说金膏玉是玛瑙的一个新的品种,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因为玛瑙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但是金膏玉的主要成分却是碳酸盐,两者有着非常本质的区别。
3、米黄玉米黄玉由于颜色非常像黄色的小米而得名,虽然他符合玉石的定义,但是却很少用在首饰材料中,主要用于高档的石材,他的成分也主要为碳酸钙,矿物组成为方解石,与刚刚介绍的阿富汗玉和巴玉相同。
4、芙蓉玉经常会有人将芙蓉玉与芙蓉石相混淆,其实市场上常说的芙蓉玉其实属于玉髓的一种,但是这种颜色常常是经过人工染色形成的,天然形成的很少,而且这种颜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我曾今遇到一个顾客,带了五六年的粉玉髓的戒指,最近变成的蓝色。
相比之下,芙蓉石属于水晶的一类,是属于粉水晶的,所以虽然与芙蓉玉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相同,但是结构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5、京白玉、密玉、贵翠
这三种玉石也经常会存在一些认知上的错误,其实这些都是以产地命名的玉石,京白玉产自北京、密玉产自河南,贵翠产自贵州,但是这些玉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石英,并且属于显晶质的石英质玉石,看起来相对会比较粗糙。
6、金丝玉-黄龙玉
金丝玉产于新疆,有很多人将其误认为是和田玉,黄龙玉产自云南,但是实际上黄龙玉与金丝玉的本质属于玉髓,是玉髓的一种。不过,前面介绍的几种玉石价格相对较低,但是金丝玉和黄龙玉的价格这几年却在不断的上涨,质量上乘的玉石,也是价格不菲。
第四,容易引起误解的玉石
1、玉髓
首当其冲的就是玉髓了,一些消费者会认为“玉髓”是“玉的精髓”,很多珠宝从业者也会将玉髓划分为低档的珠宝玉石当中,甚至有很多人认为玉髓根本不是玉石,其实玉髓与玛瑙的成分一样,均属于隐晶质的石英质的玉石,刚刚我们讲到的现在价格较高的黄龙玉和金丝玉,本质上都是玉髓,所以玉髓玉的一种。目前除了黄龙玉、金丝玉价格较高以外,台湾产出的蓝玉髓价格也比较高。
2、八三玉
八三玉实际上属于翡翠的一种,由于发现于1983年而得名,但是他确实那种灰白色,质地比较疏松,不透明的一种翡翠,并且通常含有一些暗色的矿物(角闪石),这种料子通常用来制作B货而流入市场。
好了,关于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艾昊,珠宝培训师,十余年从业经历,用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扎实的实践经验为大家分享专业的珠宝知识,如果你有珠宝方面的问题,欢迎私信、留言或关注。刘志为何还能调动军队进行反扑?
一般的史书中,对于东汉的印象,都离不开政治上两个显著的力量——外戚、宦官。对此现象,范晔在写《后汉书》时特别设立了《皇后纪》与《宦者传》来专门说明这件事,以警后人。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也常用来解释东汉衰弱的原因,但实际上东汉最终衰落的原因和背景更为复杂。
刘秀中兴汉室,复兴了汉武帝以来的政治和制度。之所以刘秀被称为“光武帝”,即是指发扬光大了武帝的事业。以前的皇帝,要有功德才能获得庙号,入宗庙祠堂。王莽建政后,追赐了西汉的皇帝很多庙号。刘秀登基后,认为西汉一朝只有4位皇帝属于“祖有功,宗有德”而保留了庙号,其他的都废除了,而汉武帝的庙号“汉世宗”就被保留了下来。于此可知,刘秀在内心深处是向往着汉武帝的政治手腕和治国之术的。
(刘秀号称位面之子)
因此,刘秀在建政伊始,就立刻仿效着汉武帝把宰相的权力转移到了内朝。《后汉书.仲长统传》说,“光武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窍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相权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刘秀把秦制“三公”的权利交给了号称“台阁”的尚书台。这个尚书台是个什么机构呢?
“尚书”原是少府管辖的机构,主要发布文书,算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汉武帝时以“尚书”为基础,设置了与外朝相对应的“内朝”。汉武帝选用一些中下级官吏,作为自己的侍从与助手,给他们以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的场馆尚书令一起,组成宫中决策机构,成为“内朝”或者“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等朝廷官员称为“外朝”。外朝无决策权,只是执行内朝命令。朝廷大臣想要参与机要,必须要有“领尚书事”或者“平尚书事”的头衔。
刘秀把“尚书”的职权范围和机构进一步扩大,发展成为“尚书台”。尚书台的正副官长分别是尚书令和尚书仆射,还设置了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作为尚书令仆的辅佐官。尚书台下设置“六曹”,各曹的掌管称“侍郎”。六曹分别管理国家各项事务:“三公曹”负责监察,“吏部曹”负责任免管理,“民曹”负责赋税征收,“客曹”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和外交,“二千石曹”负责刑法诉讼,“中都曹”负责首都治安。
这样一个几乎举国之政都委之的重要的机构,品秩却不高。尚书令秩千石,尚书仆射官秩仅六百石,各曹长官“侍郎”仅四百石,而具体管理事务的长官“令史”,秩仅二百石。虽然他们薪资不高,官阶也低,但是事无巨细,无所不掌,权力极大,直接听命于皇帝。这种“官小权大”的制度设计,目的就是要便于皇帝控制。这种做法也被后世帝王发扬光大,各种言官品阶虽小,却可以风闻奏事,以行监督核查之责,对相权进行牵制掣肘。
刘秀加强皇权的这种措施,在东汉初年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力转移。尚书台职微权重,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如果是雄主,自然可以驾驭。然而,尚书台既然便利于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宦官的控制。所以,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控制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永元之隆时东汉疆域)
由于光武帝用联姻的方式与豪族结合,形成与豪族共治天下的格局,使得东汉的皇后基本上都来自大姓豪族之家,他们是豪强地主上层的代表,形成了外戚集团,主要有“马、窦、邓、梁”四大家族。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常强大。除了马皇后一门,能够自我谦抑之外,其余的几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
据《后汉书.窦融传》记载:“窦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窦融的曾孙窦宪,因女弟立为章帝皇后,崇贵日盛,专横跋扈,连皇室成员也惧怕其三分。窦宪曾以低价强买章帝姐姐沁水公主的庄园,而公主竟然不敢与窦宪计较。章帝知道后,大怒,当面严厉斥责窦宪曰:“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昔永平中,常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更相纠察,故诸豪戚莫敢犯法者,而诏书切切,犹以舅氏田宅为言。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这个时候,东汉的皇帝还都是英明睿智的,能够掌控得了局面,外戚虽然嚣张跋扈,还不得不收敛一些。
(东汉女主临朝六次)
很快,东汉继位的几个皇帝就不能够正常的行使这些权力了。自汉和帝“永元之隆”后,东京皇统屡绝。皇室大宗绝嗣,这对于中央集权的皇朝来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这会造成了皇权在传递过程中缺少了血亲加持而产生了变数,从而引发政局动荡。由于新立的年幼的皇帝与当朝的太后没有血缘关系,亲情淡薄,太后只好寻求娘家人支持,外戚势力由此发迹掌权。当皇帝渐渐长大,由于养于深宫,周围遍布外戚势力,皇帝拥有的只有名义上无上的权力,难以有所作为,甚至还有性命之忧。所以皇帝若想夺权,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集团。本来宦官没有后代,即使荣华富贵,最终也不过一代而已。可是在汉顺帝时,却允许宦官养子继承爵位。此例一开,宦官势力正式坐大,曹操就是这种制度的受益者。
公元125年,东汉的第七位皇帝顺帝即位。这位皇帝原是皇太子,却差点没有做成皇帝。后来靠着宦官的帮助才登基称帝。按照东汉皇族的传统,这位名叫刘保的顺帝与功臣梁统家族联姻,娶了梁皇后。梁皇后的娘家势力本来就很强大,偏偏这位皇帝性格软弱,在他统治期间,宦官与外戚沆瀣一气,朝政腐败。
(宦官成为皇帝可依赖的力量)
141年,梁冀继其父亲大将军位。次年,顺帝派侍中杜乔、光禄大夫张纲等8人分行州郡,考察政绩,劾拿贪官污吏。张纲出了京城,行到洛阳都亭,将车轮埋于地下,慨然说:“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于是折回头上朝弹劾梁冀贪污放纵,不忠于君,共列了15条罪状。这时梁皇后正受到宠爱,梁氏姻亲满朝,已然形成一个政治集团。顺帝虽然知道张纲所言皆是事实,但却投鼠忌器,不敢处理梁冀。这时,到地方上去巡行的其他7个人所举报的贪污案件,也都与梁氏有关。梁冀恨透了张纲等人,恰巧这时广陵(今江苏扬州)发生了农民起义,梁冀趁机举荐张纲为广陵太守,把他赶出了京城。
《后汉书.梁冀传》记载:“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梁冀)在位二十余年,究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
汉顺帝这个受气包很快就去世了,去世时才30岁。接下来继位的两个皇帝都很年幼,梁太后正当年,于是梁氏外戚权倾朝野,梁翼更加肆无忌惮,只是因为年仅8岁的汉质帝一句“此乃跋扈将军也”,就毒死了他,这也是梁氏家族后来被族灭的主要原因。质帝死后,梁翼从宗室里挑选一个11岁的刘志来继承帝位,即汉桓帝。诸葛亮《出师表》中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文中的“桓”即是这位汉桓帝刘志。
(梁翼是外戚势力祸国的典型)
刘志在位21年,前13年基本是一个傀儡皇帝。当时,梁太后临朝听制,梁冀把持朝政,他几乎难以置喙。尽管梁太后并不恋权,在150年下诏归政于19岁的刘志,但梁冀专横跋扈,刘志还不得不仰其鼻息。
梁翼十分贪婪,也很会享受。他大肆圈占民田盖了不少楼台高阁,甚至还有专养兔子的“兔苑”,洛阳近郊的民田几乎都被他强占,许多肥地都被他改建成梁府花园。地方上缴的赋税要先拉进梁府经挑选后才能入国库。他贪财如命兼残暴戾狠,曾利用权势把一千多名良家子女掠夺至梁家做奴婢,他厚颜无耻地把这些可怜人儿称作“自卖人”,意思是这些人都是自愿卖身为奴的。梁翼还派人四处打探有钱人家,然后随便安个罪名将富家子抓来,通知其家人拿钱赎罪,如果嫌钱少就办“肉票”死罪。梁翼的恶行不胜枚举,早已激起举国公愤,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到处流传“梁氏灭门驱驰”的偈语。
梁翼掌了二十年大权,无法无天,将刘志玩弄于股掌之间。京城内外,都是梁翼的党羽。159年,桓帝的皇后梁莹病故。梁莹是梁翼的妹妹,如今后宫没有了内应,梁翼想再安插进一个自家人。此时,刘志正宠爱梁贵妃。这个梁贵妃本不姓梁,原名邓猛,梁翼让她做女儿,因此改姓梁。所以,梁翼并不放心这个干女儿在关键时刻会不会向着自己。为了让刘志服从自己的意志,梁翼老奸巨猾的梁翼重施故伎,派刺客前去刺杀梁贵妃的母亲,用意敲山震虎。
桓帝心里很清楚是谁干的,他忍无可忍,决心奋起反击。可是,想除掉梁翼谈何容易,兵权都掌握在他的手里,怎么办呢?
(汉桓帝本来可以成为中兴之主)
思来想去,身边只有宦官可以倚重。可是周围遍布梁翼的眼线,只好借助上厕所的时机密谋。想来汉朝时的皇家厕所应该地方比较宽敞,环境也还可以,后来的汉献帝也曾经在厕所写过衣带诏。刘志在此时暗中联络了几个与梁翼有私怨的宦官头子,暗中调集负责皇家警卫的一千多羽林军,趁梁翼不备发兵突然袭击,包围了府家。宦官单超大声宣读皇帝诏书,历数梁翼罪状,接着命羽林军士冲进梁府,准备逮捕梁翼。面对突然变故,梁翼猝不及防,大为惶恐,搬救兵已然来不及,束手就擒又恐凶多吉少,只有自行了断一条路可走。
他迟疑片刻,万般无奈地仰药自尽。一代奸雄,瞬间化作南柯一梦。 梁翼死后,梁府被抄家,他的家人、门生以及亲信死的死、关的关、削职的削职,好一个“树倒猢狲散”的活剧。史载梁家被抄没的浮财折钱达到惊人的30多亿之巨,相当于东汉政府半年的财政收入。“聚敛公”梁翼富可敌国,真是一只货真价实、不知餍足的“大老虎”,梁翼倒台,天下百姓奔走相告,人人拍手称快。刘志命令凡是被梁翼霸占的民田一律还给原主,已改筑楼阁、花园、兔苑的地依旧还给旧主,复耕为田。
后来的曹操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许昌时,经常被设计谋刺。有几次,由于变生肘腋,来不及调兵,曹操差点把命都给交代了。后来曹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跟汉献帝分开。汉献帝住在许昌,曹操别居邺城,号为霸府,首开二元政治先河。以后的北朝权臣也有样学样,都跟皇帝分开住,难说不是受了梁翼、曹操的影响。
刘志论功行赏,把单超等五个灭梁有功的宦官封为“五侯”,赐钱赐物不在话下。从此以后,宦官的地位一下飞升,他们自认有功于汉室,不免洋洋自得,渐渐也干些作奸犯科、干预朝政。东汉的政权又从外戚的手中转移到宦官的手上,刘志殚精竭虑利用宦官灭了梁翼,却好似前门驱虎,后门迎狼,一种似曾相识的压抑感如鲠在喉。
常人看来,宦官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识丁,为人所不齿。然而一旦掌权之后,宦官也开始兼并土地,上升为地主阶级。宦官并不一定都是坏人,宦官中也时有出类拔萃者,修《史记》的太史公,发明造纸术的蔡侯,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都在青史上留有好名。宦官虽然不都是坏人,但是,宦官政治却一定是黑暗的。
东汉时期,宦官在政治上与外戚争夺,在经济上也疯狂地扩张,他们霸占土地,强取民财,略取民女,胡作非为,民愤极大。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载,大宦官侯览“贪侈奢纵,前后请夺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顷。起立第宅十有六区,皆有高楼池苑,堂阁相望,饰以绮画丹漆之属,制度重深,僭类宫省。又豫作寿冢,石椁双阙,高庑百尺,破人居室,发掘坟墓。虏夺良人,妻略妇子。中常侍苏康、管霸等“用事于内,遂固天下良田美业,山林湖泽”。
到东汉后期,灵帝与宦官更是公开卖官,由于所得金钱贮存于西园,史称“西园卖官”,上至公卿,下到地方守令,皆有定价,一手交钱,一手给官。 宦官与外戚你方唱罢我登台,把一个好端端的大汉皇朝折腾到千疮百孔,直到189年董卓入京,宦官和外戚都伴随着东汉皇权的彻底衰落而灰飞烟灭。
(董太师进京终结了一切)
东汉外戚凶猛、宦祸炽烈,在浩浩五千年历史中数一数二,其内因有皇帝幼弱的缘故 ,更深远的内因还是“家天下”、“权力私有”的体制在作祟。
如何增长粉丝数量?
近几年,自媒体成为较为热门的自由职业的最佳选择!
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自媒体的收入来源于粉丝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拥有优秀内容输出的前提下,粉丝阅读量也将成为收益的主要部分。与粉丝的黏贴性越高,自然你的文章或视频的阅读量及推介量也高,从而收入也就随着增高。
如果是刚入行的新人,从事自媒体行业,想要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可以购买自媒体号,这些号因粉丝的数量,收费也不同;还有就是互粉,互相关注,从而提高自己的粉丝数量。有一定的粉丝数量,随后就需要发表优质文章或者视频,必须坚持更新自媒体号,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表具有一定说服力的文章,推介量高、阅读量高、自然自己的粉丝就会增加。
现在的自媒体行业已经过了红利期,越来越不好做了,如果时间充裕的前提下还是可以尝试的,不过最难的就是坚持,因为前期的投入不一定会有回报,没有较高的阅读量,也不会有收入。
大多数的自媒体刚开始都信心满满,但通过一段时间后,看着自己的后台收入,默默的离开了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