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遇刺身亡,为什么东吴文武百官甚至一边倒地主降?
《吴志 孙权传》注引《江表传》: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根据《江表传》的记载,曹操收降刘琮后,在赤壁之战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最近我遵奉皇上的旨意,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束手就擒,现在我治下的水军有80万之众,准备与将军(孙权)在吴地(江东)会面。
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但是曹操在信中突出了三个重点:
1、曹操说他是奉了皇帝的旨意讨伐南方的诸侯,显示了曹操名正言顺的旗号,这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2、曹操说刘琮见我一来就不敢抵抗直接投降了,显示了曹操的威风,刘琮主政之下的荆州,丝毫不敢抵抗我,言外之意就是你孙权最好也跟刘琮一样投降。
3、曹操说他现在有80万大军,这是实力的体现,但是稍微懂点军事的人都知道这完全是吹牛,后来周瑜就分析过,曹操中原的军队不过十五六万,再加上荆州降军七八万,满打满算曹操手下的军队也就是二十二三万的样子。
如果这信真实存在的话,这完全就是一封恐吓信,曹操写这信的目的就是希望孙权投降,这封信到了东吴之后,引发了东吴君臣的热烈讨论,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主降派,以张昭为首,孙权手下的绝大多数文武大臣都主张投降曹操。
刘琮投降曹操
张昭等人的理由有两点: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
2、曹操实力强大,江东能够抵御曹操的唯有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占据了荆州,长江天险不复存在,曹操可以顺江而下,我们的实力无法与曹操对抗。
另一派是主战派,主战派的首领其实是孙权,孙权因为是江东之主,不愿意投降,孙权起初又不愿意在群臣面前表态,因而主战派以鲁肃和周瑜为首,鲁肃主战的理由是从孙权的角度出发想问题,鲁肃认为孙权是江东之主,投降曹操之后没有未来,只有抵抗才能成就帝王之业。
张昭主降
早在赤壁之战发生的8年前,鲁肃就为孙权谋划了成就帝王之业的榻上对,鲁肃劝孙权独霸江南,与曹操划江而治,成就帝业,正因为当年鲁肃给了孙权野心,所以年轻的孙权不愿意像刘琮一样埋没自己。
周瑜与鲁肃的理由不一样,周瑜主战的理由有三点:
1、曹操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实际上是汉朝的贼臣,等于是驳斥了曹操的名正言顺。
2、曹操中原的军队只有十五六万人,而且长期征战,早已经疲惫不堪,刘琮投降曹操的军队不过七八万人,人心并没有归顺曹操,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怕,这等于是驳斥了曹操有80万大军的神话。
鲁肃主战
3、周瑜分析了曹军的弱点,指出曹操犯了用兵四忌,一忌曹操的西北方向没有完全平定,有马超、韩遂的威胁;二忌曹操的军队是北方人,擅长马战,现在舍弃马战改用水战,等于是用弱势来对抗我们的强项;三忌现在是寒冷的冬天,曹操的骑兵缺乏草料补给;四忌曹操手下的北方士兵到南方作战,必然水土不服,会发生瘟疫。
主降派与主战派都有自己的理由,很明显主战派人数较少,除了鲁肃、周瑜与孙权主战之外,江东政权的文武大臣大多跟张昭一样主张投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们要投降呢?
至少有三大理由:
一、权衡利弊的结果。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曹操南下时,刘琮本来也不想投降,但刘琮手下的蔡瑁、蒯越、韩嵩、傅巽等人都劝刘琮投降。
周瑜主战
傅巽的理由有三点:
1、曹操代表朝廷,我们对抗朝廷是叛逆之道,名不正言不顺。
2、荆州之地无法对抗中原之地,这是实力不足。
3、用刘备抵抗曹操是不适当的,如果刘备打败曹操,那么刘备不会臣服于我们,如果刘备被曹操打败,那么荆州仍然不能自保。
而蔡瑁、蒯越等人则利用自己是刘琮的长辈威逼刘琮投降,蔡瑁的姐姐是刘琮的母亲,蒯越是当年协助刘表平定荆州的襄阳豪强,就连刘表也要畏惧三分,更何况是刘琮,刘琮在多方劝说甚至是威逼之下,只好投降曹操。
刘琮投降曹操之后,那些劝刘琮投降的蔡瑁、蒯越、韩嵩、傅巽等人则成为曹操平定荆州的功臣而被封侯,成为曹操政权的功臣,照样高官厚䘵,跟之前相比没有一点损失,这就是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
孙权志向远大
另外蔡瑁、蒯越是荆州襄阳本地豪强,在当地有很大的势力,没有必要跟曹操对抗,只要投靠了曹操,蔡瑁、蒯越的家族还是当地的豪强,他们不在乎谁当荆州之主,他们只在乎自己家族的利益是不是能保存并扩大。
从刘琮的例子来看,孙权的手下与刘琮的手下是抱着同样的心态的,孙权的手下主要有两批人,一批人是像张昭这样从北方流亡到江东的,另一批人是像陆逊那样在本地土生土长而被孙策或孙权征服的当地豪强。
不管是张昭这样的流亡士人还是陆逊这样的本土豪强,对于他们来说,只会做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事,张昭如果投降曹操,绝对会像蔡瑁一样被封侯,并且高官厚䘵,要知道孙权投降后,张昭就是最大的功臣,而张昭继续跟着孙权不投降,不仅有战争失败的风险,而且还有可能会被曹操杀死。
孙权根本不想投降
江东的本土豪强同样是这样的心态,如果打仗,江东本土豪强要出人、出钱、出粮,而且还有战争失败的风险,如果一旦战败,很多大家族还可能因此而灭门,权衡利弊之下,投降是利益最大化,所以他们会选择投降,这是权衡利弊的结果,换了谁也会算这笔帐。
二、孙策的遗诏。
张昭是徐州人,因为躲避战乱来到了江东,后来被孙策重用,成为江东政权的文人之首,相当于曹操的荀彧和刘备的诸葛亮,孙策临死前托孤的唯一人选就是张昭,没有周瑜,可见孙策对张昭的重视。
《三国志 张昭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这是史书上记载孙策临死前对张昭说的话,大概意思是说:如果孙权不能担当大任,你可以自己选择如何做,如果形势不利的话,你们可以向西撤离,也可以理解为投降。
孙策托孤张昭
孙策说这话的本意跟刘备对诸葛亮说的意思差不多,这是君臣之间的肺腑之言,等于是给张昭一条后路,你可以辅佐孙权,也可以选择投降,让张昭感动,从而死心榻地跟着孙权。
从张昭的角度来看,既然孙策都说了可以选择,他为什么不能选择投降了,况且张昭说投降曹操,实际上就是投降朝廷,从另一个角度说,孙权如果投降曹操,哪会有后来的三国鼎立了,曹操早就统一天下了,一旦统一,天下便没有战乱了。
从这一点来说,张昭说投降也没有错,孙策的遗诏实际上给了张昭投降的法理,张昭也可以把孙策当年说的这句话拿出来作为理由,别人还不好辩解。
三、实力的对比。
当时的天下形势是曹操占据了中原和北方八州之地,除了西北的凉州、西南的益州、南方的荆州、交州和江东的扬州之外,天下十三州,曹操独占八个州,就算是其他所有的州联合起来,也不及曹操实力的一半。
曹操当时的实力太过强大
更何况曹操南下还拿下了荆州,占据了中原进入南方的战略通道,并从中间切割了长江,曹操占据荆州的行为就像一把利剑从中原插向了南方,对当时的整个天下都产生了地缘政治。
当时客居荆州的刘备被曹操打得大败,逃到了夏口与刘琦会和,益州的刘璋则在当时投靠了曹操,还为曹操提供士兵与粮食对抗孙权,整个天下唯二能与曹操对抗的只有江东的孙权与西北的马超、韩遂。
曹操虽然没有80万大军,但以曹操当时的实力来对比,在绝大多数当时人的眼中,曹操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没有任何势力能与曹操对抗,以张昭为首的东吴大臣同样这么看待,既然如此,张昭为何不早一点投降曹操,以为自己将来的前途做打算呢?
可是美国为什么不派遣军队帮助乌克兰收复克里米亚地区?
俄罗斯强行收回克里米亚之际,美军选择了动口不动手,主要是因为其不想让美国的本土受到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现实威胁,而且,美国在北约及欧洲的盟友并不支持美军动手,以及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中是有所克制的,也是美军并没有动手的原因。
2014年,俄罗斯强行收回克里米亚,美国只是没有出兵帮助乌克兰武力夺回,而带领西方集体制裁莫斯科这等只动嘴不动手的方法,还是想了一些的。至于美国没有出兵的原因,很简单:如果美国出兵,那么美国本土必然会受到俄罗斯的武力威胁,毕竟俄军至少现在仍是世界上唯一可对美军造成毁灭性打击并勇于毁灭性打击美军的军队,而美国本土受到毁灭威胁,不仅是美国政府及美国民众不可随之重,甚至都是全世界不可承受之重。此外,乌克兰冲突事件本就是美国一手策划的,其确实美国及北约全球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的进一步尝试。但是,就像2008年五日战争中的格鲁吉亚一样,乌克兰只是这种战略的尖兵,并不是主力部队。也就是说,根本不是北约组织成员的乌克兰,只是试探用的、可以牺牲的炮灰,美军是肯定不会为了几个挑衅用的炮灰玩命的。当然,在乌克兰事件上,俄罗斯也保持的相当克制,虽然收回了克里米亚,同时也在乌克冲突中是亲俄自治力量的后盾,但莫斯科根本没有挺进基辅占领乌克兰的计划,因此,美国也就只能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了,甚至就算是卖个乌克兰一些反坦克导弹,为了不刺激俄罗斯,也禁止其在乌克冲突地区使用。
俄罗斯强行收回克里米亚时,美国并没有武力相助乌克兰,首先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因为那样做势必会招致俄罗斯的剧烈报复,不仅美国的本土会受到其从未受到过的毁灭性威胁,甚至全世界都可能因之而起核大战而走向毁灭:由于在常规力量上和美国的差距太大,所以,战略核力量向来是俄军对付美军的杀手锏,同时,以不可预知性威震全世界的战斗民族,由于拥有救世情节而敢于牺牲,所以,其在透明威慑战略中向来不吝于明确其将用战略核力量保卫俄罗斯安全的决心。而且,拥有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俄军,早在本世纪初,就恢复了战略轰炸机的全球带弹巡航以及战略核潜艇在太平洋、大西洋及北冰洋的战斗巡航,也就是说,即使美军克制住了俄罗斯相对固定的陆基战略核力量和相对易于发现的空中战略核力量,但至少在三大洋上,每时每刻俄罗斯都至少拥有在八个点上对美国本土发动战略核打击的能力。因此,美军是绝对不会因为乌克兰而把美国本土置于俄罗斯的核阴影之下的:那种威胁哪怕是出现一点点,招来此患的美国政府也会立即下台的。
当然,美国没有出兵帮助乌克兰,还有第二个原因:即使是其冒着灭国的危险出兵了,其北约盟友们以及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也不会出面帮助美国的。
二战之后,美军打任何战争,向来都是打着国际联军的旗号,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近期的海湾战争、前南战争、阿富汗战争及伊拉克战争,莫不如是,到了利比亚战争时,美军为了绕开国会的阻挠,甚至是直接打着北约的旗号动的手!所以,在乌克兰冲突爆发之后,美军肯定会和北约的盟友们商议对策,但莫说以法、德为首的老欧洲会反对将欧洲变成战场,就算是和俄罗斯不太对付的新欧洲各国,就算是将俄罗斯的核力量排除在外,那也绝对是不愿意面对俄罗斯重建之中、曾经横扫过欧洲的铁甲洪流的!因此,美国如果要在乌克兰问题上和俄罗斯动武,在欧洲是绝对找不到帮手的。
现在,拉长了时间线之后,在乌克兰已经换了较为温和的总统之后,俄乌关系出现缓合迹象之际,欧洲各国对于帮助乌克兰收回克里米亚都没有任何表示,就足见冲突当时美军选择退避三舍还是很英明的:2014年的乌克兰,就像2008年的格鲁吉亚一样,都是试探用的炮灰,美军绝对不会因为炮灰而玩全美国人之命的。
此外,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并支持乌东冲突中的亲俄力量,并不是想吞并乌克兰,而是为了保住其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出海口并拖住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步伐,因此,其中乌克兰冲突中表现的还是相当克制的,并没有直接挑战美军和北约的意思,因此,美军的表现,也就相当克制了。
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是不得已而为之:索契奥运会期间爆发乌克兰内乱之后,乌克兰反俄势力试图将俄黑海舰队从克里米亚排斥出去。众所周知,克里米亚数百年来,一直是在俄罗斯的治下:其是沙皇俄国在十八世纪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来黑海出海口,其归属于乌克兰只是赫鲁晓夫头脑发热时的即兴之举。因此,在克里米亚全民公决回归俄罗斯后,俄罗斯顺势收回了克里米亚,保住了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大本营。
在收回克里米亚之后,虽然在乌东地区冲突中支持了亲俄势力,但是,莫斯科并没有向西挺进基辅占领整个乌克兰的意思:现在,俄罗斯最重要的任务是国内的经济建设,乌克兰东部冲突只是拖住乌克兰不让其加入北约的手段。众所周知,北约有明文规定:北约不接纳和邻国处于战争状态或是有领土争议的国家入盟。因此,只要用乌东冲突拖住乌克兰,北约就无法将乌克兰收纳入盟,从而将乌克兰直接变成双方亮底牌对阵的战场!当然,北约各国对此是心知肚明的,而他们也绝对不会为了乌克兰的几粒粮食而和俄罗斯大兵大打出手的,所以,无论是在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的时候,还是在乌东冲突爆发之后,美国和北约各国都选择了动口不动手的原则,直接将乌克兰人自己扔在了俄军的炮口之下当了靶子。
虽然,在乌克兰冲突中,美军并没有亲自动手。但是,通过这一事件,俄罗斯社会上下却取得了惊人的一致:无论是战斗民族的精英,还是俄罗斯的普通民众,都已清晰地认识到,一个强大的俄罗斯绝不符合西方列强的利益,他们做了近三十年融入西方的美梦破灭了!结果,认清形势之后的战斗民族,迅速将俄空天派往了叙利亚——他们用坚决的军事行动履行了自己“不会让利比亚错误再次上演”的承诺!当然,这绝对是美军意想不到的后果,但这已是另外一个话题,另外一个故事了……
为什么苏德战争苏联红军这么弱?
苏联红军弱?被美国电影洗脑了吧?
这帮老毛子一点也不弱,只是因为前期损失过大的原因,他们的伤亡数字确实有些辣眼睛。
实际上,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红军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
1941年的苏军,已经在开始大规模建设机械化部队,拥有17000辆坦克的庞大数量(原计划是29899辆,不少过时的坦克)
卫国战争开始时,红军拥有KV系列和T-34坦克1475辆,差一点德军就没有装备优势了。
在苏德战争中,苏联在东线承包了近80%的德军武装、轴心国军队和武装党卫军,最后将其全部消灭。
如果说苏联红军弱的话,二战难不成还是美国人英国人打赢的?别搞笑了。
苏军最大的痛脚是39年-40年初的苏芬冬季战争,这场战争让苏联丢尽了脸。
进攻芬兰的苏军是芬兰的三倍,飞机是芬兰人的十倍,坦克是芬兰人的一百倍。
但斯大林的“大清洗”对苏联红军破坏很大,几乎所有的军官都遭到解职和替换,5名元帅中的3名、15名陆军将领中的13名、9名海军上将中的8名、57名陆军将领中的50名、186名师长中的154名清洗了。
再加上苏联疯狂的扩军,部队摊子被急速吹大,这愈发造成了军队水平的进一步下跌。1941年6月,只有60%的团干部拥有两年或两年以上的指挥经验,2年够上个大学吗?
所以,丧失了骨干和合格指挥员的苏军,战斗力和士气异常低下,形同业余选手,在冬季战争中遭遇芬兰军的严重打击,伤亡极为惨重。
不过,苏联其实并未就此大伤筋骨,冬季战争在芬兰看来是倾国之战,在苏联仅仅是个军区之战而已。战争的结果依旧是苏联获胜,芬兰将战前11%的领土和30%的经济资产割让给了苏联。
实际上,在冬季战争之前,苏联还有与德国携手的瓜分波兰之战,波兰人在苏军面前几无一合之敌。
同时期还发生了日苏诺门罕冲突,苏联以绝对优势兵力暴打了日本关东军,解决了其23师团,但此战有很深的日本内部政治因素,苏军的伤亡甚至超过日军。
这些“巴巴罗萨”之前爆发的战争,既反映了苏军“大清洗”后战斗力的断崖式下跌,也反映出苏军其实并不弱,他们有装备有数量,只是需要时间稳定调整和提升指战员水平。
所以,在面对雪片般的“德国入侵”情报时,斯大林很明确地表示出拖延的态度,苏军在1941年还没有准备好,起码需要到1943年才能完成战斗力的恢复。
但在希特勒的赌徒心理下,“巴巴罗萨行动”还是在1941年2月3日获批,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了计划,开始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
与德国有友好条约的苏联有防备,但没防住。巴巴罗萨时红军303个师和22个独立旅有166个师和9个旅约290万人驻扎在西部军区,他们面对轴心国的181个师18个旅共550万大军。
在一团混乱的情况下,苏军遭受了德军新型的“闪击战”打击,在头几星期内被成股的包围歼灭,数以百万计的红军被俘,大量囤积的物资落到德军手中。
到1941年8月1日为止,苏军在战斗中损失了46个师,德军赢得令人目瞪口呆,苏军输得却并不莫名其妙。
苏军当时在边界安排了太多军队,空有密度却没有防御纵深,因此在遭遇闪击战时,很快就让德军突击撕碎,成片消灭。
后世有些分析认为,除了军官庸碌、动员不明、体制混乱以外,还存在苏军的战略意图问题,这些部队原本的打算是伺机进攻中欧,而非保护苏联领土,他们当然不存在防御纵深。
没有时间调整和发展的苏联,只能在战争中完成军队的改革、换装和调整,在初期的艰难时段,苏军为此可谓是耗尽了心血和人命。为了赢得战略转圜的时间,成批的苏军像柴火一样被填进战争的炉膛,以极为血腥的“进攻防守”迟滞着德军的狂攻。
实际上,苏军翻盘的时间非常地快,41年6月22日之后他们遭遇了一系列的惨败,但同年12月15日,苏军已经在莫斯科城下将德军熬了一遍,又从远东调来了部队,开始了战役的全面大反攻。
接着就是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一系列的大转折;1942年苏军还在苦捱,到1943年已经干掉了400万德军,使其完全丧失了进攻能力。
到1944年,苏联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十次斯大林突击”,十次大突击,共51个战略性关键战役,把德军打得狼奔豕突苦不堪言,一下子解放了全部被占领土,干掉了几百万德军精锐部队,消灭的坦克装甲车辆和飞机大炮都以万计算,还直接让芬兰和几个铁杆德国仆从就此领盒饭。
这玩意儿战斗力比畜生还强,弱?癞痢都要喊王法了!
到1944年,苏军在白俄罗斯选择了与“巴巴罗萨”一样的时间点,在6月22日对德军展开了狂推,丢掉的面子已经挣回来了。
战争后期的苏军,已经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敢挡在面前的统统化为杂碎,连柏林这种纳粹打定主意死战,盟军哼哼唧唧不敢碰的坚城,在苏军的猛攻前也只能灰飞烟灭。
整个冷战时期欧洲人最怕什么?他们成天都在担心苏联的钢铁洪流哪天冲破柏林把西欧淹了。
最后还得提提日本鬼子,整个东北关东军和远东日军都是苏军消灭的,从1945年8月9日0点发动进攻,到8月15日日本投降,就这么几天功夫,苏军消灭的日军已经比得上八年抗战了。
我们面前凶残的鬼子,在华西列夫斯基那些乱七八糟的部下身前,输得比兔儿还乖。
你认为安倍晋三遇刺代表着什么?
安倍晋三遇刺代表着安倍晋三树敌太多,其中的极端,敌人就杀死了安倍晋三。杀死安倍晋三的是山上彻也,山上彻也说他杀死安倍晋三是个人原因,而和其他团体无关。他越这么说,怎么越让人感觉到里面有蹊跷呢?
安倍晋三是日本做首相时间最长的,他期间最著名的就是安倍经济学。一听安倍经济学感觉高大上,其实就是美国印钱的翻版,美国印美元,日本印日元。安倍晋三认为印出了钱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真的是这样吗?暂时可能是这样,如果时间长了之后呢?就会造成物价上涨,弄不好就民不聊生了。
其中山上彻也就是安倍经济学的受害者,山上彻也杀死安倍晋三的时候就是一个无业者。山上彻也不但无益,而且独居,基本没有家庭,这种人的心态是很孤独的,也是很极端的。从个人角度来说,他会把怨气散发到某个地方,比如社会,比如某个人。山上彻也想杀死安倍晋三是不是就是泄愤呢?估计这也是日本最后的结论,那里面有没有其他问题呢?
即使有问题,日本政府也不会去查了,他们要的就是这种结论。日本的公开声明应该是安倍晋三死于意外,原因到此结束。但对于安倍死的结果其实日本大做文章的地方,最起码安倍晋三激发了人们对右翼的发展,同时安倍晋三也成了祭旗者。其实这样对待安倍晋三有些让安倍晋三“受委屈”了,那也没办法。好像安倍晋三这一家人总是不怎么顺,安倍晋三死后,安倍晋三的老婆又遭遇车祸了,这一家人呢!好好过日子不好吗?为什么非得加入日本右翼?没有好下场吧?
苏莱曼尼马上周年纪念日了?
苏莱曼尼,军衔少将,伊朗军队“圣城旅”旅长;除了负责伊斯兰革命卫队在海外作战以外,还负责伊朗军方的情报工作,在伊朗军队中拥有显赫的地位。
2020年1月3日,苏莱曼尼一行的行踪暴露,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机场附近,其座驾被美军无人机发射的反坦克导弹击中,当场就死于非命。
伊朗军方高级将领,被美军运用无人机和反坦克导弹定点清除,事件可谓震撼了全世界,伊朗对美国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声称要报复美国人。
随即,伊朗发射了数十枚弹道导弹,袭击了美国驻伊拉克阿萨德空军基地,致上百名事先得到通知,躲进地下掩体的美国大兵脑袋震晕震坏,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脑震荡。
如果不是伊朗事先通知伊拉克政府,等于是变相通知美国人,伊朗导弹要打来了,美国人赶快躲好,不知道阿萨德空军基地的美国人会死伤多少。
此举,意味着伊朗人也担忧美国的军事打击,但不对美国人进行军事报复,又难以平息本国民众的愤怒情绪,熊熊燃烧的烈焰。
于是,就演绎出了数十枚弹道导弹,极大地破坏了阿萨德空军基地,但没有美国大兵死伤,却被美军断断续续仿佛挤牙膏一般的挤出来,有数十上百名美国大兵的脑壳震坏了。
在阿萨德空军基地遭遇伊朗弹道导弹打击以后,整整24个小时内,美军方在紧急评估伊朗导弹袭击的损伤,以及与伊朗开战的代价。
由于美军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基地,都处在伊朗中程弹道导弹火力有效打击覆盖范围内,美军也承担不起与伊朗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损失。
于是,由美国总统对外宣称伊朗的导弹袭击,并未造成任何美军的死伤,驻中东地区的美军要“拥抱和平”,事先警告一旦遭遇伊朗导弹攻击,美军就将对伊朗境内50余处标好的目标进行空袭,最终,也就不了了之。
伊朗,遭遇了美国为首西方世界的严厉制裁,加上国际石油价格从高位探低仍然未企稳,让非常依赖能源出口的伊朗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困扰伊朗,国内的经济一塌糊涂,民众的生活都异常艰难,手上缺乏真金白银的伊朗政府,对外政策上早就放下了疫情以前,咄咄逼人的强势态度,变得柔软了许多。
距离苏莱曼尼少将遇刺一周年快来了,伊朗也不会主动去招惹以色列以及以色列背后的支撑美国;即便伊朗首席核科学家同时也是国防部副部长的法克里扎德,在德黑兰附近遇刺身亡,伊朗都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克制和忍耐态度,目的就是不刺激以色列和美国,极力避免与以色列和美国擦枪走火。
在美国从本土起飞B-52H轰炸机、1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在2艘巡洋舰的掩护下大摇大摆地进入伊朗历来视作自身势力范围的霍尔木兹海峡时,美军明显是来碰瓷的,目的就是为了挑起和伊朗的争端,乃至爆发军事冲突,但伊朗军方就是一点动静都没有,未派遣小型攻击艇和无人机成群结队地前去围观美舰队。
伊朗再三隐忍,就是静候特朗普政府下台,2021年1月20日,随着拜登政府上台,不排除重返伊朗核协议,拜登团队早就私下通知了伊朗政府,这正是伊朗政府所期待的。
毕竟美国为首西方的制裁和疫情的双重打击,让伊朗国内经济持续负增长,国库空虚就连采购抗新冠肺炎的药品都掏不出钱来。
与以色列或是美国爆发军事冲突,本届伊朗政府早就没有了雄心壮志,人穷气短,国家也一样,政府手中缺钱,还打什么仗,伊朗政府放下身段做缩头乌龟,保持神教人员掌权的政府不倒,就已经是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