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什么时候能回到祖国怀抱,我国的十个伟大成就?
我国十大成就是
1.两弹一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 恢复联合国席位
1971年10月25日,在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得到恢复。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重回联合国,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3. 载人航天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将该项目命名为“921工程”。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之后,从“神州六号”到“神州十一号”,中国航天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4. 港澳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在香港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结束了葡萄牙在澳门442年的殖民统治。
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大大推进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5.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整个工程分两期建成,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青藏铁路建设成功解决了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施工环境和对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
6. 加入世贸组织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也标志着中国在经过了15年的歧视待遇之后,终于享有了与其他世贸成员同等待遇的权利。
7. 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改革开放30年风雨历程,中国在世界人民的印象中更多的是一个蓬勃的新兴经济体。北京奥运会则把“文化中国”传递给了世界,“绿色”“科技”“人文”的理念,深深地融进了传统奥运理念之中。
8.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当年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壮观增长,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9. 国产航空母舰
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其前身是苏联海军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1999年,中国购买了因苏联解体而建造中断的“瓦良格”号,并继续建造改进。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为辽宁号,开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服役。
2017年4月26日,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002型航空母舰在大连正式下水,它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海上作战平台自主设计取得重大阶段性突破。
10.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欧洲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的第四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2017年11月5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8年,我国陆续发射了多颗“北斗”全球组网卫星。2018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服务范围正式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去台湾旅游的最佳时间是什么?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台湾气候很好,一年四季都不会冷,在冬季的时候台湾南部高雄气温能接近30度,北部城市台北大概20度。
台湾四面环海,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夏不热冬不冷,要说唯一气候不适宜旅游的时候,大概就是7-9月的台风季节,此时旅行要注意看天气预报,最好的旅行季节应该是秋冬季。
台湾是一个很小清新的地方,太壮观的自然景色没有,但是怡人的气候和特色的风光,旅行也是很有感觉。
夜市是台湾旅行必去的,几乎在台湾所有城市,都有夜市可逛,也是晚上人气最高的地方,通常晚上七八点就开业,一直营业到夜里一两点,比较出名的有台北的宁夏路夜市,士林夜市,高雄的六合夜市等,个人觉得台湾夜市都是大同小异,逛一个即可。
自然风光台湾大概分为海岸线风光和中部山谷风光,海岸线里面比较出名就是垦丁和花莲了,垦丁现在很商业化,物价也很贵,花莲相对就比较安静,游客不多,海岸线也很漂亮。
在花莲到垦丁的线路上,是台湾旅游最热门的线路,建议选择包车,边走边玩,会遇到高山农场,也会遇到非常漂亮的海岸线火车。
在城市旅游方面,台北已经失去了作为大都市的繁华,101大楼周边都是很矮的小楼,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如果你喜欢台湾的偶像剧,可以沿着剧情去寻找剧中的画面,基本都能找到,整个城市没什么变化。
祖国的宝岛里面你指的是哪四个?
祖国的宝岛 啊!台湾,祖国的宝岛。
你像一颗明珠,在蓝色的海面上闪耀(yào)。那儿气候温暖,那儿人民勤劳。日月潭荡着碧波,阿里山响着林涛。那儿有一年三熟的稻谷,那儿有产量世界第一的樟(zhāng)脑。甘蔗(zhè)林一眼望不到边,蜜罐(guàn)似的菠萝谁见了都笑。啊!台湾,你像一颗明珠,快回到祖国的怀抱!2019年马上就要结束了?
感谢邀请!
这一年里,我哭过,闹过,吵过,伤心过,到最后还把身体气坏了……但我真的努力了,可日子还是过得一团糟,这一切让我尝尽了人世间的所有辛酸,看透了人心叵测,你对别人好,为别人付出再多,对人而言像个傻子一样,其实并不傻,心里比任人都清楚都明白,只是不想去计较而且,更求什么回报,只求问心无愧!
人人往往都是这样子,劝别人的话都说得头头是道,可当事实发生生自已身上就不知所措了,再也找不到头绪来解决问题,为自己找一条出路……
最后我感谢头条这个平台,在我伤心难过时,人生感到绝望时,只要在这里看看友友们的生活品味以及人生感悟,让我明白很多……您给了我勇气和希望,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再接再厉,让自已生活更好,从今往后只为自己而活,只爱自己,凡事不要想太多,身体健康第一,人活着就好。
友友们加油!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好好爱自己,努力让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没什么大不了的,开心就好!
为什么一定要收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过去70多年来两岸分治是一个客观事实,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也是世界公认的基本事实。如何结束两岸分治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是时代对中华儿女提出的命题。俗话说“读史以明智,知古可鉴今”。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有时可以从历史上总结经验。事实上两岸分治状态在历史上就曾出现过。公元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宝岛台湾后他的儿子郑经、孙子郑克塽统治台湾达21年。
由于台湾郑氏政权始终以明朝的忠臣自居奉明朝旗号,所以就和大陆的清王朝形成了隔海对峙的分治状态。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当年就去世了。这时大陆的清王朝也刚经历了一次权力更迭:年仅23岁的顺治皇帝神奇离世后8岁的三皇子玄烨成为了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玄烨自登基之日起就把解决台湾问题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可朝中大臣并非全都和皇帝是一样的想法。
当时朝中关于对台湾用武的未必如存在不必取、不敢打的反对态度。所谓“不必取”就是认为朝廷不值得为台湾弹丸之地大动干戈。台湾问题在今天是一个事关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刚性原则问题,然而古代国家的领土变迁可没我们今天这么刚性:要知道如今的蒙古国、海参崴、越南北部、缅甸北部以及中亚部分地区在历史上都曾一度是中国领土。玄烨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这时的清王朝实际上正处于转型期。
满族统治集团上层一些目光远大的开明人士已开始试图缔造一个涵盖汉、满、蒙、回、藏多民族的大一统帝国,然而与此同时统治阶级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以征服者自居的。在这些以征服者自居的人认为中原的土地本就是满洲八旗打下来的。如今昔日明朝大部分疆域尽归清廷,剩下台湾弹丸之地实在不值得劳神费力。这些人其实就是想要尽可能多地在中原汉地攫取利益。如果将来一旦待不下去了就退回关外老家过日子。
既然他们连对中原地区的态度都是如此,那么隔着海峡的弹丸之地台湾似乎就更不值得劳神费力了。康熙的理念和这些人不同:康熙是要打算长久经略中原的,而不是捞一笔就跑路的。要实现帝国的长治久安就必须荡平一切可能对统治构成威胁的反清复明组织。清军入关后大陆各地的反清武装已逐渐被一一剿灭,唯独隔海相望的台湾仍打着明朝的旗号。台湾的郑氏集团不仅是武装割据的政权,而且已然成为全天下反清复明人士的希望。
在金庸的《鹿鼎记》中那位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实际上就是以郑成功的谋臣陈永华为原型的。郑成功作为南明永历皇帝册封的延平王、国姓爷在明朝遗民中具有崇高的威望。事实上当时很多民间的反清秘密结社组织都奉台湾郑氏的号令。消灭台湾郑氏集团对康熙而言是荡平反清复明势力、维系江山稳定的政治需要。严格意义上只要打着明朝旗号的台湾郑氏集团一天没被消灭,那么至少在名义上理论上明朝就还没有灭亡。
这就涉及到一个政治正统性的问题:按说清朝入关取代明朝后就自动继承了明朝作为正统王朝的地位,可这时明朝作为一个曾统治过中原地区的正统王朝却并没真正灭亡——明朝丢掉了在大陆的江山,但在台湾还有一隅之地。那么这时明与清究竟谁才是正统呢?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古人对这种政治合法性正统性是相当看重的。如果清朝只是想像元朝一样在中原待上几十年就回老家捕鱼射猎就不需要重视这种合法性正统性。
可康熙既然想要维持长治久安的大一统帝国就必须重视这种政治合法性正统性。康熙要获得名分上的正统性地位、要荡平一切可能对统治构成威胁的反清复明组织就必须消灭台湾的郑氏集团,所以台湾的统一对康熙而言是一道没有其它选项的单选题。剩下的只是统一方式的问题:是以武力消灭台湾郑氏集团呢?还是以和平的方式争取对方主动归顺呢?其实早在1662年郑成功刚病逝的时候清廷与台湾郑氏政权就已开始议和。
郑成功去世时实际控制的地盘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刚从荷兰人手中收复的台湾,一块是靠近大陆的金门、厦门。郑成功死后金门、厦门的文臣武将拥戴郑成功的长子郑经继位,台湾方面的文臣武将则打算拥立郑成功最小的弟弟郑世袭。清廷方面的靖南王耿继茂、福建总督李率泰趁机遣使去厦门劝说郑经降清。郑经一边通过和谈稳住清廷,一边抓紧时间解决内部问题。半年后郑经打败了拥立的郑世袭的那派人。
等到郑经稳定内部后再和耿继茂、李率泰谈判就开始提高要价了。在此后的20年间两岸一直是打打谈谈。大陆的清王朝在当时虽说弓马娴熟,但海战却并不是清军所擅长的。早在康熙亲政之前鳌拜就曾明确表示:“台湾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驰驱制胜,计难完全”。在康熙三年、康熙四年三次进攻澎湖的军事行动失利后这种心理阴影进一步加大。当康熙下诏剿抚并用时收到诏令的许多前线将领纷纷表示反对。
“三藩之乱”发生以前康熙曾长期坚持“和平统一”的政策。双方的和谈断断续续进行了十次。在谈判过程中郑经表示可以臣属于大清,但他提出台湾要仿照朝鲜、安南的例子作为清朝的藩属国。康熙对此的回复是:“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而郑经乃中国之人”。康熙虽倾向于采用相对缓和的和平统一方式,但从一开始就对统一台湾的问题表现得相当坚决。
1673年大陆爆发了三藩之乱: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拘捕了按察使以下不顺从的官员,随后以兴明讨虏大将军的名义起兵反清。吴三桂起兵后致书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旧将吏,同时也曾联络台湾郑经共同起兵。三藩之乱期间台湾郑氏集团与福建的耿精忠兵合一处、将打一方,从而在海上给清朝的东南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台湾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可以任意攻击大陆漫长海岸线上的任意一点。
三藩之乱期间台湾郑氏集团的行为使康熙意识到台湾如果被外国占领或成为一个独立的割据政权将使中国的东南海疆彻底不得安生。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这几个省份是清王朝的钱粮税赋重地。三藩之乱期间台湾郑氏集团对东南沿海的威胁一度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财政安全。三藩之乱使康熙更进一步坚定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在此之前康熙一直在争取和平统一台湾,但他也始终没放弃过以武力作为后盾。
康熙的对台方略事实上始终是剿抚并用。在三藩之乱以前康熙对台湾郑氏集团更多是以政治安抚为主,但他丝毫没放松对沿海防务体系的建设。三藩之乱以后康熙开始更倾向于“因剿寓抚”:以军事压力为后盾迫使台湾当局接纳自己提出的条件。康熙考虑到了清军不擅海战的短板,所以他决定启用由郑氏集团归附过来的施琅。有“海霹雳”之称的施琅的确是不可多得的海战人才。康熙有心重用施琅,可满朝文武普遍认为不能任用施琅。
说白了他们是对这个从郑氏集团归附过来的降将从骨子里就信不过。施琅为了争口气就在1665年前后三次进军台澎,但都因为天气、风向等原因导致失利返航。这三次失败的军事行动使康熙对施琅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三次失利后康熙认为武力平台难度太大,所以又重新恢复了与台湾郑氏政权的和谈。康熙担心施琅这个坚定的主战派会破坏和议就索性把他给支开了。当时施琅的职务是福建水师提督。康熙把施琅调到北京担任内大臣。
康熙不仅把施琅给调走了,而且直接把福建水师给裁撤了。施琅在京城没什么具体工作,加之作为降将在京城又没什么熟人,所以索性就闭门谢客安心当起了“宅男”。施琅这一宅就是十多年。这十多年间康熙稳定了朝政、平定了三藩叛乱。至此康熙终于又能腾出手来解决台湾问题了。此时康熙又想起了施琅这个已隐居十多年的“老宅男”。1681年施琅再度出任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京城这十多年“宅男”生活让他彻底脱胎换骨。
虽说十多年来他一直没什么具体工作,但他却始终不曾忘记过那个名叫台湾的岛屿。宅居的十多年里施琅一直在研究与台湾有关的各种情报。他不仅对统一台湾之战如何利用天气方向、如何进行后勤补给等军事问题进行研究。施琅甚至已开始思考统一台湾后该如何安抚人心、建设治理。当年的施琅是一个只知道硬碰硬的火爆脾气,可宅居十多年后的施琅更加意识到了攻心为上。
当时台湾那边的渔船、商船有时会因为风浪飘荡到大陆,也有一些郑军官兵偶尔会潜会大陆看望亲人。施琅对这些从台湾来的人一律以礼相待:如果这些人愿意归顺朝廷留在大陆自然欢迎,如果这些人坚持要回台湾也以礼相送。施琅送这些人回台湾以前还会赠送食物、衣服、银两。如果是因为风浪漂流到大陆受了伤,那么施琅就会安排人给他们治疗。这些人一回台湾就成了义务宣传员。
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表明:两个政权对峙的状态下如果一方没有强大的军事压力,那么对方是不可能轻易主动投诚的。以战促和、以打促谈不失为一种现实的解决手段。康熙二十年(1681年)3月17日40岁的郑经在台湾承天府去世。郑经死后重臣冯锡范发动政变刺杀了监国郑克臧,随后立郑经次子郑克塽为延平郡王。郑氏集团这场内乱为康熙统一台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台湾方面的头号战将刘国轩在澎湖与施琅率领的清军水师对阵。刘国轩的部将邱辉建议主动出击,但刘国轩却打算以逸待劳。刘国轩指望利用海上的飓风和自己以逸待劳的优势击溃清军。可预料中的飓风却始终没来。几天后施琅发动了总攻。清军水师布出五梅花阵以多围少。
大约经过八九个小时的激战后郑军战船被击沉焚毁近两百艘、将士阵亡一万多人。郑氏政权的主力部队在此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刘国轩等少数几人坐小船逃回台湾。施琅在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后并没趁胜直取台湾本岛,而是加紧对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施以招抚。原来态度强硬的刘国轩在经历彭湖之战的惨败后由坚定的主战派变成了坚定的主降派。郑克塽、冯锡范等人也意识到台湾已无力对抗施琅的大军。
在这样的形势下郑克塽最终决定率众归顺清政府,但他提出了一个请求“承祀祖业,照管物业”。这说白了就是希望继续居留台湾。施琅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没丝毫的含糊。施琅明确表态:台湾必须归入版图,郑氏官兵必须遵制剃发移入内地。这时郑氏集团已没任何讨价还价的资本,所以只好全盘接受了施琅所提出的一切。当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时刘国轩等人带领文武官员军前往迎接。
当施琅在台湾登陆时当地人充满了怀疑乃至恐惧的情绪。在他们看来施琅此行除了奉朝廷命令统一台湾之外可能还有私人目的——报仇。当年施琅是因为家人被郑成功杀了才愤而降清,那么现在施琅会不会趁机报复呢?施琅在原则问题上对郑氏集团毫不让步,但却并没因为私仇对郑氏族人进行报复。施琅非但没为难已归顺的郑克塽等人,而且还亲自前往郑成功庙祭拜。郑氏官兵和台湾百姓对此深受感动。
就在郑氏投降、清廷欢庆胜利之时朝廷内部又出现了放弃台湾的荒谬言论。很多大臣认为攻打台湾就是为了剿灭南明余孽、显示大清国威。既然这个目的已然达到,那么就没必要在那个不毛之地浪费时间精力了。当时朝野上下不少人觉得孤悬海外的台湾开发价值不大。如果派兵驻守台湾至少要数万人,因此会造成极大的财政负,而且长期驻守外岛的士兵也可能再次割据,一旦外敌来袭则难以救援。
因此有不少人建议把台湾岛上的汉人悉数迁回内地。名臣李光地甚至建议把台湾租借给荷兰人让他们驻守纳贡。平台功臣施琅针对当时朝中这些错误认识向康熙皇帝呈递了《恭陈台湾弃留疏》。施琅在这份奏疏中对台湾的形势以及对国家的战略意义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当时西方殖民者已开始活跃于大海,荷兰人更是曾经盘踞台湾。台湾“北连吴会,南接粤峧”是祖国东南的屏障,直接关乎东南的安危,一旦台湾为外敌所侵将后果严重。
台湾沃野千里、物产丰富:盛产硫磺、水藤、糖蔗等物资。台湾的地理位置十分利于进行海外贸易,经济前景、战略地位都不容忽视。因此施琅指出:“台湾实肥沃之区、险阻之城”。施琅认为在台湾屯田就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从而大大减少朝廷的财政压力。朝廷在台湾驻军应当施行3年1换的换防制度:既可以留足部队,也不必担心再起割据。康熙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采纳施琅的建议。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台湾府治设在如今的台南,下辖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左营)、诸罗县(今嘉义)。康熙平台有效避免了台湾的进一步割据,也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创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这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也有效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当年的康熙皇帝不可能放弃台湾,今天的中国人民更不可能放弃台湾。两岸的统一是不容置疑的原则性问题。
统一的方式无非不过就是和平统一与武力统一。当年的康熙皇帝在台湾问题上坚持的是以和平统一为主的同时不放弃武力后盾的策略。事实上我们现在应对台湾问题所秉承的仍是同样的策略:和平统一当然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福祉——打仗是要死人的、是要破坏经济的,所以应当尽最大可能争取和平统一的希望。然而放弃以武力作为后盾则是幼稚的。如果当所有为和平统一而进行的努力尝试都失败之后武力统一也就成为了一种最后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