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力指数,那大脑能不能活在虚拟世界里呢?
人类是真实存在的吗?你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实存在的吗?缸中之脑和双缝干涉实验,到底揭露了什么?1981年,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想——缸中之脑。将大脑从身体上切下来后,放在一个可以让大脑继续存活的营养液中,把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通过计算机给大脑特定的电信号,让它可以保持一种正常的幻觉——似乎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一切都还存在。
作为“缸中之脑”试验的操作者,人类自然清楚这颗大脑所体验到的世界其实是计算机制造的一种虚拟现实,但是你是否又思考过:人类是否也是生活在被更高等文明所支配的虚拟现实之中呢?我们有没有可能所看到的、听到的或者闻到的都是虚拟的,我们的身体或者周边都是虚构的,我们也只是浸泡在营养液中的一颗大脑而已呢?
这篇文章,站长就跟大家探讨一下“缸中之脑”理论,大家在空闲之余也来思考一下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中呢?
“缸中之脑”理论人类的大脑是世界上最精密的器官,这里有丰富的大脑皮层,既感受着外界的万千变化,又可以对手、脚、眼睛、耳朵等各个器官发号施令。
但遗憾的是,即使是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大脑的研究也仅仅是皮毛而已。
20世纪中期,世界著名的脑神经学鼻祖威尔德·格瑞夫斯·彭菲尔德(1891-1976 ,美国著名脑神经科专家)对高级大脑活动做了深入的研究。
他用电流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试图减轻像精神运动性癫痫这类疾病症状。受试者主诉有一点片断的回忆,嗅到以往闻到的气味,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颜色,这一切都是由大脑内特定部位的微量电流刺激引起的。
他发现,刺激大脑皮质的某些区域时,往事的记忆就会好像历历在目于我们的脑海中,仿佛录像带的放映,具备了事件原始场景的所有声音和情绪。似乎发生在我们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件事,包括无数我们以为已经遗忘的时刻,都已经被记录和保存下来了。
通过对癫痫病人病灶观察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彭菲尔德在1954年提出了“中央脑系统学说”。这一学说认为:颞叶和间脑的环路是人类记忆的主要区域。
这一区域像一个录音录象装置,把人的全部经历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这种记录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未被人主观意识到,但它的确是客观地实现了。因此,对这一区域施加特殊的刺激时,一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无法回忆的往事便被回忆起来。
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记忆被存储在大脑皮质中,并且可以被脑电流或者外部电流所激发。
所以,科学家相信,即使把人的大脑单独放置在培养液中,然后给大脑一些电流刺激,大脑也会产生记忆或者意识,这时候的人根本无法判断自己是处在虚拟环境中,还是在真实世界中。
双缝干涉实验“缸中之脑”理论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由于该试验需要一颗鲜活的大脑,这显然不符合伦理。而且,该实验需要配置能让大脑正常活动的营养液,实验条件极其苛刻。
因此,至今为止,该理论也只能被称之为“假想”,一直未被试验所证实。
但是,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在“缸中之脑”之外,似乎又发现了另外一个让人怀疑世界的真实性的“证据”,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双缝干涉试验”。
在介绍这个实验之前,我先举个简单的例子,给大家普及一下波粒二象性:
当你观察一只飞行中的蚊子时,尽管它不停的飞来飞去,让你眼花缭乱,但实际上在每一个时间点,蚊子只会出现在一个位置,这就是物质的粒子性。
当你往平静的湖面上扔一颗小石头,当它落入水中的时候所产生的涟漪就是物质的波动性,而当你继续扔一个小石头的时候,两个石头产生的波纹会互相接近并最终交织在一起,这就是波的干涉。
我们观测到的现象,要么表现出粒子性,要么表现出波动性。
但是,在微观世界里,物质在同一时刻并不是简单的表现为粒子性或者波动性,有些微观物质会同时表现为粒子性和波动性,这被成为“波粒二象性”。
而我们前面讲到的“双缝干涉实验”,简单说就是为了演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而做的实验。
其具体方式为:连续发射单个的电子穿过有着两条缝隙的障碍物,最后这些电子会落在用于观测的屏幕上,以便于观察,在重复了很多次的这个过程之后,其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实验结果显示出了干涉现象,也就是说电子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了波的性质,它能够以波的形式同时穿过两条缝隙。
为了搞明白电子在穿过缝隙时的运动轨迹,研究人员在两个缝隙上都安装了能够观察电子的感应装置,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电子到底是通过了哪一个缝隙。
然后诡异的事情就发生了,当研究人员安装了感应装置之后,再次进行双缝实验时,他们惊奇的发现,电子的干涉条纹消失了,不管发射了多少个电子,它们都只表现出粒子性。
而当研究人员移除了感应装置,电子的干涉条纹马上就又出现了!
这个实验的结果让科学家非常困惑,为了保证电子的运行轨迹不被干扰,研究人员使用了摄像机来对电子进行观测,但其结果还是和以前一模一样。
“好吧,既然这样,那么我在确定你通过了缝隙之后,再来拍摄你总可以了吧?”研究人员这样想到,于是就有了“延迟双缝干涉实验”,其过程是这样的,当研究人员通过高科技手段确定电子处于“已经穿过了缝隙,但是还没落在挡板上”的时候,马上用摄像机来观测电子。然而令研究人员目瞪口呆的是,这个实验的结果依然和之前的实验结果相同!
研究人员并不甘心,他们又做了更高级的“量子擦除试验”,这次他们的实验对象是光子。这个实验利用了光子的偏振性以及量子纠缠原理,他们在两个缝隙上安装了不同的介质,当光子通过某个缝隙的时候,由于介质的存在,它的偏振性就会发生改变,如果这个光子是与另一个光子处于量子纠缠态的话,那么另一个光子的状态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然而,这个实验的结果仍然和以前的相同:当有观测者的时候,根本就不会出现干涉条纹,而没有观测者的时候,干涉条纹又诡异的出现!
也就是说,微观粒子就像是一个个有思想的、无所不知的精灵,当没有观测者的时候,它们是一个个波函数,而当它们知道有人在观测它的时候,它们马上就只表现出粒子性。
或者说,这个世界上一切物质其实是随着人的思想而处于无时无刻的变化之中:当我们去观察或者思考某件事的时候,它是一种形态,但当我们不去考虑它的时候,它又是另一种形态,也许这就是“双缝实验”的恐怖之处吧!
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而“双缝实验”的结果,使人们或多或少的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文章最后,请大家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我们人类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虚构的吗?
我们是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还是生活在虚拟的“缸中之脑”呢?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这里是科学驿站,我是站长,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博士,是一名热爱科学、热爱分享的科普答主,同时也是科学领域优质创作者、今日头条青云获奖者,如果我的文章有帮助到你,欢迎点赞和关注哦。
中国第一颗核弹真的是用算盘算的吗?
中国第一颗核弹真的是用算盘算的吗?
相信很多朋友都在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里,中国科学家在研究“两弹一星”时都是拿着算盘进行计算,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实际情况,要知道核武器那种复杂的计算是根本不可能用算盘就能完成。
设计原子弹必须计算多维偏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在代数上无法求解,必须通过线性方程矩阵用递归方式近似求解。因为是递归计算,所以计算结果极度依赖于初始条件和矩阵点的设置,往往达到一个点的收敛结果需要数千个循环,计算精度越高,矩阵越大,对计算机的速度要求越高。这就是现代巨型计算机的用途。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只有用人组成矩阵来完成矩阵计算,每人负责一个点,精确的计算就可以得到方程需要的结果,所以就有了许多科研人员一起打算盘的画面。
早期计算机
其实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在理论设计时一直都在用着国内性能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1958年中科院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半导体大型计算机103机(每秒运算2500次),1959年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的104机也研发成功,并立即投入了原子弹的理论计算工作。除了北京,当时位于上海的华东计算所也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的计算重镇,特别是所内的J501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5万次),更是堪称中国突破氢弹理论设计瓶颈的“大功臣”。
其实华东所的J501计算机原本是于敏用来研究加强型原子弹的,真正用于突破氢弹原理的反而是北京中科院的119计算机。由于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后美苏对华核讹诈不断加剧,中国科学家们在迟迟无法突破氢弹原理的情况下,被迫先搞一个威力在100万吨TNT当量的加强型原子弹来给国家“壮声势”(当时把这一目标简称为“1100”)。但在1965年10月的一次计算中,由于组员把密度参数填错了,J501计算机意外得出了一个威力高达300多万吨TNT当量的“氢弹”结果,这时于敏等人才发现:设计氢弹,原来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大幅提高热核材料的密度。之后经过1966年底程开甲参与的氢弹原理试验,中国被证实确实突破了氢弹技术,这也是在1967年的全当量氢弹试验中中国敢于直接空投氢弹试爆的原因所在。
投掷氢弹的轰6甲改中国当时设计原子弹和氢弹的重要技术指标是能被轰6甲轰炸机携带,但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事件发生后,由于中国面临苏军可能大规模入侵的危险,考虑到战术核武器是消灭苏军坦克集群的最佳利器,中国又提出将便于突防的强5飞机改造为空投小当量战术核武器的运载机。南昌飞机厂以于登根为首的“119”设计组,仿照当时美军F-4“鬼怪II”战斗机挂载AIM-7“麻雀”空空导弹的半埋式机腹弹射式挂架的结构形式,也将强5飞机的内置弹舱改造为了向内凹入的半埋式弹舱,而氢弹则以半埋半露的方式挂在了强5飞机的机腹挂架上,挂架上则安装有两个以火药爆燃弹作为挂弹钩的推脱装置,从而确保氢弹不会撞到强5飞机上。
强5飞机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上仰投弹方式,即飞机在接近目标区时,改为以45度角向上急速爬升至1200米高度投弹,氢弹以抛物线弹道落向目标,而强5飞机则以一个半跟斗机动动作,迅速向反方向加速飞行脱离。但即使这样,也不过仅仅多争取到一分钟而已。1972年1月,中国空军空五师飞行员杨国祥驾驶一架强5甲飞机,成功投掷了一枚代号为“狂飙一号”的小型氢弹并爆炸。其实这次氢弹试验原本在1971年底就准备进行,当时杨国祥驾驶的0266号强5飞机由于挂弹架装置失灵而未能将氢弹甩投出去,还被迫带弹返回马兰机场,差点将整个马兰基地给炸毁。
我国第一颗核弹真的是用算盘这样的传统手工计算方法算的,不仅是我国,美国、前苏联、法国、英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也是通过传统手工计算方法算的,因为那个时候计算机技术刚刚问世,可靠性还很差,科学家们只能组织起由一群具有数学天赋的人才来进行参数计算,而且除了原子弹以外,其他的卫星、火箭、导弹甚至登月计划都是通过传统手工计算方法算的。
世界上只有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使用算盘计算的原因是美、苏、法、英都不会用算盘,所以他们的基础计算只能是笔和草稿结合计算尺,而我国则可以在使用笔和草稿结合计算尺的同时加入算盘,以此来提高计算效率,因此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用“算盘算出来的”并不夸张,如果美苏等国科学家也会用算盘,那么他们的第一颗原子弹同样要用算盘来算的。
包括算盘在内的传统计算方法以及计算员永远不会被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取代,因为在未来战争中所有的高科技都有完全失效的可能性,如果不建设一支掌握包括算盘在内的传统计算工具的人才队伍,那么在面对毁灭性战争时将会处于绝对劣势,只有建设这样的人才队伍才能在绝境下保持一定的反击能力。
将来量子计算机实现实用化以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即便如此,像算盘这样的传统计算工具以及掌握算盘计算技能的人才同样不会被量子计算机完全取代。
中国的第一颗核弹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氢弹试验,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政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核弹的分类:核弹是指能进行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并具有大规模破坏效应的武器。核弹包括:
1、按结构原理分:原子弹、氢弹、氢铀弹、特殊性能核武器(如中子弹、核同质异能武器、反物质武器等)。
2、按作战使用范围分:战略核武器、战术核武器、战区核武器。
3、按配用的武器分:核导弹、核地雷、核炸弹、核炮弹、核鱼雷、核深水炸弹等。
核弹种类:
1、原子弹:
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称为原子弹)和聚变武器(亦称为氢弹,分为两级及三级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氢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强中子放射以杀伤人员(如中子弹)。
2、氢弹:
核武器的一种,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点燃氢的同位素氘(D)读音(dāo)、氚(T)读音(chuān)等质量较轻的原子的原子核发生核聚变反应(热核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聚变弹 、热核弹、热核武器。氢弹的杀伤破坏因素与原子弹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TNT当量,氢弹的威力则可大至几千万吨级TNT当量。还可通过设计增强或减弱其某些杀伤破坏因素,其战术技术性能比原子弹更好,用途也更广泛,其爆炸达到的温度约为100亿度,亦即太阳中心温度的1000倍。
3、中子弹:
中子弹(neutron bomb)中子弹是一种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力的低当量小型氢弹。只杀伤敌方人员,对建筑物和设施破坏很小,也不会带来长期放射性污染,尽管从来未曾在实战中使用过,但军事家仍将之称为战场上的“战神”──一种具有核武器威力而又可用的战术武器。 一般氢弹(三相弹)由于加一层贫铀(铀-238)外壳,氢核聚变时产生的中子被这层外壳大量吸收,产生了许多放射性沾染物。而中子弹去掉了外壳,核聚变产生的大量中子就可能毫无阻碍地大量辐射出去,同时,却减少了光辐射、冲击波和放射性污染等因素。
4、三相弹:
三相弹也称“氢铀弹”。以天然铀作外壳,其放能过程为裂变-聚变-裂变三阶段的氢弹。在热核装料外包上一层铀238外壳,聚变反应时,产生的高能中子使外壳的铀238起裂变反应,释放出更多的能量。爆炸威力十分巨大。
5、核导弹:
顾名思义,指的是具有携带核弹头的能力、并能够达成远距离核弹投送任务的导弹。分为战术核导弹和战略核导弹。具有多种发射方式,战术核导弹可从战舰、潜艇、飞机等平台上发射,战略核导弹的发射方式则有固定发射井,车载,潜射,机载等。
结语:如果未来真的爆发大规模战争,那将会是毁天灭地的核战争无异,届时任何高科技都会在核爆中失效,当人类重回石器时代以后,那些包括算盘在内的计算工具以及那些掌握传统计算技术的人们将会成为人类重新崛起的希望,所以希望更多的国人重视珠算学习以及重视珠算人才的培养。
你认为机器人会超越人类吗?
我说科技,打造静心科技。我是静心科技运营者,专注于人工智能。
题主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很多人在心中存在过疑问。机器人什么时候能够超过人类,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还很遥远,目前的机器人基本上不具备“智能”。要想机器人接近人类,甚至超越人类,有几个关键技术还是必须要突破。
人的智能是如何产生的其实现在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人目前根本就不知道人的智能是如何产生的,所以人工智能从定义上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目前,我们更倾向于说,人工神经网络是类智能产生的一种模式,但是,我们可以反思,人的计算能力其实是非常慢,而且出错率很高。比起现在显卡并行计算,真的太微不足道。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其实人的智能产生也许对计算能力和样本数量要求并不高。
人工智能目前存在的问题现在的人工智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系统的稳定性和大数据运算等。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还是比较“弱智”,比如图像识别,我们可以用香蕉和苹果摆出一个蜗牛的样子,计算机很有可能会识别成蜗牛。比如语义分析,我们更多的是设定语义场景,其实机器人真的不理解你说的,”你觉得这个世界上谁最帅“这种问题,尽管机器能够回答,但是真的不是它理解了什么是帅。
人工智能也许不是解决智能的唯一途径现如今,人工智能三大要素,算力,算法,数据。也就是说,强计算能力,强算法,大数据。可是人在理解事物的时候,并不需要多强的计算能力,也没有太多的数据,至于这个强算法,更是无从说起。小孩经过简单的训练,就能识别各种猫,各种狗,各种树。也许是一种泛化能力,但是都不得而知,也许人工智能并不是解决智能的唯一途径。
欢迎大家关注我,每天为你提供科技资讯和科技热点。如果您对本文还有其他好的想法,欢迎在下方留言,一起交流,共同成长进步。
怎么看待比特币?
比特币是全球数字货币的龙头,它在过去9年的时间里面,上涨幅度最高达到700万倍。关于比特币,很多人还不是很了解,就错过了过去9年最好的投资机会。
投资是一场旅行,在旅途,遇见您。
我是雄风投资,20年投资实战经验的老司机,在亚洲最大证券公司--中信证券工作期间,荣获腾讯2012中国最佳投资顾问。
一,比特币的八最,评价比特币。
1,最美。
比特币是最完美的区块链应用,比特币是区块链,区块链也是比特币。
2,最早。
比特币是全球最早诞生的数字货币,诞生于2009年。
3,最少。
比特币是全球最少的数字货币,只有2100万个。
4,最贵。
比特币是全球最贵的数字货币,目前价格是8000美金。
5,最大。
比特币是全球最大市值的数字货币,目前市值达到1000多亿美金。
6,最多。
比特币是全球最多国家承认的数字货币,第一个承认的国家是德国。
7,最定。
目前所有数字货币都是锚定美元,最多数字货币锚定的数字货币。
8,最聪。
比特币是智能货币,也是很聪明的数字货币,它也是叫做中本聪的人,发明和创造。
二,比特币与人生。
比特币的八最,就是对比特币最全面的评价,也深刻说明比特币在未来的价值。
人生之中,现在在大城市的人们,只有两种人,一种有房子的人,一种是没有房子的人。那么,在未来的世界里面,也只会有两种人,一种是有比特币的人,一种是没有比特币的人。
我是雄风投资,遇见是缘,喜欢我的回答,请马上点赞和转发,谢谢您的支持!
如您有投资的问题,可以留言或私信联系我,有空时将进行专业解答。
比特币是骗局吗?
比特币当然不是骗局 骗局里面要有骗子 有受害人 比特币交易是新的货币交易模式 是区块链技术的具体体现 这个概念是近年热门话题 科学解释很复杂 简单来说就是去中心化 现在社会都是中心制集中制 通过集中形成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区块链技术就是去中心化 把生产的节点分散掉 这个在现阶段还不能很好的实现 但是未来很可能是大势所趋。不过在货币方面区块链技术是可以应用的 他消除了各国中央银行的壁垒 让货币自由流通 不能反查 不能冻结 不能控制 举例来说 你有一个比特币 所有人都知道你有 你花掉了一个 所有人都知道你花掉了 但是是知道是有个你 花掉了 不知道你是谁 所以它使用特别的安全。很多黑帮 或者杀手都用这个结算。 有人说他是骗局 说明他亏钱了 他用其他货币炒作比特币 盈亏都是资本行为 给投资股票证券一样 不代表有人骗了他。就像房子 是用来住的 你非炒作他用来投资 亏了说炒房是骗局……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不必在意这样的说法 了解事情本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