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台失败后果,他的后人在清朝有何建树?
滿清入关,强迫汉族剃发易服,圈占大量民田,严重损害汉民族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身为南明朝廷重臣,受国厚恩,竟无耻降敌,郑成功因此与父决裂。
清兵奸淫烧杀,无恶不作,郑成功的母亲就被清兵糟蹋而死,因此,作为一个血性男儿,郑成功奋起抗击清兵完全是正义的,虽然满族历古来也是中华民族一部份,但不能因此原谅他们残害千万汉人的罪行,兄弟之争也有是非的!当然,这和怎样看待今天的满族是二码事,正如薛仁贵残酷杀害铁勒部十万人也不应由当代汉族负责一样。
郑成功攻打南京失败,退回厦门,为了建立抗清根据地,渡海攻台,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宝岛,更是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大功I所以,对内,他维护汉民族利益,反抗滿洲贵族的压迫,是汉民族的英雄;对外,他驱逐荷兰人,使宝岛回到祖国怀抱,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郑成功死后,长子郑经继承了他的事业。郑经的文治武功自然远不如他的父亲,但大的坏事蠢事也沒干过;这时,大陆在康熙帝的治理下,削平了三藩之乱,改革了清初的一些恶政(如禁止圈地),滿汉矛盾趋于缓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像,形势已要求中国重新归于统一,郑氏继续割据台湾已不符合历史趋势,所以郑经死后,康熙帝命施琅为将,出兵攻台,收降了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使大陆与台湾重新合一,也是正确的。
郑克塽到京后,被康熙帝封为"海澄公",这是很高的爵位了;他的两个重要部下刘国轩(率军抵抗施琅攻台的主将)、冯锡范皆封为伯爵。
世界史上经典的灭国级战役有哪些?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经典的灭国级战役,我想说一下1805年的乌尔姆——“三皇会战”,整个战役基本灭亡了奥地利帝国。
首先,我们看一下战前的形势:
拿破仑称帝以后,与其盟国西班牙对抗英国,而英国则拉拢了奥地利、俄罗斯、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了反法联盟。
当拿破仑率领大军在英吉利海峡附近打算进攻荷兰的时候,传来了反法联盟成立的消息,奥地利和俄罗斯首先发兵进攻法国。
几路大军同时进攻,局势对拿破仑非常不利。
而奥地利军,则包围了拿破仑的盟友,巴伐利亚。拿破仑得到消息以后火速进军到了巴伐利亚。
当时,由于法军采用了军团制,将若干步兵、骑兵、炮兵、后勤以及工程兵组成一个军团,每一个军团都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都能完成独立的作战任务,因此当时拿破仑的军队的行军速度比其他国家的部队要快很多。
拿破仑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围攻巴伐利亚的奥地利军队,奥地利军被拿破仑打的溃不成军,他们唯一的希望是库图佐夫率领的俄军能过来救他们,但是此时的库图佐夫离他们有160英里远,根本来不及赶过来。
拿破仑从10月17日向奥地利军发动进攻,到10月19日,奥地利军在乌尔姆向拿破仑投降,6万名奥地利军人成了拿破仑的俘虏。
此时库图佐夫得到了奥地利军投降的消息,他立马下令部队撤退,此时的拿破仑则正率领大军追赶俄军,企图赶上俄军并消灭俄军。
库图佐夫边打边撤,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附近抵抗了一阵子后,放弃了维也纳,往北部撤去。他与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以及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在奥尔目次会合。会合后,年轻气盛的俄国皇帝亚历山大决定与拿破仑决战,这正是拿破仑求之不得的,拿破仑将战场选在了奥斯特里茨,于是史上著名的三皇会战就在这里打响了。
1805年12月2日上午奥斯特里茨战役打响。
交战双方规模差不多,法军为74500人,俄奥联军为72890人
俄奥联军占据了普拉岑高地,他们的计划是从高地发动进攻,直接包围拿破仑大军,并将其歼灭。
而拿破仑的达武第3军团正在赶来的路上,拿破仑的计划就是先引诱普拉岑高地的俄奥联军进攻,然后发动攻击占领普拉岑高地,从而分割俄奥联军,将其各个击破。这就需要有准确的战场判断能力,能够在对方发动进攻的时候及时看准时机进攻高地,同时,达武军团要能够及时赶到战场。
战斗始于早上七点,普拉岑高地的俄奥联军首先发动进攻
而此时的达武军团也及时赶到了战场,增援了拿破仑的南侧的部队。
南部的法军成功吸引了俄奥联军的主力,到了中午,迷雾散去,战场的情况变得明朗起来,拿破仑迅速出动主力部队进攻普拉岑高地。
经过激烈的交战,拿破仑军攻下了普拉岑高地
俄奥联军此时被一分为二,在解决了北部的俄奥联军以后,拿破仑调集部队迅速包围了南部的俄奥联军,从而击溃了南部的俄奥联军。
三皇会战,以法国胜利,俄奥联军失败而告终。
战争结果是法军死亡1290人,受伤6900人,被俘570人。俄奥联军死亡6600人,受伤11200人,被俘11170人。
此战过后,俄军撤走,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一世被迫接受耻辱性的条约,向法国投降。
可以说,乌尔姆-奥斯特里茨战役,拿破仑大军基本占领了奥地利全境,可以说是一个灭国级别的系列战役。
以上资料来源于我翻译的纪录片拿破仑战争系列,感兴趣的可以在西瓜视频上加我,老威观史,获取更多内容。
为什么说收复台湾是明军最侥幸的一场战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都是满遗黑大明的套路而已。
实际上,郑成功打台湾是稳操胜券,只是过程艰苦了一些。
首先,双方实力不对称。
郑成功有2万5000部队,大部分都是参加过实战的军队,骁勇善战。
同时,郑成功还有一支规模不小的海军力量。
相反,台湾岛上的荷兰人只有1000人左右,还分散驻守。荷兰人的军舰也只有4艘,只有1艘是装备36门火炮的大型战舰,其实性能都平平。
说白了,当时荷兰人根本没有占领台湾岛,只是控制了几个据点和几个地区而异。
因这些荷兰人其实都是东印度公司的派遣,公司出于经济考虑不希望花太多钱。
随后,增援不过十多艘船,700名士兵。
双方实力相差很远,郑成功稳赢的。
其次,武器差距并不是很大。
诚然,郑成功的军队无论火炮还是火枪,相比荷兰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然而,差距并非太大。当时火器尤其是火枪对弓箭,中国红夷大炮对荷兰大炮的差距,远没有鸦片战争时候大。
甚至,弓箭对火枪在很多场合还颇有优势。而红夷大炮也是当时还算先进的火炮,无论海战还是攻城都可以发挥威力。
以双方第一次交手来看,250名荷兰火枪兵,被4000大明军队杀的落花流水,死了一半,剩下的也是侥幸逃回城堡。
再次,荷兰人众叛亲离
荷兰人在台湾横征暴敛,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惹起极大民怨。
无论是台湾土著还是汉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在郑成功的军队到来以后,台湾民众几乎清一色支持明军。
有老百姓的支持,那还能不赢吗?
最后,东印度公司早就对台湾不满
这主要是,台湾就是个鸡肋。
在那个年代,虽然台湾海峡只有一二百公里,但受气候影响,船只跨越海峡并不容易,不能有效实现和中国大陆的交通。
所以,荷兰人一直希望得到的是澳门那样的大陆边缘岛屿,哪怕是澎湖也好,只是每次都被明军击败。
那时候,台湾出产不多,基本都是农作物,又无法有效和大陆贸易,那么花这么多钱经营还有什么意义。
东印度公司是公司,一切都为赚钱,而不是为了国家开辟地盘,他们早就有放弃台湾的打算。
其实,整个台湾战役,荷兰人最强的就是这座热兰遮城。
这座棱堡的设计非常巧妙,是热兵器或者说古典火炮时期的杰作。明军第一次攻击热兰遮城,曾经2小时内发射约800发的炮弹,却难以给热兰遮造成严重损伤。反而荷兰人居高临下开炮800多发,将明军击退。
然而郑成功也没有硬攻,而是聪明的转为长期围困,最终找到棱堡的弱点,一举攻下。
株洲都出了哪些名人?
历史悠久的株洲,在近代更是大名鼎鼎。毛主席最先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位于,株洲境内,作为革命老区,株洲理所应当的诞生了许多开国元勋。
左权1989年11月30日,解放军报刊登了中央军委确定的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33位军事家,1994年,又增补了三位烈士为军事家,因此,一共有36位。这36位军事家中,其中11位军事家,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牺牲在战场之上,这其中就有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左权将军也是抗日战场上,共产党军队中,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将领。
左权,1905年生于湖南醴陵,1924年投笔从戎到达广州,考入了陆军讲武学校,同年又转入黄埔军校,成为大名鼎鼎的天子门生——黄埔一期生。1925年,左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随后留学苏联,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回国后,左权历任红新12军军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作战参谋、红15军军长兼政委、红一军团参谋长等职,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三大方面军主力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左权任副总参谋长。
无论作为红军高级将领,还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指挥军队屡立战功,尤其在抗日战场上,左权指挥了著名的长乐之战、百团大战等战役,为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2年5月,由于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如芒在背的日寇开始集结重兵,对于抗日根据地进行“围剿”。位于太行山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被日寇突袭,为掩护指挥部转移,主动负责断后的左权将军在激烈的战斗中被日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年仅37岁。
谭延闿不仅仅有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株洲同样诞生了诸多民国时期的名人。被称为“湖湘三公子”之一的谭延凯,就是其中的一个。
谭延闿,字组庵,湖南茶陵人。谭延闿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他的父亲谭钟麟官至陕甘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职。虽然含着金钥匙出生,但是谭延闿并没有成为纨绔子弟,相反,谭延闿学习极为刻苦,他也是清朝末年最后一科科举考试的会元。
辛亥革命胜利后,谭延闿曾担任湖南军政参议院议长、民政部长、湖南省都督等职,作为湖南立宪派首领,谭凯参加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1922年,加入国民党的谭延闿担任了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内政部长、建设部长、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等职。
北伐胜利后,谭延闿在国民政府内担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党中执委、中常委等职,谭延闿也是国民党内资历最老的大佬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谭延闿还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的介绍人。同时,他还是一位颜书大家。1930年,谭延凯因病去世,享年50岁。
有一些乒乓球友喜欢开球打比赛?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打乒乓球,每个人的目的不同。
喜欢打比赛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技战术应用,用胜负输赢来检验自身水平。
不打比赛的,很多时候用练球,娱乐为主,输赢可能对他们打击比较大。
正常情况下,练基本功较多,各项技术,包括正手攻,反手推或反手拨,正反手搓,能拉几板弧圈后,可以多打打比赛。
打比赛一个是检验基本功练习的情况,一个是面对不同对手,提高自身的经验。
没有一直打赢的,都会输球。有的人输球后会不高兴,有的人输球后总结经验,分析技战术应用的不足,为下次打赢做准备。
曾见过很多练球的朋友,练起来,动作舒展,协调性好,正反手非常正规,但仅限于练球。一旦比赛,节奏不同,旋转不同时,练的技术都发挥不出来。
输球后,一脸不开心,不再比赛,继续练球,想通过再练下次能打赢。
这里就要分析一下输球的原因。
练球很多时候节奏较为单一,落点送到手边,多板不打丢。而比赛时旋转落点节奏都与练习时差别很大,单纯靠练球的经验,无法适应比赛的状况。
一味练习,思维里对实战缺少真正的认识,而输球后不再比赛,更无法真正提高水平。
比赛与练习,是相辅相成的。
只比赛,不练习的朋友,往往基本功不够扎实,打球缺少合理性。但是实战经验丰富,很多人落点控制较好,节奏变化大,对手往往觉得很难受,通过这样的技战术使用而赢球。
一旦面对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实战经验的对手,基本功差的会很吃亏,容易自己打丢,稳定性不足。
比赛,是检验练球的效果如何,通过胜负,思考一下自己练球过程中,哪些地方有不足,如何在练习时加强一下,提高自身不足。
而单纯练球,练的是个手感协调性,缺少对抗,经验往往不足。
所以说练球和比赛,日常都需要进行,一味比赛不是好事,一味练习更不是好事。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一点帮助。
精彩乒乓球,关注:体育生活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