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所有国家名称,为什么好多欧洲国家都在用拉丁文字?
什么是拉丁文?
欧美国家不都说英语,这话不用猫眼说,大家都知道。然而,由于英语教育在我国常年一家独大,加上多年以来信息交流的相对闭塞,在许多老一辈人心中,西方的字母都是“英文字母”。
事实上,英文使用的字母系统不是自己原创的。这套如今世界上最为通行的字母系统的真名叫做“拉丁字母”,就连我国汉语拼音使用的也是这套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得名于“拉丁文”,两者分别是古代罗马帝国的语言和文字。拉丁字母是罗马人从古意大利字母继承而来,而诸古意大利字母则由希腊字母演变而来,希腊字母又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逐层向上推,就是西方语言文字的一个完整的传承体系。
希腊字母
猫眼第一次听说“拉丁文”这个词,是小学的时候读拿破仑的传记。在当时的欧洲贵族教育科目中,拉丁文是必选的。当时,猫眼不知道什么叫“拉丁文”,但是那个年纪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也没有很在意。如今想来,如果不是收藏钱币的需要,可能这辈子也不会知道到底什么是“拉丁文”了。
与“拉丁文”相比,源自“拉丁美洲”的“拉丁舞”知名度更高一点。“拉美”这个说法的出现正是因为中南美国家多使用拉丁语族(或称罗曼语族)的语言,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等。
即便是在当下的欧美国家,也只有学习古典学、哲学(神学)等一些特殊学科的人才会去学习拉丁文。这种在欧洲早已死亡的语言对于生活在今天这个由英语担当世界语言的时代的人们而言,确实是没有什么实用性。
然而,对于我们收藏钱币的人来说,拉丁语却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语言。不信请看以下两个案例:
西属墨西哥8里亚尔银币,在我国俗称“双柱”,是早年大量流通于我国的贸易银元。该银币币文全部由拉丁文书写。
英国的克朗银币,我国俗称“马剑”,是一种常见的近代欧洲银元。该银币币文也全部使用拉丁文书写。
古典拉丁文是古代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1000多年里,罗马天主教会继承了这种语言和文字,使其继续存在。在这期间,拉丁文作为宗教、学术、文学的写作语言被使用着。
然而,就像古汉语与白话文逐步脱节一样,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拉丁文的通俗化最终导致书面拉丁文与拉丁口语及诸方言的断层。而诸口语方言后来衍生出了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罗曼语族(拉丁语族)诸语言。
既然是罗马帝国和罗马天主教会的官方书面语言和礼仪用语,神权时代的欧洲君主们自然争先恐后地学习和使用拉丁文,以期证明自己的正统性。拉丁文在欧洲的地位就如同文言文在我国的地位一样,是学识、正朔和传统的象征。
如今,许多欧美大学的校训依然用拉丁文书写。
别看猫眼说了这么多,猫眼也不懂拉丁文……这类烦人的欧洲早期语言有着极其复杂而刻板的语法、词法系统。
拉丁文有三种“性”(阴性、阳性、中性),名词有五种不同的“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这些个规则再与两种“体”和两种“数”排列组合,形成了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
作为钱币收藏爱好者,我们只要能够快速分辨出钱币上的君主是谁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使用拉丁文从事文献研究。所以,从简单实用的角度来讲,猫眼强烈建议大家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将钱币上有限的主要币文类型和人名印在脑子里。
欧洲为什么很多国家都跟随美国?
谢谢邀请!
欧洲国家之所以看似紧紧跟随美国,尤其是安全防卫上更是严重的依赖美国的现象,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体系在欧洲地区的普遍存在,但这些只是表象,实际上欧洲早已经不能以一个概念笼统的进行讨论了!
欧洲至少可以分为三块,北欧国家为一派,这类国家经济比较发达,也有一定的自我防卫能力,或多或少的与历史上的俄罗斯有着战略冲突瓜葛,这些国家包括瑞典、挪威和芬兰,一定程度上包括丹麦!
以英国为独立的一派,实际上如今的英国与俄罗斯并没有太多的战略冲突,俄罗斯即便具备威胁欧洲的军事能力,短期内也难以威胁到英国本土,英国强烈的针对俄罗斯主要还是英国已经深入骨髓的大陆均势主义作祟!即英国不愿意看见欧洲国家形成合力或者形成相对融洽的关系!但英国的防卫能力还是相对强大和全面的!
以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和原华约国家为一派,这类普遍的情况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底下,都是在冷战结束后迅速按照西方的民主制度进行改革,然后逐步的在北约东扩和欧盟扩大中加入北约和欧盟,经济发展水平的底下,让这些国家迫切的希望获得西方的经济援助,而与俄罗斯的临近,也让这些国家对于西方扼制俄罗斯变得非常重要,同样的也是俄罗斯非常看重的地区!
很明显真正在防卫需求上严重依赖美国的属于第三类,当然他们的地缘战略位置这也是美国看重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效,用于提升和投入防卫的资金也就有限,因此相当依赖美国的防卫支持!以期望获得美国的装备和立场支持!
第一派别的国家,安全防卫虽然规模也同样不是很大,但技术上也不亚于或者稍低于美国水平,有美国支持是锦上添花,没有美国支持也能自我亢奋玩的很嗨!
第二派别的国家实际上并不依赖美国的安全防卫支持,美国在该地区的驻军有一定程度上的压制这些国家的用意,因此像德国这类冷战时军力相对较强的国家,如今的军队规模已经尽可能的压缩!这些国家不但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军备,而且还拥有不亚于美国的防卫技术!不过安全上没有那么迫切,也不愿意花费巨资组建的军队沦为美军的附庸!
历史上欧洲统一过吗?
非常高兴回答问题。
欧洲作为'统一'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最近的就是今天的欧盟,再往前追述,希特勒时期的纳粹德国(我认为可以理解为负面意义的统一),拿破仑时代,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帝国时代,欧洲都存在过一定时期的统一局面。只不过,这种统一状态无法像中国一样持续二千年之久至今。
从地理版图上可以看到,欧洲整体在世界文明史上大部分时间都不是世界历史的主体或重要参与者。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其中欧洲大部分地区扮演的是"蛮夷之地"得角色。后来在两河流域文明影响下,在南欧的希腊出现城邦制国家和社会,点燃欧洲文明的"火苗"。后面强如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帝国,也是在"征服东方"的旅途下被历史所铭记。直至罗马帝国极盛时期,欧洲大陆主体部分才被其征服,纳入版图(主要是西欧,中南欧)。如下所示
至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欧洲开始从统一进入分散。
而后,欧洲大陆进入王国时代,期间出现了统一的查理帝国。中东欧地区开始进入历史视野。
分裂后的查理帝国完全进入分崩离析状态,形成今天欧洲版图的英,德,西,法等国地面上纷纷出现各种王国,分分合合,期间战争,通婚不断,还发生了对欧洲文化与宗教史有重要影响的多次十字军东征,此期间,欧洲中世纪这一概念成为该段历史的诠释。(个人感觉有点类似春秋战国时期)。
文艺复兴开始后,分裂的欧洲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巨大生产力,开始使欧洲成为世界文明史的主要舞台,欧洲内部整合也开启。近代国际关系史就从1618至164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开端。
之后,这种内部整合不断加剧,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在资本主义制度驱动下,逐步开启世界历史的殖民统治时代,世界其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逐步沦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附庸"。当然,欧洲国家的内斗依然持续。
此时,俄国也开始慢慢成长为欧洲国家的"梦魇",在获得出海口的'原始欲望'驱动下,通过领土扩张,强势介入并影响着欧洲事务。
拿破仑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欧洲国家斗争策略,法兰西第一帝国犹如烟火一般迅速消散,但其历史遗产缺极大的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至今依然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余热。
开会解决战争争斗,瓜分利益的传统在此期间被欧洲各大小国家发挥了关键作用。维也纳会议为欧洲带来了一定时期的和平,但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家,也使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即将再次遭受战争和革命的重创,并失去主导世界历史发展的主导权。
接连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被极大消耗。欧洲在美国的帮助下开启再次复兴之路,在美苏两极争霸得的世界历史大背景下走向联合。
欧洲一体化进程走到今天已经近70年,然而债务危机,移民危机,英国脱欧等问题大大削弱了其精心构造的共同体系,的确,今天的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发声,在许多全球性议程上,依然对世界有些影响力,但今天新冠疫情影响下,封锁取代了开放,各自为战代替了互帮互助。现实与理想,总有那么一点差距。只不过这个"一点"到底能缩小到多少?再次纵观全球格局,21世纪已经进入亚洲世纪,2020年代开启,中美贸易战只是序幕,美俄军事地缘角力依旧,中东火药桶角色不减,不只是欧洲,整个世界格局都在重构,今天的新冠疫情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让我们庆幸的是,21世纪的中国,已经走上了复兴之路。
以上是自己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欧洲中世纪是怎么开始的?
“中世纪”一词起源于十五世纪后期,当时的意大利学者把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与他们所处的文艺复兴时代之间的这段历史时期,称为“中世纪”。
严格意义上来说,中世纪的定义,仅适用于欧洲,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中。中世纪的欧洲,由于缺乏强权统治,导致割据势力带来频繁的战争;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使得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停滞。人们生活在无限的痛苦之中,看不到任何希望。因此,欧洲的中世纪,被称为“黑暗时代”。一切古代民族和国家起源的历史,都难免和传说联系在一起。根据传说,早在公元前753年,第一座罗马城修建于亚平宁半岛。罗马城的建立,标志着罗马王政时代的开始。公元前510年,罗马人驱逐了前国王暴君小塔克文,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罗马共和国的政权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构成,实行三权分立。其中,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部族会议由男性贵族和男性平民构成。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之后建立元首制,开启了罗马帝国时代。从屋大维开始,罗马帝国频繁对外作战,扩展疆土。到了公元2世纪初,罗马帝国的疆域已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总面积达590万平方公里。依靠武力扩张的罗马帝国,其统治下的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差异巨大,民心涣散,导致帝国在辽阔疆域内难以实行有效的统治。公元2世纪末,罗马帝国因争夺皇位而爆发内战,导致整个国家的农业衰退、工商业萎缩、城市衰败、财政资源枯竭、民众生活普遍贫困。因此,贫民和奴隶不断爆发起义,使得国家的政治混乱,政府陷入瘫痪。戴克里先成为罗马皇帝后,有感于帝国辽阔的疆域难以治理,于是创造了“四帝共治制”。戴克里先把罗马帝国划分为东西两部分,每部分设立皇帝和副皇帝各一人,相当于每个人统治帝国的四分之一。但这仅是为了便于行政管理而做出的分割,帝国并未分裂。然而,戴克里先的做法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无休止的边境战事和过度的征税,都在不断地摧毁这个庞大的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的皇帝狄奥多西去世,临终前他把帝国一分为二,东部由长子阿卡狄乌斯统治,西部则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掌管。从此,罗马帝国被分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各自走上了不同的演化之路。就在罗马帝国在欧洲大肆扩张的同时,位于世界东方的大汉王朝正在和游牧民族匈奴连年征战。公元91年,大汉王朝的军队最终打败匈奴。匈奴单于率领残部一路西迁,经过中亚地区以及南俄大草原,于公元380年左右到达了东欧地区。匈奴人的到来,不可避免地与当地的日耳曼哥特人发生矛盾。虽然此时的匈奴人已不复当年在漠北的盛况,但是在哥特人面前,匈奴人是强大的存在。匈奴人在欧洲站稳脚跟后,开始四处侵扰,迫使欧洲开始了民族大迁徙。日耳曼盎格鲁和撒克逊人、凯尔特人被迫迁徙至英伦三岛;日耳曼哥特人和法兰克人被迫西迁,为了生存开始入侵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在日耳曼人连年攻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随后,日耳曼的各部族在西罗马帝国的故土上,先后建立了西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法兰克王国、苏维汇王国、勃艮第王国、汪达尔王国、伦巴德王国、盎格鲁撒克逊等王国。当时的欧洲,除了东罗马帝国外,没有一个国王敢于称帝。随着民族之间的碰撞和思想的多元化,使得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中世纪。在欧洲中世纪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王权、领主和教会三方势力,一直纠缠不清。基督教发端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之后在罗马帝国内部广泛传播。起初,罗马帝国对基督教持谨慎态度,因为这个宗教被视为异端和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发表了《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教。至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部兴起。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的主要宗教除了基督教外,还有罗马神话、希腊神话、犹太教以及东方宗教等。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取缔所有异教,立基督教为帝国的国教。之后,罗马教会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下属机构,受皇帝的管辖。中世纪的欧洲,由于瘟疫流行和持续不断的战争,导致人们的生命短暂而痛苦。面对悲惨的现实生活,罗马教会提供了拯救人类的承诺以及在天堂没有痛苦和苦难的永恒生活。人们真诚地相信,天堂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辛苦劳动和贫穷,那里是一个美妙的地方,他们会因为对教会的虔诚和忠诚而得到回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虽然日耳曼东哥特人统治了意大利,但罗马教会选择和他们保持距离,仍臣服于远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皇帝。日耳曼人各部族在西罗马的遗土上建立了诸多王国,这些野蛮的国王早在罗马帝国时代已经受传教士的影响,改信基督教,但信奉的是阿里乌教派而不是罗马天主教。公元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斯一世皈依罗马天主教,他还要求贵族和臣民一起皈依。随后,西哥特国王、爱尔兰等纷纷皈依罗马天主教。在日耳曼人的统治下,天主教不但是日耳曼王国和东罗马帝国之间的纽带,也是日耳曼国王和居住在王国内西罗马移民的纽带。天主教作为罗马群体的代表,权力也越来越大。日耳曼国王不但承认这种权力,还授予天主教政治权力来管理西罗马遗民。基督教的修道院也成为了日耳曼国王的重要机构,为了加强对乡村的统治,日耳曼国王和贵族建立了自己的皇家修道院,以补充自己的精神力量。修道院成了文化、学术和经济的中心,欧洲的贵族开始更加频繁从事宗教事务,逐渐形成了拉丁古典学系。公元8世纪后期,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通过大规模的杀戮来征服异教的撒克逊人,并强迫他们接受基督教。查理曼大帝以基督教为纽带,凭借着雄才大略,使得西欧再一次统一。但好景不长,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又把帝国一分为三,即西法兰克(法国前身),中法兰克(很快消亡)以及东法兰克(德国前身)。分裂的欧洲再次陷入内斗,这给了北欧新的蛮族维京人大展宏图的好机会。维京人,主要指的是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北欧人,他们信仰以奥丁、索尔为首的北欧众神。公元8世纪末,随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人口的激增,土地难以为继。当时的国王不断加强集权,导致大批反对派贵族遭到打压,以及当时海外贸易带来的巨额财富太过诱人等多重原因的推动下,大批的维京人以“奥丁之名”杀向了欧洲。公元793年,英格兰岛东北角的林迪斯法恩岛上,一座修道院突然遭到了维京人的劫掠。欧洲人做梦都不会想到,居然有人会去劫掠神圣的上帝之所。修道院大批的修道士,或被虐杀,或被抓做奴隶。维京人把修道院内的财物洗劫一空,扬长而去。从此,欧洲的中世纪进入了“维京时代”。之后,维京人凭借着自己超越时代的航海技术,开启了“海盗式”的劫掠。由于维京人的战船航速快、载量大,吃水浅,不但能在大海遨游,还能深入内河湖泊航行。他们依靠着在水路上的灵活性,以海岸线、湖泊为纽带,不断地劫掠法兰克、爱尔兰、英格兰、苏格兰等地。在进行了半个世纪的掠夺之后,随着维京人的强大,他们认为西欧各国软弱可欺。于是,他们不但大幅提高了掠夺规模,还着手在一些地区建立自己的殖民地或者王国。维京人占领了爱尔兰的港口后建立了都柏林,并实行了上百年的统治,今天爱尔兰大部分领土曾在维京人的掌控之下。如今的都柏林,也是今天爱尔兰的首都。向波罗的海进军的维京人,在征服了斯拉夫人后,建立了基辅公国,后来发展为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同时,维京人还在苏格兰群岛、格陵兰岛、冰岛乃至北美的纽芬兰岛,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统治。维京人战事最激烈、经历最传奇的部分,还是发生在英格兰岛上。可以说,维京人海盗传奇的最高潮阶段,构成了英国的建国史。公元978年,年仅12岁的埃塞尔雷德二世登上英格兰的王位。由于新君孱弱,维京人趁机对英格兰发动全面侵略,最终吞并了英格兰的全部领土。沦为傀儡的英格兰国王埃塞尔雷德死后不久,维京人的领袖克努特取而代之,成为英格兰的国王。维京人征服英格兰后,维京时代达到了巅峰。此时的克努特已经是丹麦、挪威以及英格兰三国的国王,并控制了苏格兰和瑞典的大部分地区,史称“北海帝国”。克努特死后,经过一番的继承人争斗,英格兰的王位再次回到了埃塞尔雷德家族的手中,他的儿子忏悔者爱德华成为新一任英格兰国王。和他的父亲一样,忏悔者爱德华也是一个可怜的傀儡,实权掌握在权臣戈德温家族手中。公元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病死,由于膝下无子,英格兰再次发生王位之争。出于保护英格兰本土利益的考虑,英格兰的贵族迅速将权臣戈德温家族的领袖哈罗德推上英格兰王位,声称是忏悔者爱德临终前所指定的继承人。法兰克王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和他维京先辈一样能征善战,他曾在一次征伐中,救下了英格兰权臣戈德温家族的哈罗德。据说哈罗德为了报答威廉救命之恩,许诺在忏悔者爱德华死后,拥立威廉登上英格兰王位。挪威的贵族哈拉尔德从自己侄子手中夺取了挪威的王位,通过15年的血腥战争,最终坐稳了挪威的王位。由于维京人在英格兰权力中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哈拉尔德宣称其对英格兰的王位具有继承权。哈罗德继承英格兰王位之后,知道王位并不稳固。北方的哈拉尔德虎视眈眈,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诺曼底公爵威廉也集结好了庞大的舰队准备出征。哈拉尔德率领约12000名维京人从北方侵入英格兰,哈罗德迅速组织军队从伦敦北上抵抗,双方在斯坦福桥附近进行了决战。最终,哈拉尔德被一箭射穿喉咙。国王一死,维京人的军队开始逐溃败。哈罗德以英格兰国王的身份大胜维京人。从此,维京人再也没能组织起威胁英格兰王权的战争。哈拉尔德作为这场战争中维京人的统帅,被称为“最后的维京人”。这场战争的失败,也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维京时代的结束。哈罗德还没从这场战争的胜利中回过味,仅仅两天后,诺曼底公爵维威廉率领军队渡过英吉利海峡,从英格兰南部登陆。黑斯廷之战,威廉打败英格兰国王哈罗德,获得了英格兰王位。从此,人们称他为征服者威廉,英格兰进入了诺曼底王朝时代,从而奠定了现代英国的雏形。维京时代,虽然军事上维京人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宗教上却彻底被征服。从11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维京人皈依了基督教,他们曾经的众神信仰逐渐衰落,最终沦为神话传说。维京人不再相信死后要去英灵殿,而是重新修建那些曾经被他们毁坏的教堂,开始为死后去天堂而努力祈祷。维京人对欧洲的劫掠也开始停止,因为共同的信仰,维京人也成为了上帝的子民,逐渐融入了欧洲大家庭,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北欧人。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教育体制的羸弱和缺乏,底层社会的民众普遍不识字。参与宗教事务、具有读写能力的贵族自然就拥有了书籍的翻译权和解释权,尤其是《圣经》。为了维护宗教事务的利益,便诞生了“教廷”这个组织机构。教廷的地位超脱于世俗的权力,王位和皇位都必须由上帝经过教皇之手交给国王和皇帝,以至于国王和皇帝都不得不遵从教廷的命令。教廷也大力敛财,通过各种名目搜刮信徒们的财富。对于全民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来说,教皇的表态可以左右这个国家王位或者帝位的人选。因此,教皇会通过收受好处的多少,来决定授予谁王位或者帝位。由于教廷疯狂搜刮民财,使得当时各国都贫弱不堪,偶有反抗者,都被教廷当做异端处理。教廷在宗教统治上十分严格,严禁威胁其统治的异端思想存在,教廷开设的学校,以教授神学为主。对于反对教廷统治的人,都会遭到教廷的严厉打击甚至迫害,伽利略、托勒密、哥白尼、布鲁诺等知名人物都遭到了审判和囚禁。或许上帝是仁慈的,但侍奉上帝的人未必就仁慈。已经拥有至上权力的教皇,并不满足他获得的既得利益,他希望获得更多的财富。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东方,开始兴盛的阿拉伯帝国成为他的目标。从公元8世纪开始,阿拉伯人逐渐控制了中东地区。凭借着卓越的经商天赋,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把东方的丝绸、瓷器以及香料等货物运往西方。通过商业贸易,阿拉伯帝国逐渐强大,之后一路向西扩张,占据了基督教起源的圣城耶路撒冷。欧洲上下大为震惊,教皇以夺回失陷的耶路撒冷圣城的名义,号召欧洲各国派兵东征,消灭异端。公元1096年,由天主教会势力、西欧封建主以及一些工商业主,组建的十字军正式诞生。在教皇和统治阶级的号召下,欧洲很多无封地的骑士纷纷加入十字军队伍。在解救圣地的旗帜和掠夺财富的诱惑下,携带着十字架的欧洲基督信徒们,开始了先后九次、长达200年的东征,史称“十字军东征”。持续了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导致无数的士兵和百姓丧,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也没能实现。由于本着收复被阿拉伯人和突厥人侵占的土地的目的发动战争,但因各种原因而失败,使得教廷在欧洲的威信大为下降。公元14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欧洲,是一个极为悲惨的时期。公元1347年至公元1353年,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席卷了整个欧洲,患者的死亡率100%,导致欧洲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西方学者认为,蒙古人的西征带来了黑死病。大约公元1347年前后,往来于克里米亚与墨西拿(西西里岛)之间的热内亚贸易船只,带来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之后,便蔓延到了热内亚与威尼斯。公元1348年,疫情相继传到了法国、西班牙和英国,之后的两年间,又陆续向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公元1351年,疫情传到了俄罗斯西北部。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治疗药物,只能采取隔离的方法阻止疫情的蔓延。这场瘟疫使得欧洲元气大伤,成为欧洲中世纪中期和后期的分水岭。大瘟疫引起了大饥荒,盗贼四起,罗马教廷的威信受到极度沉重的打击。欧洲中世纪后期,执掌神权的教廷与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随着新思想的产生,教廷的世俗影响力愈发减弱。随着英国新教的崛起,罗马教廷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曾经《教皇敕令》中的“一切君主应亲吻教皇的脚”,“教皇有权废黜皇帝”等规定,在中世纪后期的欧洲看来,简直荒谬无比。此时东方饱经风霜的东罗马帝国,还没有从十字军东征的梦魇中回过神来,虽然从拉丁帝国的手中夺回了君士坦丁堡,但东罗马帝国已经不复当年盛况,仅存巴尔干半岛的一小块地盘。然而此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征服东罗马。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年轻苏丹,率领一支浩浩荡荡的水陆大军,仅用了53天的时间,就征服了千年古都君士坦丁堡,延续了1058年的东罗马帝国灭亡。当索菲亚大教堂上的十字架换成清真穹顶时,欧洲中世纪的大幕也缓缓拉上。之后,土耳其人凭借着他们从东方带来的火药,摧毁并征服了欧洲一座又一座坚固的城堡。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宣告欧洲的中世纪由此而结束。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始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终于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换句话说,整个欧洲的中世纪历史就是一部罗马帝国的历史,欧洲文化政治的形成,和罗马帝国息息相关。中世纪虽然是西方的历史,但并非和东方无关。正是因为东方的大汉王朝击败了匈奴,推动了西方欧洲的民族大迁徙,间接导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同时,也正是因为东方宋朝的火药技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人借此制造了火炮,消灭了东罗马帝国。所以说,欧洲中世纪历史的背后,浮动着东方的影子。世界上一共有多少个主权国家?
世界上共有195个主权国家,包括193个联合国会员国,2个联合国观察员国(巴勒斯坦、梵蒂冈)。
西撒哈拉、北塞浦路斯、科索沃尚未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也未加入联合国,因此不计。
一、亚洲(48个国家)
1、东亚(5):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2、东南亚(11):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东帝汶
3、南亚(7):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4、中亚(5):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5、西亚(20):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耳其、塞浦路斯
二、欧洲(44个国家)
1、北欧(5):芬兰、瑞典、挪威、冰岛、丹麦
2、东欧(7):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罗斯、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
3、中欧(8):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
4、西欧(7):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摩纳哥
5、南欧(17):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希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
三、非洲(54个国家)
1、北非(5):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
2、东非(12):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塞舌尔、苏丹、南苏丹
3、中非(8):乍得、中非、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共和国【刚果(布)】、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金)】、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4、西非(16):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尼日利亚
5、南非(13):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马达加斯加、科摩罗、毛里求斯
四、大洋洲(14个国家)
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群岛、帕劳、瑙鲁、基里巴斯、图瓦卢、萨摩亚、斐济、汤加
五、北美洲(23个国家)
1、北美(2):加拿大、美国
2、中美洲(8):墨西哥、危地马拉、伯利兹、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
3、加勒比地区(13):巴哈马、古巴、牙买加、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多米尼克、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格林纳达、巴巴多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六、南美洲(12个国家)
1、北部(5):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
2、中西部(3):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
3、东部(1):巴西
4、南部(4):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