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网站官网,工信部官网投诉平台?
https://www.miit.gov.cn/(点击即可进入),在工信部官网投诉中国移动的方法是点击进入【公众参与】→【电信申诉】,再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操作指引填写投诉内容即可。除了可以在官网投诉外,还可以拨打12381工信部公共服务热线或发邮件至accept@chinatcc.gov.cn进行投诉。
315官网是干什么的?
12315是国家消费者协会联手工信部及国家工商监督总局。共同设立的咨询,投诉,举报服务热线电话。和网上平台。其宗旨是。宣传国家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在正当消费中的合法权益和利益不受伤害。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窝点的机构。就是干这用的。
如何投诉电信?
投诉办法:在运营商客服电话接通后,直接进入投诉与建议频道,有接线员接听后,直接说「我要投诉」。
接线员肯定会直接问你是什么原因,你就直接把问题叙述一遍,然后再陈述一下投诉要求。回答完接线员的有关询问以后就可以挂电话了
原定于五月一日发布的北斗导航软件怎么没消息了?
个人认为是无法按时上线了,毕竟北斗地图APP和北斗导航并没有什么关系。
前不久,北斗地图APP将上线的消息形成刷屏之势,多家新媒体网站接连推出北斗地图APP要上线的消息,据说北斗地图APP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发,导航精准度可达1m,并且和多个手机系统都兼容。
但是,4月23日人民网披露,此消息为假!文中严厉的指责了北斗地图APP的研发公司,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头进行商业炒作,从而达到宣传自己的机会,既已被批评为假,相信北斗地图APP必定是在五一假期无法上线了。
要知道的是,北斗从来不是一家公司,而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功能是定位、导航、授时,类似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比GPS还多了一项能够发送信息的短报文功能,并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开放性的。
北斗系统可以给电子地图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但说成是“北斗地图”则容易引起误导。因为导航卫星只能提供定位,只有遥感卫星才能帮忙生成地图的影像。也就是说,即便“北斗地图”存在,也只是某一企业的产品,并不能代表北斗系统。北斗系统和从事北斗系统开发的厂家是两回事。
对此, 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北斗系统青年科学家徐颖表示:北斗只是一个导航系统,可以为地图中的某些标定点提供非常精准的位置信息,但是它不能独立做出一张地图。而北斗这两个字也不代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地图软件到底好不好用主要取决于其它的因素,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
一直以来,北斗系统强调“天上建好、地上用好”,也就是为全球提供导航定位能力,欢迎所有人利用这种能力研发出北斗相关应用并去使用。因此,北斗系统不存在独家代理,也不存在某一厂商代表国家北斗形象。
事实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之一了,它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以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为根本目标,不仅要建成系统,更要用好系统,强调质量、安全、应用、效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预计2020年左右将覆盖全球。
所以,这次的所谓“北斗地图APP”就是一个公司特意的商业炒作,我们要相信北斗系统的能力,也要相信它所坚持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原则。
3家银行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通报?
信息安全问题成了公众的一大“心病”。
4月26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明确App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应当采用合法、正当的方式,遵循诚信原则,不得通过欺骗、误导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切实保障用户同意权、知情权、选择权和个人信息安全,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负责。并且,违规情节严重的App将直接下架。而就在3天前,工信部官网最新通报,工信部近期组织的手机应用软件检查中,有93款APP未完成整改。在广东省通信管理局通报存在问题的应用软件名单里,包括广州农商行、广东南粤银行和前海微众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被点名。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督促问题APP在规定时间内落实整改。多款银行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近年来,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App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目的、方式和范围仍存在不明确的地方,部分环节仍存漏洞,个人信息保护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依据《网络安全法》《电信条例》《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工信部近期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手机应用软件进行检查,重点督促游戏类、工具类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整改。截至目前,尚有93款APP未完成整改。各通信管理局按工信部APP整治行动部署,积极开展手机应用软件监督检查,广东省通信管理局检查发现仍有45款APP未完成整改。其中,广州农商行推出的珠江直销银行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广东南粤银行的广东南粤银行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APP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的微众企业爱普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通报要求上述APP应在4月29日前完成整改落实工作。逾期不整改的,工信部将依法依规组织开展相关处置工作。对此,微众银行回复《国际金融报》记者:“获悉广东省通信管理局提出的整改意见后,微众银行第一时间与相关部门进行情况了解和紧急沟通,并对存在问题立即进行了认真整改。微众银行将依法合规坚决、用心维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及其合法权益,欢迎监督。”另外,工信部发现,APP应用商场中的软件频繁踩雷,也存在管理审核问题。在2021年第一季度检测中,腾讯应用宝、小米应用商店、OPPO软件商店、华为应用市场和vivo应用商店发现问题数量分别占比14.22%、13.81%、12.8%、11.37%和11.17%,存在上架审核不严格,存量问题清理不彻底,登记核验APP开发运营者信息不准确,误导用户下载等问题。金融机构缘何“屡教不改”近年来,个人用户信息安全备受重视,相关部门多次披露APP违规获取用户信息的情况,而银行类APP屡屡上榜。比如,在2020年12月,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在“净网2020”专项行动中,通过互联网监测发现,兴业银行、内蒙古农信、内蒙古银行、海峡银行、鄂尔多斯银行等6家银行的APP因“未向用户明示申请的全部隐私权限,涉嫌隐私不合规”而被点名。金融机构向来是个人信息泄露的重地。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俊慧表示,2016年至202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结涉侵害个人信息犯罪且裁判文书已公开的案件中,从所涉个人信息数据来源行业来看,金融行业占比为39.1%,位列第一。“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是App经营机构的合规意识淡薄,在安全隐患问题上存在疏漏;二是机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侥幸心理,以为不开展合规工作、打折完成合规工作可以浑水摸鱼。”研究人士苏筱芮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苏筱芮称,被点名机构出现整而不改的情况,推测主要有如下情形:机构内部管理混乱,出现问题后没有明确的责任人;机构对合规要求的理解存在偏差,或是技术水平低下,达不到监管要求。建议从制度方面进行完善,建立起系统化的App合规管理架构,明确相关责任人。此外,对于“失联类”“僵尸类”App建议尽早从应用市场下架处理,以免沦为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个人信息保护的完善并非一蹴而就,各商业机构及其合作伙伴应该从数据的采集、存储、加工、传输、披露等环节规范用户个人信息管理。”苏筱芮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