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自然死亡率,那么要是反复被传染会不会死呢?
一次小感冒,二次大感冒,三次人不好,四次五次不知道,有些东西确实让人看了不舒适和恐慌,但又确实是必须去面对的事实。
感染一次,即便无症状,也有10%的几率后遗症,刷个五次,后遗症几率是多少?
1-(1-0.1)⁵=0.40951
这是我做核酸时听一个中年人说的。
但是事实上是这样的:钟南山院士及合作团队对2021年广州医科大学收治的158例感染了德尔塔毒株的本土感染者及679例境外输入感染者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复阳的新冠感染者没有传染风险,临床症状也没有加重,无需接受住院治疗。钟南山院士介绍,卡塔尔的研究显示,感染了奥密克戎后,不管有无症状,有78%的人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不会重复感染奥密克戎。同时,丹麦开展的一份样本量为数万人的研究表明,只要得过一次奥密克戎,98%的人就能避免第二次奥密克戎的感染。“从这个意义来说,得了奥密克戎相当于是接种了一个疫苗。”钟南山强调,“当然,这不是鼓励大家去感染奥密克戎。”通俗一点儿说就是:重复感染在一段时间内大概率不会发生,只要得过一次奥密克戎,98%的人就能避免第二次奥密克戎的感染。
有人说60岁易感人群,不对,是高风险人群,高风险不代表他们感染率高,而是感染后风险高。
各种人群都是易感人群。而根据国外统计,60岁以上人群感染率还低于青中免人群。(考虑老年人风险高,易出现症状,所以实际感染率差距更大)
同样年龄人群,第二次感染总比上一次严重更多,难道不是正说明其免疫变差了?难道他跟其他年龄段的比较了?
免疫如果强了,如果感染新冠确实会提高免疫,为什么第二次感染反而更容易严重?60岁以上会每次感染削弱免疫,30岁以上都会,人从30岁开始身体机能就开始逐步下降了
再说,谁规定感染病毒一定提高免疫,流感病毒提高了么?这可是冠状病毒,艾滋病提高了么?新冠会攻击免疫细胞,艾滋病也一样
新冠真的不能等同于感冒,一家人一个人感冒,一起吃饭都不一定会被传染,但新冠在同一个空间就会传染。而且得一次新冠各种症状最低都得持续5天往上,真得影响了正常生活工作。但是感冒我上班也不影响。这就是区别。
反复多次感染新冠,并不一定一次比一次轻。
我一个大学同学在澳大利亚感染三次了,第一次没什么,第二次发烧,第三次咳嗽到咳血感觉肺要废了,至于后遗症我不清楚。我室友的朋友也是感染了两次,她朋友说自己第二次比第一次要更严重。
所以我们还是要尽量避免感染,做好防护,做自己健康守护的第一责任人。
虽然不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因为敌人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都做好打超长期持久战的心理建设就是了。
海地僵尸事件是怎么回事?
1980年的一天,海地某乡村露天市场,正在闲逛的安吉丽娜,突然听到有人亲昵地呼唤她的小名,遂转身看向眼前那个男人。谁料她竟瞬间发出惊人地尖叫,然后惊慌失措地瘫坐在地上。
周围的人被安吉丽娜的尖叫声吸引过来,可当他们看到那个男人时,不仅有人同样大叫起来,甚至还有人惊恐地睁大眼睛,并连连摇头表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过了好一会儿,人们才渐渐稳下心神。安吉丽娜也站起身来走向那个男人,并低声询问了几句,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然后眼含热泪与那个男人紧紧相拥。
原来这个突然从天而降的男人,是安吉丽娜的哥哥纳西斯。只不过纳西斯早在1962年就突患重病去世,还是安吉丽娜亲自给哥哥签署的死亡证明。
当年安吉丽娜强忍悲痛,与乡邻一起将哥哥掩埋在地下。18年来,痛失手足是安吉丽娜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可眼前这个能清楚说出她们小时候秘事的大活人,又确实是哥哥纳西斯。
安吉丽娜与哥哥重逢,欣喜之余又颇觉惊恐,已逝去18年的哥哥为何突然“死而复生”?这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难道哥哥当年是“假死”吗?
纳西斯看出了妹妹与乡邻们的迷惑与惊恐,就开始讲述自己这些年来的亲身经历。原来当年纳西斯因高烧与身体疼痛到医院就诊。当时接诊的两位医生,诊断纳西斯患上了呼吸障碍、肺水肿以及低血压等病症。
这两位医生,一位来自美国,另一位也曾赴美国进修过,遂没有人怀疑他们的医术。可是治疗几天后,纳西斯的病情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日益恶化。他不仅感觉浑身刺痛,甚至连嘴唇都变得发紫,短短几天后就被宣布死亡。
安吉丽娜为纳西斯签署了死亡证明,转天就将其安葬了。据纳西斯回忆,其实他当时并未真正死亡,还有意识,只是不能动弹而已。
纳西斯清楚地记得医院里发生的所有事情,他听到医生宣告其死亡的声音,然后有人用布单把他盖了起来。还有更恐怖的是,纳西斯被放进棺材埋葬时,他的头脑是清醒的。
纳西斯指着手上的伤痕说,这是棺盖上的钉子划伤的。当时他听着棺盖被一下下钉死,听着一锹锹土落在棺盖上的声音,内心充满了绝望,却动弹不得也无法出声。
就在家人离开墓园不久,一位当地巫毒教祭司将纳西斯挖了出来,然后又施用法术,解除了纳西斯身上的僵硬状态。后来那位祭司将纳西斯带到一个偏僻的糖料种植园,使其成为一个任人摆布的奴隶。
纳西斯在种植园里整整待了两年时间。在此期间,有人给他喂药使其始终保持木僵状态,可以听从命令行走,却无法保持清醒的独立思考状态。简单说就是纳西斯已经变成了活僵尸。
两年后,祭司离奇死亡,纳西斯才重获自由。至于祭司的死因,有人说是被其手下的僵尸杀害的,也有人说是自然死亡的。人们众说纷纭,可不管怎样,纳西斯终于脱离了控制。
不过纳西斯一直怀疑当日突患重病,是被一位兄弟暗中下毒所致。所以纳西斯即便离家乡很近,也不敢回家,只得在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偶尔听说兄弟已去世才敢回家。
纳西斯的经历令人无法置信,可当地医院翻出当年的死亡记录,眼前这个流浪汉就是18年前死亡的那个纳西斯。纳西斯身上发生的奇闻,一经媒体爆出顿时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当然也有人质疑此事是纳西斯与其家人合伙杜撰,但是有关海地僵尸的传闻却一直在流传着。
确实如此,纳西斯并非海地第一个有过僵尸经历的人。海地盛传许多有关民间僵尸的故事,人们相信巫医可以利用一种神秘力量,让“死去的人”起死回生,所以巫医在海地受到人们广泛的尊重与惧怕。
据说海地的前总统杜瓦利埃(1957~1984年)就是一位巫医,被海地民众称为“妖怪”。因为杜瓦利埃除了残酷外,还经常将违抗其命令之人变成“活死人”。
由此许多人相信海地真的有僵尸存在,甚至早期的僵尸电影也大多是从海地僵尸获得的灵感。那么海地僵尸真的存在吗?
纳西斯的故事引起了哈佛大学民族植物学家韦德.戴维的极大兴趣。戴维亲赴海地实地考察,试图寻找到海地僵尸出现的真正原因。
海地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文化经济比较落后,人们热衷于魔法与巫术等信仰,认为海地僵尸的背后是由巫师的巫术(非药物或毒物)制造而来。
但戴维认为海地广为流传的巫术不可能是真的,于是他经过四处查证,认为巫师在仪式中使用的动植物风干后磨碎的复合药剂,可能是制造僵尸的源头。
戴维历尽周折终于收集到8份僵尸药剂样本,然后从中分离出包括河豚毒素、雨蛙(多米骨雨蛙)、海蟾蜍(巨蟾蜍)、人体遗骸以及蜥蜴、蜘蛛等在内的动植物成分。
这些动植物成分无一例外都富含毒素,譬如河豚毒素是一种致命的神经毒素;海蟾蜍可以产生许多有毒物质;还有雨蛙可以分泌一种具有刺激性,但不致命的物质。
戴维经过深入分析僵尸药剂样本,认为河豚毒素应该是导致海地僵尸频繁出现的主要根源。因为河豚毒素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神经毒素之一,不仅存在于各种豚科鱼类中,甚至还广泛存在于各种高、低等生物体内。
譬如科学家近年来,已从河豚、蟾蜍、蝾螈、扁状蠕虫、海藻、贝壳类、金色青蛙、水蜥以及微藻等水生生物与微生物中,分离鉴定出了20多种类似河豚毒素的化合物。
其实河豚毒素作为一种神经毒素,其毒性原理就是能选择性地遏制钠离子通过神经元细胞膜,继而遏制神经系统的神经兴奋传导,使机体出现神经麻痹状态。简单说就是河豚毒素可以使中毒者出现呼吸麻痹、肢体瘫痪以及血压下降的症状,严重者可以直接导致呼吸中枢深度麻痹而窒息死亡。
但是河豚毒素无法通过血脑屏障,所以中毒者虽然神经麻痹,但其意识却相当清醒。何谓血脑屏障,其实就是由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围等构成,在人体内的血液以及脑组织中存在的一种特殊屏障,其组织功能就是保护整个大脑组织。
一般情况下,除了葡萄糖、氧气以及二氧化碳等人体必需物质外,绝大多数物质都无法通过血脑屏障。应该说血脑屏障给予人类大脑最大限度的保护,可以使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当然血脑屏障也是柄双刃剑,当人类的脑组织发生病变,譬如出现脑肿瘤、癫痫、阿兹海默症等病症时,很多理论上可以有效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都会被血脑屏障阻断而无法发挥药效。
所以河豚毒素无法通过这道特殊的血脑屏障,同时美国FDA报告也证实了河豚毒素中毒者,临终前的最后一刻依旧意识清醒。
而河豚毒素中毒的一切症状,与纳西斯的讲述基本一致,由此戴维认为巫师通过药物下毒方式使人中毒假死,然后在葬礼后,再挖出假死的受害者,通过解药令其苏醒后成为僵尸。
其实戴维所说的“假死”状态,就是一种相当微弱地活着的状态。譬如当人的循环、呼吸以及脑功能受到强力抑制时,人的生命活动就会处于极度衰弱状态,那么此时一般常规的测试脉搏心跳、探测呼吸等临床检查方法,都很难发现“假死”之人还有生命体征。
其实这种“假死”情况在法医学中也不是啥新鲜事,其原理就是当人的心脏活动太微弱时,难以形成有效的血液循环,简单说就是无法形成脉搏。这也就是许多“假死”之人,常常被误认为是死亡的重要因素。
由此戴维认为“假死”之人被家人埋葬,后又被巫师重新挖出后,很可能因为药效渐退,而相信自己确实是复活的僵尸。除此之外,一些巫师手中还有一种被称为“僵尸黄瓜”的曼陀罗,能使人类出现幻觉、发烧、健忘等症状,可以使“假死”者进一步相信自己千真万确发生了变化。
戴维的研究对应纳西斯讲述的经过基本一致,不过戴维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将一些僵尸药物样本带回了美国,并在老鼠以及剃光毛发的恒河猴裸露皮肤上进行测试。戴维发现这些动物都会陷入昏睡,然后出现无法移动的现象,但过一段时间后又会重新恢复活力。
戴维为自己的新发现兴奋不已,随即就编著了许多有关海地僵尸的书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本《蛇与彩虹》。后来这本书还被改编成了恐怖电影。
戴维的书籍一经出版,很快就畅销欧美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就在人们以为海地僵尸之谜已经迎刃而解时,科学界突然出现许多质疑戴维理论的声音。
有人认为从理论上讲,僵尸药剂确实可以使人变成僵尸,但应需要一种使用药物剂量的理想状态。
这种理想状态的度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把握,如果用的剂量少了,只能形成短暂的效果,可如果用的剂量太大,就有可能直接杀死受害者。
于是有人怀疑戴维夸大其词,他所发现的僵尸药物的剂量根本不足以将人变成僵尸。甚至还有人怀疑戴维进行动物实验时,有可能在僵尸药物样本中加入了其他药物。
与此同时,还有人认为即便通过精准剂量,让人类实现假死的可能,但如何让“假死”之人复活也是相当不易之事。
历史上确实有假死复活的案例记载,但一般都是中毒者在极短时间内,经过抢救恢复过来。可一旦像纳西斯那般被误认为死亡埋葬后,往往会因为各种器官衰竭以及呼吸系统衰竭,而最终结果就是死亡。
因为人体在呼吸与心跳非常微弱情况之下,往往会因缺氧、缺血,出现二氧化碳与酸性代谢产物潴留的现象,会对人体组织器官造成严重危害。
如果人体代谢一旦出现紊乱,生命真的很难维持太长时间,尤其是占人体耗氧量近20%的脑组织,缺氧造成的危害是十分致命的。大约只需要短暂的6分钟左右,脑组织就会因缺氧形成不可逆的脑死亡。所以巫师是否能够在如此短暂时间内,将“假死者”从坟墓中挖出来都存疑,更别说能使他们复活了。
即便巫师确实能成功使“假死者”复活,那么僵尸能够进行几十年的奴隶劳动是否真实存在呢?因为人变成僵尸后,一般脑部因缺氧损伤,往往会动作不协调,怎么看也不像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更何况海地作为世界最贫穷的国家,它本身并不缺乏廉价的劳动力。而且这些身体健康的劳动力,为了生存愿意做任何工作,哪怕在农场做种植类的苦工也认头。
如果巫师制造僵尸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劳动力,可是僵尸既无法适应高强度的劳动,同时还需要巫师提供衣食住行,那么巫师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呢?所以海地虽然流行僵尸的各类传说,但海地并未发现充满僵尸奴隶的种植园。
迄今为止,人们对这些质疑还没有更好的科学解释,那么巫师制造僵尸是否还有另外一种目的呢?
那我们还得从海地的奴隶制度说起。海地是位于加勒比海的一个美丽岛国,占据了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的新大陆的1/3,是第一个由黑人统治的国家,更是第一个在奴隶暴动后建立的共和国。
西班牙人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来到海地,并在10年内消灭了包括加勒比人和阿拉瓦人在内的数百万土著。1503年,一位名叫巴托里米拉斯卡萨斯的天主教神父,认为非洲黑人体格健壮,而且非洲气候与海地极为类似,于是就提议将非洲黑人送到海地做奴隶。
最初是西班牙人贩卖非洲黑奴到海地,后来法国人也如法炮制。因为当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奴隶制对于世界经济,就像如今的石油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一样,所以统治者利用奴隶们的愚昧无知,凭借巫术制造僵尸的噱头,人为制造一种令奴隶们恐惧氛围,以便进行政治与社会层面的控制。
如今海地虽然已经没有奴隶制度,但其经济文化仍属于落后状态,许多部落仍盛行巫术,甚至还有一些神秘组织有时会像司法机关那样运作,而且他们的“私刑”非常严苛。有时候这些神秘组织,不是要判处不服从者死刑,而是要以奴役来惩罚他们,通过操纵这些人干活来赎罪。
所以海地僵尸应是巫师为操控他人,利用药物实施的一种最邪恶的奴役方式。僵尸巫术与奴役有太过共通之处,他们都失去了做人尊严遭人虐待,也许只有死亡才能重获自由。
对于生活在安稳国度的人们来说,僵尸就像一种无稽之谈,但对于不少海地人来说,僵尸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也许统治海地几个世纪的奴隶制,是海地僵尸诱发的根源。海地的巫师们打着维护公平与正义的幌子,利用宗教为手段,随意欺压普通民众,将行为正常的民众变成所谓的僵尸,任他们奴役。
其实早在1835年,海地就出台法律对制造僵尸行为进行应有的惩罚,所以海地僵尸就转为地下活动。我们唯有期待海地僵尸彻底消失,以使海地民众的生命与尊严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价值。
香港保险和内地保险哪个更好呢?
这里就有必要提下“香港保险”
很多人觉得中国保险不靠谱,不信任中国的保险,但自身有投保需求,就转而考虑是否可以购买“香港保险”。
虽然香港保险确实要比我们内陆在险种保障责任上优势大一些,但是受到两地法律体系和实操流程的不同,也容易存在很多的问题。
就健康问卷这方面来讲,香港保险要比我们内地的保险更加严格。我国内陆采用的是“有限告知”,即问什么就答什么,不问的就不用答!香港保险采用的是“无限告知”,即身体只要有问题,都要一五一十的说清楚!所以你应该庆幸在内地买保险还有“空子”让你钻。
香港保险因为客户未如实告知而拒赔的案例也不少,但代理人素质高啊,问的问题都会你都怀疑人生,从记事开始就让你回忆什么时候有过什么病,加上香港法律十分健全,你想跟保险公司上法院去扯皮,甩锅代理人是基本不存在的。
还有人会说,没事,我在香港买保险,在内地上医院,保险公司查不到的。嗯,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个社会只要出的起费用,什么事查不到?无非就是保险公司认为有没有必要而已。香港作为法治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城市,较真的本事可不是我们内陆能够相提并论的。所以我奉劝有购买香港保险的人一定要三思。
买香港的保险有哪些利弊?
先看优点:
近几年比较多人来香港买保险,基本都是针对三种险种:重疾险、寿险、储蓄分红险。
香港保险吸引众多内地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保费更便宜、保障更广、免赔条款更少、增值更快、美金资产、全球理赔、保额的宽松政策,理赔时候更加人性化。一般来说,保障型产品,同样的保费,香港的保障水平更好,保障范围更广,如果购买收益型的,同样的保费,香港的收益也更高些。
保费方面:在香港买保险的费率比内地低,如重大疾病险,大致比内地低两至三成。若购买寿险附加重大疾病险,费率一般仅为内地的70%-80%。
收益方面:内地保险公司的产品完全没法和境外保险竞争,内地保险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最高在3%至5%之间,而境外保险都在7%以上,甚至达到10%。
理赔条款宽松:
香港的保险公司采取严格核保,宽松理赔经营理念,具有较高理赔成功率。而且香港保单有一个“不可争议”条款,规定保险公司不能以任何理由,宣布生效两年以上的寿险保单“作废”。简单来说,保险公司以投保人隐瞒、漏报、误告等理由予以抗辩的期限是两年,超过两年保险公司便不得以此为由拒付赔偿金。再看弊端:
第一点是一定要来香港投保,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时间成本和财力成本是比较大的,因为香港保监会规定,只有来香港投保的保险才受香港法律保障,香港保险在前期核保过程中是非常严格的,各项体检调查都是非常严格。
第二点是汇率问题,香港的保险基本上都是美元保单和港元保单,所以这里就涉及到汇率风险。美元大跌的话,那就会影响日后国内居民的保单,提取回来换成人民币的问题。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其实还是存在“地下保单”的问题,一般内地居民购买香港保险产品有两种途径:一是香港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到内地销售、签单,并通过伪造入境记录让保单生效;另一种是内地居民过境香港,在停留期间购买香港保险产品。而前者属于违法行为,不受法律保护。由于内地法律对香港保险公司没有约束力,投保人只能依照香港的法律制度请求司法援助。一旦发生保险纠纷问题,如保险营销欺诈、条款内容不符等问题,投保人就需要与香港当地的法律机构接洽,处理相关法律纠纷,有时需要请当地律师代理诉讼,维权成本较高。
普通人如何挺过第一波疫情冲击?
2022年4月6日,台湾做出重大调整,提出了所谓的“新台湾模式”,宣称进行积极防疫、稳健开放,兼顾台湾地区经济发展与民众的正常生活。
新台湾模式,数据来自福建海峡卫视这个时间点以后,台湾的疫情政策防控水平大幅下降。刚放开时,居民情绪有喜悦,也有疑虑,社会有不同意见,也有一定的对立情绪。台湾疫情整体处于“观望期”。台湾2022年4月6号的新增确诊人数,数据来自Johns Hopkins CSSE、台湾疾管署政策放开的2周内,新冠确诊人数,每日新增从4月6号的531例增长到20号的3058例,增长约6倍;增长趋势虽上升,但相对平滑。台湾2022年4月20号新增确诊人数,数据来自Johns Hopkins CSSE、台湾疾管署随后,居民开始试探性出行,在4月底,单日新增达到了17085例,相比放开前增长约32倍。台湾22年4月底的确诊人数,数据来自Johns Hopkins CSSE、台湾疾管署5月份之后,从数据可以看出,台湾疫情进入“反弹期”,确诊人数开始急剧攀升,在这个时期,不断拉升的确诊人数,导致进一步的恐慌和线下场景消费受阻,也发生了囤药囤粮的现象。随着后期人员流动开始加速;最终,台湾疫情在经历约50天后,在5月26日达到顶峰。单日确诊新增人数达到94855人,相比放开前增长约178倍。台湾22年5月26日新增确诊人数,数据来自Johns Hopkins CSSE、台湾疾管署德邦证券出具的“中国台湾餐饮服务指数”也显示,在4月放开后,台湾餐饮娱乐的游客数量反而因为病例增多而大幅下降,2022年5月底较疫情前下降最大达 37.43%,直到 10 月底仍然低于疫情前,恢复速度慢于预期。台湾4-6月餐饮营业连续下降,数据来自德邦证券在经历高峰后,在6月初,台湾确诊人数开始下降,在7月中旬,进入平滑期,新增人数趋于稳定。每日新增到8月份为止,一直维持在约2.2万的水平。人民也开始,逐步接受和病毒共存的现实。台湾7-8月新增确诊人数,数据来自Johns Hopkins CSSE、台湾疾管署进入9月份后,随着人民抗体的减弱和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BA.4、BA.5的出现,台湾出现了新一轮的疫情反弹。最终在10月初达到了峰值,单日新增达到了5.3万人。最终,这第2波的反弹疫情,由于病毒的减弱,疫情的反弹仅持续了约一个月,确诊人数也相对5月份,少了一半人。台湾10月达到第二波疫情峰值10月中旬确诊人数下降后,到11月中旬,台湾疫情,再度进入了平滑期,社会进入“常态期”,12月14日为止,台湾的日均新增人数,维持在1.5万人左右。台湾11月到12月疫情情况据台湾疾管署统计,自2020年起,台湾累计本土确诊8493332人,其中2022年台湾累计确诊人数8462710人,确诊人数占台湾总人口为36.49%,身边每3个人,有可能就有1个确诊案例。累计死亡13941,占确诊人数的0.163%,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台湾疫情总览而据统计的数据表明,新冠死亡人数中,其中97.2%的人群患有慢性病史,其中75岁以上占比55.3%,65-74岁的占比21.7%,50-64岁的占比19.4%。故可以分析出,台湾的新冠死亡案例中,96.4%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且这些老人大多有慢性病史。更多详情,可以阅读以下文章:
与病毒共存,台湾疫情有哪些启示?
别盲目乐观!回看亚洲防控放松后,疫情和经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