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德国vs日本,汽车工业日本发达还是德国发达?
你这个问题是十分难解答的!
按车子的售价细分一下,
居家买菜车来说!
价格便宜的买菜车可以说是汽车行业的灵魂
美国市场丰田一直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
日本的两田一产,真的在买菜车的造诣上,超过大众的!
丰田的卡罗拉 凯美瑞 致炫
本田的飞度 思域 crv 杰德
日产的阳光,轩逸,蓝鸟等等
都是相当有竞争力的车型,无论是日产上下班通勤,还是接孩子买买菜,都是省心可靠!只要照说明书做做例保就行了!
日本人是比较务实的,在造车哲学上很少看到日本车平价车上有什么太过火的东西,比如双离合,比如小排量加个特大号的涡轮。
日系车很少在家用车上用涡轮,而是选择结构简单成熟的自然吸气,造价便宜,用着踏实放心,虽然平凡,但是很可靠!
(近年来小排量+涡轮增压器+增程式电池,成为了一种趋势,虽然牺牲了一定动力,但是真的是实打实的省油啊!)
至于在豪车领域上
日本系列虽然有高端品牌,英菲尼迪,讴歌,雷克萨斯!
但是实际上一说到豪华品牌大家的脑海里基本上是BBA的天下了!
虽然你日系车上配置都是诚意十足,但是由于BBA三大金刚,不论品牌认知度还是造豪华车的造诣上,在全世界都是没有什么敌手的了!
至于BBA的最顶端7系 S级 A8,基本上没有日本的什么事了!
更别说,人家手上还有更高级的品牌
奔驰:迈巴赫
大众:宾利,管上!
BMW:一对RR(劳斯莱斯)
丰田世纪:.....
说到赛车领域的话
分为技术最高端的F1,以及最疯狂的达喀尔拉力赛!
在这两个赛事上,日本还是有很重的说话分量的!
拉力赛中典型代表
日产gtr rb26发动机
丰田神机2jz
三菱 EVO灵魂 4g63
堪称是那个时代最耐操的三台发动机
(斯巴鲁那台EJ20,另算)
不到3.0的排量通过涡轮可以榨出1000匹的马力输出
这实在是太恐怖了,可以说涡轮日本人在30年前就玩腻不玩了。
至于HONDA的两台改装车爱好者的神发动机K20C和F20C!
(另作计较)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日系车可谓是大放异彩啊!
罗列一些神一般的车型
日产GTR (R32 R34)
本田S2000,NSX
丰田牛魔王,86(情怀)(AE101发动机)
斯巴鲁 翼豹 STI
三菱EVO(1~9代)(对不起,在很多粉丝眼中EVO只有九代!)
马自达RX7(FC FD)
还有很多。。。
在我印象中在拉力赛场上比较强悍的欧洲车有
标致(205 Turbo 16 Grand Raid)
MINI(MINI ALL4 Racing)
奥迪(S1 sport quattro)
而日系在越野车上比较突出的有
三菱帕杰罗EVO V55(称霸达喀尔,越野车组)
丰田的陆巡,红杉(进藏神车)/皮卡,丰田坦途,海拉克斯(皮卡)
而欧洲在这方面就比较单薄了,只有个奔驰G系列!
作为最高(烧钱)技术含量的F1赛事
本田作为发动机供应厂商
奔驰作为发动机供应厂商
(这几年奔驰压本田一头。。。)
超跑系列
丰田最犀利的超跑有雷克萨斯LFA
本田是NSX
日产???有GTR(不知道算不算)
德系的话
奔驰GT-R,SLS AMG
宝马M8
大众家族的话
奥迪R8
兰博基尼全家
布加迪全家
保时捷918(神车)
保时捷911全系!
后知后觉想起来,德国还有一家不生产汽车的汽车零配件公司————博世!
二战德国和日本都有哪些军事合作?
日本与德国主要军事合作还是在二战爆发前那段和平时期,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飞行人才至德国研究航空领域,中大型飞机并学习相关技术。日本宫崎骏的动漫《起风了》原型背景就描述了那段学习经历与历史,为日后研究中型陆攻\海攻击机打下基础。
日德相互与苏联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德国进攻苏联时候日本也没有实际性帮助,而且二战中德日也没有胜利“会师”,最终日本选择南下惹事,把德国最不想发生事情“美国卷入战争”。
二战中后期为了冲击英国的海上力气,德国调出了多达四十多艘的远东潜艇队伍。在这时候日本与德国可以说在军事达成了配合目的,袭击东南亚地域的英国船队,但是很快欧洲战争就率先就结束了。在本则“最后同盟前提”,德国人把剩下的潜艇都交给了日本!
德国和日本是什么关系?
二战中,德国和日本🇯🇵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不是简单明了的问题吗?二战中德国和日本🇯🇵的关系是盟国关系。虽然这两个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你死我活的交战国关系,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两个原先在战场上打了个你死我活的对手,却因为利益的关系,因此而臭味相投的逐渐走在了一起。1933年1月30号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德国政府就逐渐的改变了原先的同情中国反对日本🇯🇵侵略的态度,转向了和日本的同流合污。
1936年,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签定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1937年,日本🇯🇵也加入了德意两国所签定的《反共产国际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而在德意日三国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前,因为在国际联盟里面受到了其他的国际联盟成员国的指责,日本和德国都相继宣布退出了国际联盟,以避免自己听到那些反对和指责自己的声音。而意大利,也因为它在1935年的向埃塞俄比亚发动了侵略战争,因此被国际联盟开除了出去。1940年,德国、日本、意大利三个国家的同盟正式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全面爆发的阶段。
德日意这个法西斯国家阵营在侵略扩张上的嚣张,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日本🇯🇵在中途岛海战的失败,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法西斯国家阵营很快就日暮途穷了。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阵营的大力反击下,1945年的5月8号,法西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的8月15号,日本被迫向同盟国宣布投降。1945年的9月2号,日本在停泊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与同盟国签定了无条件投降书,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结束。而日本与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盟国关系,也彻底的成为了历史。
德国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
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战时的日军编制是怎样的?
二战时期的日军编制比较特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其与咱们所常见的所谓师、旅、团;营、连、排是完全不一样的。日军的常规固定编制是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
其中师团是最高级别的固定单位,而联队级别最低的多兵种集合单位,至于大队中队这些就是比较单一化了。当然,在二战时期的日军中还有军和方面军等编制单位。但这些都不是固定单位,其下辖的师团都是便来变去的,其更多的是一个为了方便协同作战而组件的一个临时单位。
所以日军的编制,具体还是要从师团开始。
二战时期的日军一个师团人数在两万到三万不等,像最为精锐甲种师团,其人数一般都接近三万,其下辖两个旅团,以及四个直属联队(炮兵联队、辎重联队、工兵联队、骑兵联队)其军事主官的级别那都是日本陆军中将级别。
其如果对应来讲,相当于抗战初期的中国“路军”也就是后来的“集团军”编制,有人说军这个级别是不准确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编制比较混乱,人数普遍偏低,虽然军一级军事主官的军衔也是中将,但军级编制的规模,基本是不如日军师团的。
日军一个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以及其他的直属单位。其主官的军衔一般是少将,但也有特例。比如被八路军给击毙的日本陆军之花阿部规秀,他就是一个中将衔的旅团长。这种中将衔的旅团长在抗战后期,更多的出现日军特有独立混成旅团编制中。
日军的一个常规旅团规模在8000人左右,综合讲,仅就规模而言,日军一个旅团相当于中国军队的一个整编师。
而日军的一个联队,最为日军编制中最小的集合作战单位,普通的步兵联队其人数规模在3000到4000人这个范围,到其军事主官的军衔一般是大佐。
仅从人数来讲,其是要超过中国军队一个团的。当然了,这主要还是由于中国军队的编制不健全。如果按照德国编制,日军联队和步兵团是差不多的单位。
所以,这个大佐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团长,上校军衔。
不过话说回来,在当时的抗日战场,一个步兵联队可以抵挡上中国军队几个师。这不仅仅是人数上的差距,更是武器装备上,其作为独立作战单位,是有着单独的炮兵和机枪支援单位的。所以《亮剑》中李云龙一炮干掉了坂田联队指挥部才会那么得意。
而在联队之下,是大队。其定额人数为1100人,重武器较少,但战斗力依然很强悍。当年关家垴上,孤军深入的冈崎大队面对我军两万多人的围剿,依托有利的地形优势,居然让我军付出了两千多人的伤亡代价。
由此可见,双方战斗力之差距。
《亮剑》中的李家坡战斗便是以此为原型,李云龙3600颗手榴弹解决战斗这却是有点不符合实际。
载往下咱就不多讲了,大概就是常规的对应,中队相当于连、小队相当于排、分队相当于班。
为什么日本有人还十分不满?
日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狗咬狗”的战争,指的是在1904年到1905年期间,日俄为争夺朝鲜半岛和满洲的控制权,在中国东北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得先说一下日俄战争的背景: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想到“联俄抗日”,于是,1896年李鸿章游历海外诸国,在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出让了很多主权,如允许沙俄在东北修筑铁路,租借辽东半岛给沙俄等。
而沙俄的野心可一点不逊色于日本,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沙俄单方面撕毁了与清政府的密约,派了一万八千多人参与到侵华联军中,又额外动用13万大军入侵东北。
经过四个月的交战,驻扎在东北的九万清军全军覆没。
之后沙俄又忽悠其他列强从中国撤军,但侵占东北三省的俄军却一直未撤军,从1900到1905年,沙俄侵占东北持续了五年之久。
甲午战争后,日本就霸占了朝鲜,而沙俄在中国东北驻有重兵,这就威胁到了日本在朝鲜的利益。
一开始,日本国内有不少人主张先放弃东北,以换取沙俄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权,但沙俄非但不理会日本,还想把朝鲜变成中立国,甚至还派遣军队进驻朝鲜。
这一下子就触动到日本的根本利益,日本国内,就开始酝酿着对沙俄开战。
表面上,这是一场日俄两国之间的战争,可实质上是英美等国为了自身利益,对俄国在远东地区扩张的一次联合围剿,而日本,不过是这场西方列强博弈的代理人。
沙俄背后,同样有着法国和德国的支持。
讽刺的是,1904年,日本是在征得清政府的同意后才出兵东北、发动日俄战争的。
这场战争,双方都损失惨重,一个惨胜,一个惨败。
在这场战争中,日军死伤三十八万人,是甲午战争的二十多倍;消耗军费十七亿日洋,大概是甲午战争的八倍。
可以说,这场战争几乎把日本的常备兵力和财政储备全给打光了。
当时沙俄奉行的是可以割地,但绝不赔款,毕竟远东那点地给你也行。
换句话说,日本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赔款,不过日本却获得了极大的政治利益:英美两国默许了日本在东北的特权,日本很快蚕食了朝鲜半岛,且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
这样的战胜补偿,再跟之前的甲午战争一对比,与日本的国民落差太大,于是当时日本国内有很多人对这场战争不满意,认为这是白种人的一场阴谋。
日本的政治家也普遍不敢吭声,就连打赢战争的桂太郎内阁,非但没有获得任何奖励,反而被迫宣布下台……
而这场战争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是东北当地的百姓,当时日、俄强拉当地百姓为他们运送弹药、服劳役,很多人都死于两国侵略者的炮火之下,甚至有成批平民被日俄当成间谍,惨遭杀害。
村舍成废墟,无数人流离失所……甚至是日本人办的《盛京日报》(1906年10月18日)也不得不承认:
当地人民“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
本是日俄两国间的战争,却让中国的民众受牵连,这也能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同时也告诫我们:弱国无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