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的农业地域类型,古巴和海地是哪个大洲的?
海地是北美洲(北亚美利加洲)的国家,是西印度群岛中的岛国,位于加勒比海北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的西半部,是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落后,主要靠农业为主,所以失业率也非常高。古巴是北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群岛国家,哈瓦那是古巴的经济、政治中心和首都。古巴岛是大安的列斯群岛中最大的岛屿,被誉为“墨西哥湾的钥匙”。古巴岛酷似鳄鱼,又被称为“加勒比海的绿色鳄鱼”。
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是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种独特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季风水田农业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
2、种植园农业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我国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生产形式虽然与种植园相似,但性质、规模、管理方式都与种植园有很大差别。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生产。
3、商品谷物农业是世界上生产商品粮的主要地域类型,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类型,种植的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区有美国(主要在中部平原)、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
4、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这种农业往往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地广人稀,地表主要为草原植被,因而形成了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区有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5、混合农业的形式多样,但生产形式较稳定、分布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的,只有经济发达国家的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因此通常所说的混合农业指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区: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
6、游牧业是指靠放牧牲畜为主的一种自给性农业,为典型的粗放农业,这种生产方式适于难以进行定居农业的气候干旱地区。典型代表:中国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西亚、中亚等。
古代美洲分布着哪几种什么样的文化?
属于古代美洲的三种主要文化是:阿兹特克(Azteca)文明、玛雅(Maya)文明、 印加文明 1、阿兹特克(Azteca)文明的孕育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地理历史条件。阿兹特克文明的发祥地是墨西哥谷地。墨西哥谷地处于墨西哥中央高原,海拔200米,南北长100公里,东西60公里,气候宜人,水草丰盛,为阿兹台克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自然环境。而正由于这一绝佳的自然环境,墨西哥谷地又是自古以来人类活动繁衍生息的一个中心,人类从事劳动,创造的一个基地,这又为阿兹台克文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物质基础。 1069年,奇奇梅卡人的一支——墨西卡人的首领梅西——查尔丘特拉托纳克统率下,由神鹰威齐洛波特利指引,离开故乡阿兹台兰向南迁徙。12世纪末进入墨西哥谷地,沿特斯科科湖向南活动,13世纪初在湖西岸的查普尔特佩克山定居下来。由于他们来自阿兹特兰,所以通常被称为阿兹特克人。 “阿兹台克帝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帝国。它没有全境统一的行政机构。就是“三方联盟”也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也就是说,墨西哥谷地部落联盟不是政治联盟,而是军事联盟。盟主阿兹特克酋长为最高军事统帅,指导向外扩张,征服的目的不是霸占领土,而是扩大税收的范围和增加内贡的部落。“三方联盟”不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政区域,不派遣行政官员,只划分了38个交税纳贡区,派遣收税官进行监督;战败的部落仍独自存在,自主发展,只是按时向“三方联盟”交税纳贡。由是观之,阿兹特克部落的酋长并不是“阿兹特克帝国”的国王或皇帝,并不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阿兹特克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基础,土地所有制分公有与私有,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各家的父亲分得一片土地,终身耕种,死后交给村社;如果连续两年不耕种,村社就得收回。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由土地所在的村社农民耕种,耕种技术很原始,没有耕畜,没有犁杖。使用“掘土棒”——一种装有石刀片的长柄农具。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生产,在湖区采用两种方式造田:A湖造田;B挖沟造田。阿兹特克人称这两种造田方式为“奇南帕”。人工小岛和台地土壤肥沃,一年四季均能种植庄稼和栽培花卉。玉米是主要种植物,其次是瓜类.豆类植物和辣椒。还有生长在缺水干旱地区的龙舌兰。 阿兹特克的手工业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各行各业活动在专门的街区。特诺奇蒂特兰最著名的行业是制羽业,原料是外地的贡品;匠人们用之制作成武士的头饰和盾牌,其他重要的行业有金银首饰,器皿制作等。产品除供应本地外,大部分销往全国各地。 贸易十分活跃。有当地的集市贸易和远距离贸易。特诺奇蒂特兰城中有许多大小广场,均用作商品贸易场所。商品来自“帝国”各地,各地商品在广场上分片集中摆摊。商品应有尽有。特诺奇蒂特兰是全“帝国”的商业中心,全国各地的商品运往那里,城里生产的各种手工业品又流向全国各地。从事这种商品贩运活动的商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不光从事商业活动,还充当间谍,收集情报,向京师报告,在扩张领土的征服活动中又是先遣人员.因此可以说,贸易和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是“阿兹特克帝国”生存和发展的一大支援。 “阿兹特克帝国”宗教的一大特征是众神并存。各氏族,各部落,各行各业均有自己崇敬的神。例如,商人的保护神是亚卡特库特利,制羽业的保护神是科约特利纳瓦尔等。这与阿兹特克人在扩张领土的征服过程中对各地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有关。阿兹特克人在得到被征服地区的贡赋时,也接受了当地的信仰。神灵无处不在。阿兹特克人从出身到死亡生命全部生活受宗教的控制。他认为神创造人时做出了自我牺牲,而人也要牺牲自己祭祀他们。因此,他们用活人献神喂神。 2、玛雅(Maya)文明孕育、兴起、发展于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恰帕斯和塔帕斯科两州的大部分地区。今伯利兹,今危地马拉大部分地区,洪都拉斯西部地区和萨尔瓦多。这一区域总面积达32.4万平方公里。根据地理特征和文化发展状况,这一区域从南到北分为三个地区 :A太平洋沿岸平原和山麓地带;B高原——又分为南部高原和北部高原;C低地——又分为南部低地,中部低地和北部低地。太平洋沿岸平原和山麓地带小河、小湖密布,食物资源丰富:盛产可可(可可豆用做货币,输出到墨西哥中部高原区);人们利用海水制盐,开展对外贸易,与奥尔梅克人有着接触。出现了早期的文明中心(诸如伊萨帕[Izapa].阿巴赫塔卡利克[AbajJaKalik].埃尔乌尔[ElBaul].乔科拉[C hocola]等)。这些文明中心建有贸易市场和神庙,控制着经过这一地带的贸易通道。与此同时,高原气候宜人,谷地适合人类生存繁衍,也出现了早期的文明中心。主要的中心是危地马拉谷地的卡米纳尔胡尤(Kaminaljuyu),以神庙建筑、石雕、陶器、绘画、象形文字展示其文化发展水平。低地丛林密布,雨量充沛,河湖众多,食物资源丰富,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玛雅文明的早期中心出现在中部低地和南部低地,最著名的中心是蒂卡尔(Tikal)和科潘(lopan)。这些中心衰落以后,北部低地(尤卡坦地区)兴起了奇钦伊察(chichenItza),乌斯马尔(Uxmal)和玛雅潘(Mayapan)三大中心。玛雅文明在低地的发展最具代表性。 3、 印加文明。印加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印加”为其最高统治者的尊号,意为“太阳之子”。15世纪起势力强盛,极盛时期的疆界以今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中心,北抵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南达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在秘鲁南部的库斯科。16世纪初衰落,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 印加人原为印第安人中克丘亚人的一支,居住在秘鲁南部高原,以狩猎为生。据传其最早的统治者曼科·卡帕克于公元1000年左右(一说为1200年)率领部落从的的喀喀湖地区向北迁移,最后定居于库斯科地区,并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张,占领整个库斯科河谷.传说印加在亡国前共历12个统治者,15世纪初第8代王维拉科查(?~1437在位)时,印加人的势力在安第斯山地区逐渐强大,从这时起印加人有较确切的历史编年。第9代王帕查库蒂(1438~1471在位)征服秘鲁高原的大部。其子托帕·印加·尤潘基(1471~1493在位)征服奇穆文化地区(今厄瓜多尔),后又扩张到秘鲁南部沿海地区。 11代王瓦伊纳·卡帕克(1493~1525在位)时,印加人征服整个安第斯地区,建立起强盛的国家,在他的统治下,帝国达到顶峰。1531年,瓦伊纳·卡帕克死后,长子瓦斯卡尔与异母弟阿塔瓦尔帕为争夺王位而发生内战,阿塔瓦尔帕与军队领袖结盟,击败瓦斯卡尔,但战乱使双方伤亡极大,加之此时瘟疫流行,国家元气大伤。1532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F.皮萨罗侵入印加帝国,诱捕并处死国王阿塔瓦尔帕,立曼科·卡帕克二世为印加王。次年11月,占领首都库斯科。1536年,曼科·卡帕克二世发动反对西班牙人的起义,1537年被镇压,曼科·卡帕克二世被迫逃亡,但其他起义者的反侵略斗争一直延续到1572年,至此印加帝国遂亡。 西班牙殖民军围攻印加首都库斯科(1533)。经济生活的印加人的文化在其他安第斯地区古代印第安人文化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在帝国成立前,已存在特殊风格的陶器,并使用青铜制品。印加人重视农业,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马铃薯。饲养羊驼和骆马,但不用于耕作,掘地用人工。修建梯田和远程水利灌溉工程发达,最长的水渠长达113公里。印加人还长于金属冶炼和加工,已能开采金、银、铜、锡等金属,生产工具和武器以青铜制造。金、银、铜等制作的首饰和日用器皿也很精巧。主要手工业部门除金属加工外,还有制陶、纺织等行业。 陶器造型优美,纹饰绚丽。纺织品主要为棉毛织物,其中有时夹有金线或鲜艳的羽毛,图案丰富多彩。但印加社会尚未出现自由手工业阶层,优秀工匠多专为宫廷服务。村社间多实行产品交换,故贸易不发达,无金属货币,交换的规模也有限,公共建筑和公益事业极发达。为统治广大的国土,首都库斯科与全国各地有许多道路相连接,主要的两条自北而南纵贯全国,沿海的一条宽约7.3米,长4055公里,内地的与之平行的一条宽4.3米,长达5229公里,沿线设有驿站和里程碑。印加时期的建筑在库斯科和马丘比丘等地仍有遗存,库斯科城的宫殿、庙宇和城墙均以巨石建造,衔接处不用灰泥,但仍极密合,刀片亦难插入,显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 印加人的基层社会组织是农村氏族公社(ayllu)。耕地归公社所有,分3部分,分别属太阳神、国王和公社成员,产品用于供应祭祀和祭司生活需要、**和军队开支以及维持公社成员生活,所有土地均由公社成员耕种,但耕作时需先种太阳神和国王的土地,然后耕种村社成员的份地和归村社所有之田。每征服一地后,均实行米蒂马耶制度,强迫被征服部落迁移到新地方,并移入忠于印加的居民进行监视。强迫被征服各族使用官方语言克丘亚语,同时把各地区统治者的子弟召来库斯科作为人质,以巩固帝国的安全。帝国内实行劳役制,25~50岁的男子均需服劳役。公共工程的兴建通过轮流抽调壮劳力的米塔制劳役形式来完成。被征服地区居民中的年轻力壮者则被选出从事某些特殊劳役,处于奴隶或半奴隶地位,因此有人认为尽管印加帝国还保留有许多氏族制残余,但已进入早期奴隶制社会。 印加国实行中央集权制。都城库斯科号称“世界中心”。国王称为“萨帕印加”(独裁执政者),是政治、军事和宗教的最高首脑,被尊为太阳神在人间的化身。全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为4个大行政区,由印加贵族任总督,总督以下的各级官员均从世袭的特殊氏族中遴选。国王常到各地巡行,地方长官则每隔一定时期被召到首都报告政务。
世界5种农业类型分布?
一、水稻种植业
1、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它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来精耕细作,而亚洲季风区的劳动力比较丰富。而且水稻的单产高,在亚洲季风区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2、水稻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因为人均耕地比较少,每户耕种的田地也很少,所以每户耕种水稻的面积一般比较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低,因为生产规模小,而且收获的水稻大部分留作自用,送到市场上出售的稻谷有限。
二、大牧场放牧业
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而且这些地区植被比较稀疏,不适合经营种植业,所以只能用于放牧牲畜,从而形成了这种农业地域类型。
2、大牧场放牧业具有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牛和羊为主要的生产对象,而且这些地区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土地租金比较低、地势比较平坦,比较适合放牧业。
三、种植园农业
1、种植园农业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生产,在种植园内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而且有的种植园不仅有农业和运输机械,还有道路系统、农产品加工厂等设施。
2、种植园农业是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一般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四、商品谷物农业
1、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种植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它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家。
2、种植商品谷物农业的地区地势比较平坦开阔,而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足、降水比较丰富等。
五、混合农业
1、混合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它是在经历了植物培育和动物驯化后开始出现的一种农业。混合农业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在农场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等,可以充分的保持麦田的肥力,而且种植的饲料可以饲养绵羊,羊粪可以作为农田的肥料。
2、混合农业有比较好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农民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农业地域类型有哪些?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六种: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种植园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
1.水稻种植业: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2.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3.种植园农业: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美国南部以及萨哈拉以南非洲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5.混合农业: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6.乳畜业: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