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代理ip,玩盗版游戏和正版游戏有什么体验上的实质差别吗?
正版游戏和盗版游戏体验上差别还是很大的盗版游戏优势
一方面游戏厂商为了防止游戏被盗版,增加了 如DVD加密 D加密等等加密技术。这些技术可以防止盗版,但是也给玩家带来了麻烦。以D加密的“荒野大镖客2”为例,2019年底发布的荒野大镖客2 发布前就积累了很高的热度。但是由于是D加密游戏,游玩过程中需要全程联网,而中国没有相应的服务器,导致玩家在游玩时经常出现登不上游戏或掉线,非常影响游戏体验。
另外,一些游戏需要双平台登录,如:大表哥2 需要steam或epic和rockstar平台双重认证,第一次玩的玩家会感觉很烦躁。而盗版却可以绕过验证,直接启动游戏,这点是正版没法比的。
再者,玩家在玩游戏都想高度自定义自己的游戏,比如添加mod或者开修改器,这要是正版分分钟封你的号。尽管游戏游戏线下游玩不影响玩mod开修改器但是正版每次更新都会让你之前玩的mod或修改的游戏瞬间失效,有些无法恢复。
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能白嫖吧,毕竟现在一个3A大作就要几百块。现在某宝、并夕夕都有卖这种游戏合集,或者游戏硬盘。体验还都不错。
上述是盗版的优势,但是他也有致命的缺点。
缺点1.盗版其实就是通过修改游戏的启动程序和程序集达到破解的目的,这些破解作者一般都是出于兴趣制作,不会随着游戏的更新接着破解,这就导致盗版的bug很难得到解决
2.盗版资源泛滥,你下载到的可能已经植入了一些其他程序或木马(如挖矿等)这些东西作为一个普通的玩家是很难察觉到的。如果你中招了,你没有地方举报。但是正版没有这个问题。很多破解程序会被杀毒软件报为病毒,这个也是一些玩家可能会顾忌的。
3.正版是有线上的,自己玩游戏多没劲,和朋友一块玩才是最开心的。
&如果资金有限可以租一个账号下载下来玩离线模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后一句话送给各位:
如果大家都玩盗版,那厂商也就没有了做游戏的动力,大家以后恐怕玩不到高质量的大作了。
为什么画家梵高那么有才华?
我是青寒,作为画者,我很欣赏也特别喜欢梵高的画,对他的短暂一生我表示非常同情与无奈。是什么让这么有才华的一个人,在年轻的创作高峰期而迅速陨落了呢?
梵高在圣雷米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的自画像
梵高的生日是早夭的哥哥的忌日,所以不受父母待见,在家中形如隐形。从小就念寄宿学校,进亲戚家公司被开除。一辈子都在讨父母欢心,却未曾真正得到过父母真正的爱与关注。贫瘠的童年,让绘画成为他与世界联结的唯一通道。
梵高在巴黎时期点彩画法的自画像
梵高的才华在他生前是没得到重视的,是极少有人欣赏的。他的才华淹没于他是个疯子这个说法的本身。他没有朋友,身边的人觉得他特殊、他不正常,所以不愿意和他相处。一生中只有弟弟提奥一直象对待朋友似的对待他。但梵高却因为觉得自己拖累了弟弟而苦恼,最终死去。
梵高割耳朵后的自画像。由于高更的离开,梵高把一切错误归咎于自己,愤怒下他割掉了自己的右耳。
曾经在认识高更的一段日子里,他积极努力,心中充满了阳光。但因为两人对绘画产生的分歧,以致每天不断争吵,最终高更离开了,这使梵高心底陷入了悲鸣。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孤独的痛苦,他全部发泄在画作中。
梵高在法国普罗旺斯的时候创作的
《夜间咖啡馆》
梵高早期的作品色调阴暗,如《吃土豆的人》。画中贫穷饥饿的人,那种对生活渴望向往的眼神,传达着梵高的孤独与悲凉。
梵高的早期作品《吃土豆的人》
他还经常选用麦田作为自己的绘画题材,从他所描绘的各式麦田的画作可以感知到,麦田里所散发出的一兹兹悲沧之情。如《乌云笼罩下的麦田》就是以恶劣天气下连绵不绝的麦田作为题材,传递出了凄凉、寂寥、压抑和苦闷的情感。
梵高创作的《乌云笼罩下的麦田》
再如,《有乌鸦的麦田》也是以麦田作为主要题材,并在麦田上方加入了一群黑黑的乌鸦,从而呈现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死一般的沉寂之情。这也是梵高在自杀之前创作的画。
梵高创作的《有乌鸦的麦田》
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里,写到“忧郁的天空下是广阔的麦田,我无需费力表达我的悲伤和极度孤独。 我几乎认为,这些画布可以传达我所看到的乡间的美好和复原力量,而这些我难以用语言表达。”
梵高创作的《罗纳河上的星空》是在法国南部城市阿尔的罗纳河画的。
梵高在痛苦压抑的边缘徘徊,精神几近癫狂。他到法国受一些画派画家影响,摒弃了绘画初期暗浊、沉重的色彩,开始采用一些高明度、高纯度、高亮度的色彩,创作出了一种极具现代感和时尚感的色彩装饰效果。
梵高在法国南部小镇创作的《阿尔的吊桥》
在所有的高纯度、高亮度的色彩之中,梵高最偏爱黄色,简单明了的黄色带有另外一层寓意,即象征着太阳和大地,代表着光明和希望。梵高的《向日葵》就是以大面积的黄色作为主要基调,然后配以土黄色、柠檬黄及中黄色等,使观众产生一种五彩缤纷、璀璨炫目的视觉感受,也表现出了梵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梵高创作的具有后印象主义特点的《向日葵》
梵高一生都生活在贫穷、困苦和疾病的缠绕之中,这对他的心理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所以他画作中的形象造型都带有一种扭曲变形、狂野粗放,也正是这些因素让梵高产生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认知《星夜》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幅。该画创作于梵高在圣雷米疗养院期间。
《星月夜》也是梵高的知名画作,给人的感觉是既安静又热闹。
这一时期梵高的病情时好时坏,神智也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因此这一时期他的画作线条更加粗野,笔意也更加随意。在这幅画面中,梵高使用生动固执的短线笔组成激荡旋转的宇宙,夜空中的十颗星辰也是由流动的、长短粗细不一的线条组合而成,近景的柏树形象则如同一座撕裂燃烧的哥特式教堂。画面中的夜空、星星及柏树的造型都是十分夸张、狂野、奇怪的,让人捉摸不定。此外,这种奇怪狂野的造型使人如同陷入一片黄蓝漩涡之中,油然而生一种绝望和恐怖之情。
梵高的作品《两棵丝柏树》
超凡的才华下,是渴望被爱的平凡心。梵高是个天才,他热爱绘画,创作了 无数经典作品 。绘画是他专注沉迷的世界,是他内心的安全地带。
梵高作品《鸢尾花》也是他的经典之作
梵高自杀了,那一年他37岁。有人说,他是在弟弟有了儿子后,不想再成为弟弟一家的负担;有人说,他是精神病爆发难以控制自己的躁郁;也有人说,看伤口位置、猜子弹射程,很可能不是自杀........
梵高唯一卖出去的一幅画《红色葡萄园》
世人津津乐道他的死因,却很少有人关心他生前的孤单与寂寞 。如果梵高小时候有父母的疼爱,亲人朋友的关心,应该不会发展成精神状态的扭曲以至于自杀。不过,也是因为有那些经历,才使梵高画出那么多骇世之作。唏嘘之下,也只有惋惜。
我是喜欢画画的青寒,喜欢关注我吧!@青寒1919
国士无双的袁隆平?
这两天,
因为纪录片《时代我》的播出,
大家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到了袁隆平院士的身上。
随之而来的,是老爷子首次曝光的三个孙女:袁友晴(16岁)袁友清(14岁)袁友明(12岁)三孙女随爷爷一样衣着朴素,说话质朴。留着一样的娃娃头,言谈举止间显露出良好的家教。
三个名字都是老爷子亲自取的,还都和天气、粮食有关。
大孙女出生时,正好雨过天晴,所以叫袁友晴;二孙女出生在雨水节气那天,所以叫袁友清,小名大米;小孙女出生时星空明媚,所以叫袁友明,小名小米。“魔稻祖师”果然名不虚传,是真真把“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刻进了自己的骨血里。
老爷子的三个孙女这几天已经刷屏,今天,耳朵想聊一些可能你还没听过的,袁老先生的父亲和母亲。
01
1905年,袁隆平院士的父亲袁兴烈出生于江西德安。
当时的袁家开始弃农经商,迁居县城发展。因经营有方,家道日盛。大家族分家,袁老爷子的祖父袁盛鉴在县城北门建宅,取名“颐园”。
袁盛鉴是读书之人,科考中举,曾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从旧式读书人成为新型知识分子,袁盛鉴非常重视孩子教育。袁兴烈就在父亲的教导下,视知识为一切,后来考取了南京的东南大学文学系,毕业后在县里担任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后又受到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做了这位上将的秘书。这样的学历和履历,放到现在,也是一等一的人才。
老爷子的母亲华静,是一个非常知书达理、贤惠慈爱的知识女性。她出生在扬州的富商家庭,从小就被父亲送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文化艺术和礼仪。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小学任英语教师。恰巧就在这期间,她与时任校长袁兴烈结缘。爱情开始萌芽,故事也由此展开。
02
1930年的9月7号,袁兴烈一家迎来了第二个孩子。
年轻的父母或许已经失去对孩子起名的兴趣,在姓名一栏只填下写了三个字:袁小孩,乳名二毛。这个孩子就是袁隆平。
华静怀抱1岁的袁隆平,旁边是哥哥隆津当时接生的新手医生林巧稚,后来成了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是全国妇产科第一大权威。而这个在出生时略微有些被忽视的孩子,在几十年后成为了14亿人都尊崇的英雄。一代大师给另一代大师接生,似乎命运,早就在冥冥之中安排好了一切。
协和医院档案记载着袁隆平出生时的有关情况袁兴烈和华静,希望袁隆平能够继续仕途,光耀门楣。于是,1936年,不满6岁的袁隆平被送到了汉口最好的小学读书。可这个选择,却给袁隆平种下了一颗背道而驰的种子。武汉小学一年级的一次郊游,老师带班上的孩子,去学校附近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彼时恰逢6月,园艺场内桃红柳绿,好不漂亮,这让儿时的袁隆平迸发了学农的兴趣。70多年后,当袁隆平再次回想起儿时的这次经历,称它美妙清晰,又恍如一场梦境。可梦境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战火打得支离破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几个月后,武汉失守。
03
袁兴烈和华静带着几个孩子,开始逃难。离开北平后,先后辗转湖北、湖南等地。疾病、疼痛、饥饿和死亡,成了时代和这个家庭的伤痕。
可哪怕条件再艰辛,父母对五个孩子的教育,从未有过丝毫放松。不论停留在哪个地方,袁兴烈都会把孩子们送去上学。战火纷飞的时候,母亲还会给袁隆平读尼采。
后来,袁隆平回忆道:“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是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我们家自祖辈起,就有重视教育的好传统,我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幸运的。”
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左)华静也非常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开发智商。她说:“孩子们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品德和情操则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为了方便孩子理解,她把自己渊博的知识化作故事,用仲夏夜晚的故事时间,开动孩子们的思绪。
有一次,母亲讲的是粮食和土地的故事:“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
后来,华静还带着袁隆平和袁隆津去了供奉着炎帝雕像的“神农洞”。她让兄弟俩向神农恭恭敬敬地行了三个鞠躬礼,表达景仰之情。礼毕,母亲告诉他们,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这位先贤曾经在五千多年前,创耕耘,植五谷,训禽兽,尝百草,为民疗疾。
这些故事,让袁隆平对脚下的土地燃起一片敬意,奠定了他理想的基础,以至未来的一生。
04
1949年,新中国成立。
这一年,19岁的袁隆平即将报考大学。儿时的田园梦,和战争时食不果腹的景象不断交织。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选择,袁隆平想要在新中国建立起富饶的新农村,可是,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够从政。
袁兴烈叫来妻子与儿子共同商讨。父亲见儿子低头不语,便问:“隆平,你未来的志向是什么?”袁隆平回答得很干脆:“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父亲反问:“想成为一个身上充满庄稼味的学者吗?”袁隆平回答:“试想一下,这人世间倘若没有庄稼味,而是充斥着铁血味、硝烟味,该是多么可怕!”
仔细思忖儿子的想法后,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选择尊重他的意见,同意了儿子的选择。最高级的家庭教育,莫过于父母懂得及时放手。
1949年8月,袁隆平告别了南京,也告别了父母。赶往他心目中的第二故乡,走进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即现在的西南大学。
袁隆平母校袁隆平曾把自己比喻成一颗种子,如今,这颗种子选择回到孕育了他的土地。
4年之后,袁隆平又一次面临了选择:我该到哪里去?
他想要留在重庆的农业科研单位,可学校发出号召,号召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袁隆平的脑海里不断回荡着母亲说过的话:
“土地是生命之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浴血沙场,他们演绎了多少壮怀激烈的历史篇章,都与国土紧紧相连,国土是最神圣的。”
于是他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写下一行大字: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别了,母校!别了,龙门浩!别了,重庆!
他说自己是一颗种子,既然是种子,那么不论扎到哪里,都会生根发芽。
青年袁隆平05
1953年,被分配到偏远又穷苦的黔阳县的青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开启了时长20个春秋的教学生涯。
宿舍简陋,条件极其艰苦,他总是会想起童年和母亲的一番对话。
那时他在嘉陵江学游泳,从河里捡到了一枚闪闪发光的河流石。小伙伴说是钻石,他欢天喜地地拿回家里,送给喜欢收集石头的母亲。
母亲告诉他:“这是一块漂亮的河流石,但它不是钻石。钻石的色泽真实而自然,质地非凡。同样,人生的色泽倘若是真实而自然的,那么他的气质也是非凡的。”
袁隆平问:“什么是人生的色泽呢?”华静微笑回答:“虚荣不是,浮华也不是;得意的脸不是,骄傲的心也不是;名位不是,权势更不是。人生的色泽不是别的,是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最美好的道德品格。”正是这番话,一直激励着袁隆平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杂交水稻探索之路。
有句话说,好的教育不是被动受教,受到管制,而是启发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在不知不觉中受教。回看袁老先生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父亲的格局和母亲的智慧,早已浸入先生的骨血里。
如今90年过去了,今天也恰逢袁老先生的阳历九十大寿。90年前,中国尚处在食不果腹的年代。90年后,袁隆平院士喂饱了14亿中国人。
他把一生的时间,都交给了脚下的这片土地。交给了每一颗饱满的稻穗。为此,他错过了父母亲的最后一面,错过了子女的成长,错过了和妻子相依相伴的时光。
他真的老了。
因过度劳累吸氧翻书的手,控制不住地颤抖06
小时候,袁隆平随母亲在庭院乘凉,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母亲告诉他,天上的每颗星星,都与地上每一个有名望的人物同属一个星座。他会怀着好奇心,常常凝望星空,试图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星座。
1999年,袁隆平儿时的梦想实现了。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场小行星命名仪式。一颗811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母亲华静曾对袁隆平说过:“上帝给你的不会太多。”于是袁隆平总是不断重复:“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这个曾经把自己比喻成种子的老人,如今改口说自己是一株水稻。他说:“我本根植于红土地,沐浴着阳光,而后甘愿将沉甸甸的稻穗奉献给人民。”
纪录片《时代我》的最后,记者问袁老先生现在最关心什么?他一如19岁时的那个自己,回答得干脆:“最关心杂交水稻。”
有人说,人的一生,也可以比作四季。少年时代是象征播种的春天,青年时代是成熟的夏日,壮年时代象征收获的深秋,老年时代,则是人生的严冬。惟愿袁老先生的旅途里,永远春光明媚,不惧寒冬。
故事暂时告一段落,在梳理这些袁老的家庭往事时,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当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借鉴、思考的地方,而这,也是耳朵决定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
父亲决定孩子能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能走多远。一个好情绪善沟通的母亲,
一个有格局有视野的父亲,
才是孩子在这世上最珍贵的礼物。
心态、意志、教养、价值观,才是种植于孩子心中最无可估量的财富。
家庭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会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
家风,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与你共勉。
现在入手佳能6D怎么样?
此时入手6D唯一的优势是价格,如果不考虑价格,推荐入手6D2
EOS 6D Mark Ⅱ(以下简称6DⅡ)上周在国内正式发布了,编辑刚刚拿到手,简单的使用了一番,先把上手试用的之后,编辑比较关心的几个点呈现给大家。
对焦
EOS 6D Mark Ⅱ发布前,许多摄影师最关心的部分就是对焦,实际上6DⅡ拿到手之后,我们发现对焦部分的提升让我们开心却又不满足。45个十字对焦点比起上一代来说提升很明显,而佳能最近频频使用的这套45点十字相位对焦系统其可靠性和对焦速度都不错,在几台APS-C机型上的应用表现都很出色。我们不满足的地方在于,这套45点十字对焦系统的覆盖面积不够广阔,和前代相比覆盖面积变化不大。
和其他搭载了45点十字对焦系统的机型一样,6DⅡ也具备CMOS全像素双核AF,覆盖面积约为80%,如果觉得目镜取景时采用45点对焦系统覆盖不到边缘,可以考虑开启实时取景,在实时取景下这套焦平面相位差对焦系统的单次、追踪对焦速度和准确率满足日常使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尤其是在拍视频时,这套焦平面全像素双核AF的人脸识别功能也非常有用,识别人脸正面、侧面的成功率很高,移动拍摄时的追踪表现也很好。
高感
5DⅣ在ISO25600时表现 RAW DPP解 关闭降噪
6DⅡ在ISO25600时表现 RAW DPP解 关闭降噪
6DⅡ还是延续了6D的高感表现,对于星空摄影师来说,6DⅡ仍然是非常优秀的高感星野机型。编辑拿到6DⅡ和5DⅣ做了一个同场景的高感对比,ISO25600时5DⅣ和6DⅡ都有很不错的画质表现,在关闭降噪之后6DⅡ要稍逊5DⅣ,高感时和5DⅣ相比细节部分有非常小的差距,但仍然是目前来说性价比最高的高感星空机型。
说到星野摄影和6DⅡ,不少星空摄影师都会用6D改机作为星空摄影的专门机型,6DⅡ的高感表现比6D更优秀,改机之后表现肯定也能入的了星野摄影的法眼。
操控
6DⅡ相比6D来说,操控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在快门附近设置了对焦模式切换按钮,这个功能是应运而生,因为这个按键对于6D来说毫无意义,但45点十字对焦系统的6DⅡ,还是需要这个按钮进行快速切换的。
白平衡
6DⅡ的自动白平衡比起6D来说,进步还是很大的,不少摄影师都曾抱怨6D的自动白平衡不够符合他们的想法,即便是进行了白平衡偏移,也偶有情况难以得到合适的白平衡效果。而6DⅡ在同场景下,自动白平衡和5DⅣ基本是一致的,非常准确,而且现在白平衡可以选择氛围有限或者白色优先,这个值得点赞的功能终于降临到6DⅡ上了。
体积
6DⅡ实际上比6D要稍微重了一点点,但是由于配售的新一代24-105镜头,编辑在使用时会觉得6DⅡ入手很轻,当然这是错觉,6DⅡ比起6D还是要略重一点的,不过有了翻转屏这点重量的增加还是算值得的。握持感非常好,这或许是单反被很多人忽视的重要的一个优势,机身相比5DⅣ的确是紧凑一些,但是手柄处的处理还是非常从容的,各种手形的摄影师在握持6DⅡ时,应该都觉得手感不错。
NFC、WiFi、蓝牙
NFC功能还没来得及使用,但是WiFi非常好用,漫展现场返图给小姐姐成为可能……
另外蓝牙配对成功之后,链接蓝牙会让手机和相机间的传输更加方便、省电。
画质
6DⅡ的像素提升至了2620万,搭配新一代ISP,画质的进步是肯定的。
来源:色影无忌 作者: 捷尔任斯基
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色影无忌立场
哪几个国家有好声音?
好声音是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中国好声音是由星空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公司以350万三季的价格从注册在英国的版权代理公司IPCN手中购买《The Voice》的中国版权后制作的中国大型专业音乐真人秀节目。目前有好声音的国家有
美国,法国,英国,荷兰,中国,,,其他小地方的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