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最多可载几人,流浪地球的飞船上有多少人类?
没有查到“领航员”空间站的具体载员人数,但根据影片中的新闻,2058年首批有311名中国特级飞行员、709名中国工程师(中方人员有1020人)进入空间站。
我们暂且按照以五大国为核心的联合政府各方派员数量大致相近来估算,空间站至少搭载有5000人。这实属一个前无古人的载员数量。
(现实中,国际空间站的最大载员数尚未超过10人。)
空间站一天转几圈?
每日绕地圈数:15.79 该空间站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空局(11个国家)共16个国家参与研制。其设计寿命为10~15年,总质量约423吨、长108米、宽(含翼展)88米,运行轨道高度为397千米,载人舱内大气压与地表面相同,可载6人。 天宫二号绕地球飞行一圈大概90分钟,每24小时绕地球运转15.79 圈为什么神舟12返回舱内摄像机拍到的舱内情况不清晰?
没有必要拍那么高清晰度的画面
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每次发射,都能吸引全国乃至世界人民来关注。所以不存在为了博得关注度而特意拍摄高清晰度的照片,来吸引人的眼球。
大家可能很疑惑,美国航天局NASA为什么每次都要拍摄清晰度很高的照片发表出来?那是因为美国国家航天局是政府性质的机构,如果想开发一个项目的话,必须要获得美国联邦政府的拨款。为了要得到老美的拨款,必须把照片拍得清晰,PPT做的花里胡哨的才行。还得宣传给美国平民,让他们知道这个项目的价值,然后得到他们热烈回应,这样人家政府才能勉为其难地给你拨款。你们可以去查一查NASA每年用于宣传的经费,很多的,都是记忆级别的。欧空局也就更不必说了,如果项目PPT做得不好,宣传不够到位,欧洲那些国家能给你投款建项目?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美国航天局还是欧洲航天局,他们提供的照片都是非常清晰的。
我国需要宣传吗?不需要。人们会自觉地去关注中国的航空发展。我国航天局是根据以前制定的计划一步一步走下来的,到哪个步骤干哪个事情。有人关注,没人关注,他们不在意。他们为了科学的发展,不回去弄那些虚头八脑的东西。
没时间,没精力去拍清晰度很高的照片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航天的发展,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多么牛的,而是实实在在为了人类的发展而努力奋斗。每发射一次火箭都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是去进行科学实验,进行各类项目验证的。哪有时间去挨个拍照,还要拍得清晰的,让你上去玩呢?国家把航天员发射上去多么的不容易你知道吗?我们千辛万苦送航天员去天上,难道是为了拍几张清晰的照片看看?我想不是的。
我们来看一看,咱们航天员的任务。
一是将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
二是将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
三是将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
四是将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
五是开展多领域的空间应用及试(实)验。
六是综合评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考核各系统间的匹配性和协调性,为后续任务积累经验。
短短三个月,需要做这么多事情,每一件都很艰难,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所以哪有时间来拍照。有时间的话,航天员还需要休息休息呢。
没带高清晰度拍照设备想想也是,还是那句话,咱们上去不是为了去玩玩,而是上去进行科学研究的。此前的天舟货运飞船运送的物资都是航天员的生活必需品,还有做太空实验的器具,以及建设空间站的必需品等等。至于高清晰度拍照设备,带着不重吗?
我们有时候可以看到欧美国家的航天员带着各种各样的拍照设备,各种各样的娱乐工具上去,可以拍摄各种各样的高清晰照片。不要羡慕,我们空间站刚刚起步,许多建设都还在发展阶段,没必要整那些形式上的东西。真抓实干,早日完成空间站建设才是当务之急。
保密工作要做好这个也是最重要的,因为我国空间站,是我们航天工作者自己建造设计的。当初老美不让我们进国际空间站,我们没有气馁,我们牛哄哄地建造了自己的空间站。我们还不能骄傲,因为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还有小日本等无时无刻都想知道中国的空间站到底建得怎么样了。关键的数据,关键的建设是不能让他们看到的。现在的照片分析技术是非常厉害的,你照了一张高清晰的照片,万一被美国人分析出来我国空间站的机密怎么办?这关系到国家安全,所以不能不严谨对待。
虽然,我们并不能如此地揣测别人的心思,但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自古以来的道理还是要知道的。
我们能拍出来清晰度高的照片吗?答案是肯定的。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超乎想象的,咱们的中继卫星和天链系统是非常厉害的。所以随着我国空间站的建设,时间一久,一些不重要的地方的照片,就能够让我们看到的。所以不用觉得我们拍摄不到高清晰度照片,就觉得我们空间站,我国的技术不好。时间是最好的验证师,期待未来我国航天事业再创辉煌。
2021年神州13载的三位宇航员是谁?
2021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分别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1.翟志刚,是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1966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2,王亚平,女,汉族,1980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3,叶光富,男,1980年9月出生,现为三级航天员,是首位公开亮相的中国第二批男航天员。2021年10月14日,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由翟志刚担任指令长。
空间站在轨建造什么意思?
天宫,这个中国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殿,在21世纪第三个10年的中国,被赋予更多科学与梦想的色彩,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摇身一变中国航天的新名片——天宫空间站,这是中国人自主建造的近地载人空间站。
2021年4月29日,椰风林语间,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伴随着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和耀目的蓝白色火焰,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和号送入高度340-450公里的近地轨道,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舱段——核心舱。至此,属于中国空间站的在轨组装建造大幕正式拉开,紧锣密鼓的载人航天大戏开始了。
天和核心舱之后,紧接着就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再接着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按照规划,2021-2022年,我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
“说是两年时间,现在数还有不到20个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任务前夕接受中青报·中青网等媒体集体采访时说,“整个空间站建造任务可谓是高密度发射,充满大量挑战,也让人充满期待!”
天宫,已不再遥远。

为何要建造自己的空间站?
说起空间站,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国际空间站,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是一个拥有现代化科研设备、可开展大规模、多学科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它的规模大约有400多吨,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16国联合,先后经历12年建造完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总设计师杨宏说,空间站作为长期在轨运行的“太空母港”,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天器,可满足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工作,其天然的高真空、微重力、超洁净环境也可以充分用于开展各类科学技术研究,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因此,空间站工程将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受到各航天大国的高度重视。”杨宏说。
然而,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大门,并未向中国敞开,我们走上了自主研制建造的道路。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采取“三步走”实施战略——
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在此期间完成了载人飞船的研制,实现了航天员天地往返等目标;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不仅掌握了出舱、交会对接技术,成功对航天员中期驻留太空进行了验证,还成功验证了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