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迟迟不打台湾,现在的一些人为什么不喜欢京剧了?
我国的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仅次于昆曲的一个“前卫戏曲”艺术,也被称为中国的国粹。
虽然她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了,可是她的生命力依然如此强大!她的美轮美奂的脸谱服装,她的多彩多姿的身段表演,她的行云流水的韵白唱腔,无不显示着中国传统艺术与时代发展的绝妙契合……如果说京剧高雅,那京剧相比于昆曲来说,那它真的算不上高雅(京剧最早只是下层人喜欢的艺术形式,清朝中期,因为为乾隆庆寿,才有了徽班进京。后来,没什么文化的慈禧喜欢京剧,才让京剧有所发展)。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台湾作家,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十多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推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牡丹亭》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不喜欢京剧的大多数人对京剧的第一概念就是听不懂,确实如此,京剧的特殊语言“中州韵,湖广音”,非普通话非地方语言,对于戏曲类,语言发音决定了其剧种的传播范围,但凡一个剧种要做到南北通吃,第一个先天条件是语言无障碍,以声音为招牌的曲种,无法做到入耳即懂的话,单单的只是好看,还不够人们引起对京剧的兴趣,试想一下,如果在影院看一部美国大片,对于英语听力不及格的人群来说,没有中文字幕的辅助会有多少人能看懂,又有多少人能坚持看完,京剧在当下未流行也正是此因,所以现在字幕设备成为一个剧场必不可少的装备!京剧是产生于古代的艺术形式,其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与现代社会有一定的距离或者说是隔阂。当然这不是京剧或中国古典戏剧的特有问题,全世界的古典艺术都存在这一问题。因此要说喜欢京剧的人越来越少,我觉得没什么奇怪的,在国外,喜欢古典音乐和歌剧的人难道就多了吗,每个时代会产生时代特有的艺术形式,现在就是话剧、电影、流行音乐、摇滚、现代舞蹈,不存在土不土、高雅与否的问题,也许100年后的人也会觉得今天的流行音乐很土,可知否京剧就是百多年前的电影、流行音乐。
审美观念。这恐怕是最明显的问题了。年轻人主张个性的张扬,喜爱鲜明激越的事物,或者可以慰藉疲劳的软绵绵的歌声。而京剧是一种比较严肃(我指艺术性)的剧种,一个流行歌手可以几个月就换一个歌路,而一个京剧演员一旦选了行当基本上一辈子都无法改变了。有些年轻人说,一听到锣鼓点子就嫌吵,一听到青衣开始唱了就昏昏欲睡。且不说欣赏层次的问题,就审美趣味来讲,年轻人偏爱的是更加私人化的"低斟浅唱",而非京剧这样"中气十足"的或者"书卷气十足"的。这里顺带说一点,中老年人为什么听见摇滚乐就摇头,电子模拟的噪音比锣鼓点子可吵多了,而摇滚乐在全世界却都有大量的疯狂爱好者。首先它是一种宣泄情感的音乐,是一种"生理音乐";其次,摇滚乐的形式比京剧自由得多,更容易满足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当然,摇滚乐也有经典的甚至深刻的作品。
由于戏院的原因,宣传力度差,很多戏演完了连戏迷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一般观众了。往往是把票发给文化部门的人,剩余的票在大厅出售 。不进大厅,你从门前过来都不知里面在干什么。甚至戏院周边的有些人还不知有这么个剧院演京剧!正因为这种不健康的运作方式,使很多人养成了等着发票看戏的不良习惯。一般观众想看还摸不着门道了!由于观众的流失,演员的敬业精神受很大的打击。而且一般演职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低于城市里的其他行业。所以演出的戏质量越来越差。大家都找不费力的文戏唱,吃功夫,对演员要求高的戏一般都不演了。想演也排不出,老师不是退休,就是失去了希望。就算是还有人苦心经营,流血流汗地拿出一台大戏,可到头一看,观众还没演员多,那种打击与失落,可想而知。而且排新戏,上面的投入也是小家子气。工资低,补贴少,谁还愿干那提心吊胆,吃力不讨好的事。只好来个简化版,应付了事。如果一个资深观众看到这,下次还会来看吗。
周培公帮助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
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与电视剧《康熙王朝》里的周培公根本不是一回事!某种程度上讲,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是将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与图海掉了一个个儿。电视剧里图海是周培公的“跟班”,而真实历史上周培公却是图海的“跟班”……
电视剧里的周培公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周培公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可结局却相当凄凉。不仅在即将功成名就之时被康熙帝临时换将、把功劳全部算到了图海头上。而且,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周培公被长期“弃用”、丢在冰天雪地的盛京担任绿营提督,直到终老……那么,电视剧中康熙帝为何要如此对待周培公呢?
能力太强、不好控制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周培公绝对是一个“重量级”人物,文可安邦、武能定国。带着一群由八旗家奴组成的“散兵游勇”,硬是平定了蒙古察哈尔部的叛乱!接着,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又靠“三寸不烂之舌”,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举拿下了盘踞甘肃的王辅臣。
自古帝王不怕权势熏天的文臣、不不怕功高震主的武将,就怕这种文武双全的人物!靠着一群“散兵游勇”就平定了蒙古铁骑的一场叛乱,要是周培公把这本事用来反叛呢?绝对够康熙帝喝上一壶的!位居平西亲王的吴三桂尚且反了,更何况是周培公?康熙帝不得不防。更重要的是,周培公这个人文的方面也是安邦治国之大才,这就更让康熙帝如芒在背、骨鲠在喉了。只有把他控制起来,康熙帝才能放心。否则,即便周培公自己没有野心,可一旦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与反清势力走到一起,依然是一个康熙帝的“心腹大患”!这就是康熙帝为何要把周培公安置在盛京的原因所在,因为那里是满洲人的“老巢”,有无数双“自家人”的眼睛盯着,周培公翻不出任何浪花。
平衡满汉矛盾清王朝入关之初,对汉臣有着天然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甚至贯穿了整个清王朝二百余年的历史,清初也是满汉矛盾最为尖锐的一个时期。平定“三藩之乱”,其本质还是满洲统治阶层与汉臣“军阀”之间的矛盾总爆发。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让一个汉臣占据了平定“三藩之乱”的首功,康熙帝显然无法向“自家人”——八旗交代。
更重要的是,一旦周培公立下了如此巨大的功勋,该如何封赏?这也成了康熙帝无法回避的问题。周培公将来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三藩”?谁也不知道……与其留下这么多不确定性,倒不如用图海换下周培公,把平定“三藩之乱”的首功记在图海头上,这样对于各方面势力都能有个交代,也更加有利于平衡满汉之间的矛盾。
帝王驭下之术再就是康熙帝的帝王驭下之术了,自古功臣恃功而骄者不在少数,距离康熙帝并不久远的年羹尧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无论是图海还是周培公,立下了如此巨大的功勋,都难保他们将来不会恃功而骄、不会倚功自重!用图海换下周培公,功劳是图海的,周培公想要“恃功而骄”连本钱都没有!反过来,图海虽然领了功,但功劳实际上却是周培公的,这一点康熙帝和图海都心知肚明,图海也无法“恃功而骄”,更加无法“倚功自重”!一切恩典只能是“雷霆雨露、尽皆天恩”,康熙帝此举成功化解了后来雍正帝之与年羹尧的那种尴尬,而且还无须背负一个“屠戮功臣”的恶名。
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平心而论,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远没有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那么出彩,他一生中唯拿得出出手的功劳,恐怕也只有“劝降王辅臣”了。史籍记载,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初为州卒小吏,后来依附显赫者入京、出任内阁供奉。平定“三藩之乱”期间,周培公以类似于现代“参谋”的角色跟随大将军图海出征。后来,周培公利用自己与王辅臣下属的旧关系,只身进入平凉城、劝降王辅臣。最终,图海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地进入了平凉城,降服了首鼠两端的王辅臣。而这,也成了周培公一生中最为出彩的一笔!请注意,自始至终图海都是周培公的上级,从来就没有什么用图海换下周培公之说。
“三藩之乱”被平定之后,清廷论功行赏。经图海保举,周培公出任山东莱登道。平心而论,这个职务并不高,在清王朝形成定制之后,只是文职正四品而已。由此也可见,在平定“三藩之乱”期间,周培公的功劳其实相当有限,不是吗?之后,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期满后赴山东任职,却因为处理不好与上级和同僚的关系,在任仅仅三年便辞官归里了。从这一点大致可以看得出,周培公这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是存在很大短板的,而且动不动就辞官归里、颇有些文人的“清高”,似乎并不适合官场……
这一赋闲,周培公就赋闲了将近十年!直到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与清廷撕破脸,周培公上书康熙帝提出平叛“条呈”,才再度引起了康熙帝的注意。因为周培公所上“条呈”被康熙帝采纳,周培公得以再度出仕,出任盛京提督。说实在的,在盛京这个地方担任绿营提督,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驻防八旗的盛京将军不仅主管盛京的军政,而且还兼管民政事务,盛京提督的权力十分有限……而且周培公是由文职转任武职,本就已经有些“明升暗降”了。由此也可见,康熙帝对周培公的行政能力也的确是有所保留的,并没有那么“器重”。但不管怎么说,好歹周培公还是被康熙帝重新启用了。康熙四十年,周培公死于任上,到此时他已经担任了十年盛京提督了!十年都没有挪窝儿,同样说明康熙帝给周培公盛京提督这个职务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这就是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远没有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那么出彩,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
综上所述,电视剧《康熙王朝》里的周培公与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根本不是一回事,电视剧诸君看看就行,千万别较真儿。
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
我们都知道南宋是因为蒙古人的兴起所建立的元朝而消灭的,但是呢,当时南宋也是可以做出很多选择的,就比如说可以逃到台湾去啊,因为什么呢?因为元兵是在北方发动攻击的,南宋朝廷完全有时间有能力将一部分士兵送到台湾去,并且也不会让宋朝那么快灭亡,但是呢?不去台湾宋朝也是有自己的小难处的,小编今天就在这里为大家解决这个疑惑,小编我分析了一下为什么南宋不趁着元兵还在北方交战,没有办法打的南方去的时候逃亡到台湾呢?我认为以下这几个重点原因,就是南宋不去台湾的解释。
首先在当时,台湾并没有被征服!这一点想必大家都要说小编我不懂历史了,因为在大家的观点里,台湾自古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领土,其实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国家在那个时候并没有将台湾给征服了。我们的中原人是什么时候才将台湾征服的呢?是大元王朝?是大明王朝?都不对哦!总之,在元朝和明朝的时候,台湾都还没有被征服,更何况是宋朝呢!台湾被征服的时间,如果要更准确的去算的话,是在清朝的时候被征服的,在1683年,清军攻占平定了台湾,这才算是征服了台湾,在那之前,你们也已经会说,元朝的时候就已经将台湾归属在了澎湖巡检司了,怎么能说是清朝征服了台湾呢,实际上,澎湖巡检司实际上管理的土地地方,是澎湖列岛而已,我们的宝岛台湾,并没有被征服,而明王朝打败了元朝之后,又继续继承了元朝的这一制度,所以说,台湾依旧的,还不是我们中国民族的领土,明朝依旧没有征服台湾,台湾依然不是明朝的领土,因此,台湾的开发时间是很短的,所以说,在宋朝的时候,台湾根本就是不属于大宋的,更何谈去逃亡台湾呢?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领土的理解还很浅显,就比如说以前被毛子占领的西伯利亚,那个寸草不生的地方,为什么之前的几个朝代都不去占领呢?不是因为没有实力,而是不值得去争取,付出与回报是不成正比,因为西伯利亚不适合种植作物,人们无法在那种环境里生存,所以说那一片土地就是没有价值得土地,所以说,并不是张世杰,和陆秀夫是一根筋,非得咬着大陆这片土地不放,而是因为他们实在没有地方可以去了。对于从未征服过的台湾,如果宋朝军队贸然的进去的话,台湾的老百姓对宋朝一点都不够了解,对南宋的统治没有一点点的认同感,那么台湾就像一片新土地一样,需要张世杰他们重新的去做工作,当他们将基层工作做好,台湾的老百姓开始认同南宋的统治政权的时候,元朝的蒙古铁蹄大军都不知道能够攻陷几百次台湾了,所以说,去台湾并不是上上计。台湾也是不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而且去台湾,以当时宋朝的造船业,是很难穿过台湾和大陆的那一条汹涌的台湾海峡的,这里又有人要像小编提出疑惑了。台湾海峡那么难以越过,如果南宋早做准备,逃往台湾的话,那么台湾海峡不是就成为南宋抵抗元朝的最有利的屏障了吗?当然,越过台湾海峡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大的困难是南宋军队所不能解决的,那就是,台湾的老百姓并不认可南宋的统治,也不会对南宋缴纳粮食赋税,南宋的士兵一旦到那里,粮草的问题就很难解决了。要说台湾,不仅仅气候适宜种植粮食,农业也是十分发达的,一年两到三熟并不是问题,南宋军队怎么就不能够实现粮食的自己生产,自己补充了呢?只是因为人口太少了,狼多肉少,纵使台湾富饶的很,没有人口,那片土地纵然能够生产很多粮食,而且水稻的生产技术也不像今天那样发达,人口又稀少,没办法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事实上,这个问题不只是南宋就有了,在郑成功攻占了台湾之后,郑成功他也是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说郑成功才要不断的进攻福建了,广东沿海了,他们之所以进攻这些地方,并不是要打击清朝的军事能力,而是要抢夺人口,他们要抢夺大量的人口去台湾,这样人员才够充足,才能满足人们的自给自足,想一下,在清朝的时候都是这样,要是再回到几百年前的宋朝,情况要比郑成功严重的更多,宋朝肯定也是无力回天的,所以说。南宋纵然可以去台湾,但是面对这么多问题,去台湾的战略意义也就不那么大了。去台湾就能阻止不被灭亡的命运吗?这个绝对不是疑问句,而是一个肯定句,南宋的灭亡是必然的,因为大宋王朝已经快要覆灭了。大势所趋,这样小小的补救措施也救不了南宋的政权了,就算能够解决台湾的所有问题,被灭亡也是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南宋,南宋就算是风雨漂泊不定的时候,南宋的领导人也是看不上台湾这一片土地的。为何不能长久对抗满清的进攻?
综合实力上差距太大,清朝巨大的国力优势,就像二战时美国打日本人,只要清朝坚定收复台湾就一定能成功,一次失败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只要有一次台湾顶不住,就赢了。
统一乃大势所趋,历史不止一次证明这个道理!就像如今的台湾!面对综合实力不断增长的大陆,回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坚定的使命!人不可胜天,地区也不行!
经济体量上巨大差异
清朝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中国南方兵祸不断,民生凋敝,但北方和江南局势基本稳定,政治清明,实施经济改革,清朝的税收稳定增长。清朝实施迁界令,也严重打击郑氏王朝的贸易,粮食补给也出现问题。
而丧失东南沿海土地,独居台湾的郑氏,失去了由郑芝龙时期开始海上贸易的巨额收益,在郑芝龙海上贸易的最顶峰时期,其收入是大明崇祯每年赋税收入的4倍之多,虽然郑氏在经营台湾上下了巨大功夫,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但其财力已经大大不如从前。
军事力量对比上也是此消彼长
郑成功时期凭借着海贸的巨额财富,经营了一支称霸远东的强大海上力量,并因此能击败当时世 界海上霸主荷兰,成功收复台湾,但因此也得罪了曾经的合作伙伴,荷兰从此在远东地区海上与郑氏激烈斗争,甚至帮助清朝夺取金门和厦门。
其次,郑经和其叔叔郑袭争夺郑氏集团领导权大大斗争,郑氏内斗加剧了其军事力量的削弱。
最后更加重要的是连连接战,郑氏海上力量损失后无法得到充足补充,当时海军船体要用很多大 木料, 造船业基地基本上广东、福建和江南等地,船只得不到补充和增强,郑氏海上力量极具削弱。
而清朝为了应对郑氏对沿海的骚扰和收复台湾,开始任用熟悉水战海事的将领,悉心训练,组建了一支精锐海上力量。
政治对比差异巨大
康熙在平定三藩后,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个人威信,政治清明,在收复台湾上能上下一心,大大加强了力量集聚,在平定福建耿精忠后,基本上解决了地方权利上的忧患,使得沿海地区能有效执行中央命令,为收复台湾积极准备。
郑氏集团领导阶级缺乏政治远见,无法抓住局势变化的有利态势,导致台湾一直处于守势,郑氏叔侄内斗和关键时期郑经的死亡,政治腐败不堪,政治离心力增大,人心思变。
军事指挥成功与失败
清军主将施琅战略上选在西南风始发的六月中旬, 抢占顺风顺流的有利阵位,集中兵力,速战速决,在取得初步胜利后,采取攻心为上的积极灵活的策略,降低郑氏集团抵抗的士气。
而郑军消极备战,军事上准备不足, 无法发挥以逸待劳的主场优势,主帅胸无全局,迁就眼前事变,军事方略和指挥上出现巨大失误。
思想气势上不可同日而语
清朝收复台湾实为国家统一之战 ,民心可及,气势如虹, 如有天助,六月东南沿海气象万变,整个过程中未遇上台风,在关键一战中风向转变,在船没有动力的海战中,顺方位风向占据极大优势。东南沿海地区多迷信妈祖,战争过程中有人看见妈祖现世,清军军心士气大振。
郑军政治腐败,将领士兵离心离德,士气低落,给养得不到补充,正如英国商馆所记录:“台湾王之境况甚不安定,不易抵抗满清人,满清人常施恫赫,国王因其财富被消耗,故每日向人民横征暴敛,亦不能使军队满意。是以我国不惟受敌人(清军)之威胁,亦恐军队(郑军)因缺饷而叛变。”
为什么都打不下一个小小的阿富汗?
当看到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了老师讲的一个故事。讲台湾芒果为什么那么矮那么甜?确实,我们不解疑惑的问为什么?台湾地处地震带和台风带。每年地震个、台风都如期而至。芒果为了不被台风刮倒和地震震倒,逐渐的进化自我矮化。根系也变得茂盛努力往地下钻。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只有自己不妥协,一直拼搏奇迹会有的讲师说。其实阿富汗没能真正被他国征服,我觉得是国家和人民的对非正义战争英勇抵抗。结合本国特点的游击战,宗教组织全抗战等,让阿富汗没能覆灭。
苏联占领了阿富汗,但没有能彻底的将其征服。苏联为什么入侵阿富汗,我们讲讲背景。其实早在沙俄时期早就虎视眈眈阿富汗。甚至沙俄皇帝彼得大帝有遗嘱说,不管谁继承皇位,必须打通一条到达印度洋的路。当自由进入印度洋时,沙俄才能真正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这就是苏联染指阿富汗的根本目标。
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开始渗透阿富汗。扶持亲苏派。但扶持的人刚登上位置,又出现其它政权以之对抗。阿富汗是个山国,沟壑纵横、山头临立。苏联地面作战部队,坦克步兵很难协同作战。几乎阿富汗每个山头都有穆斯林教派,它们擅长打游击战。
穆斯林势力它们没有统一领导人,但它们共同的目标就是驱赶苏联侵略者。
苏联针对特殊情况,也改变了自己的计划,把全面全方位作战计划改为重点突进目标作战。但还是于事无补,阿富汗有美国支援的武器,可以说这种正是对抗苏联武装直升机的克星。
苏联出战的10万大军没能将一个小国征服。克林姆宫决策者一度认为,像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对付阿富汗这样的小国岂不是易如反掌。而当它们不得不退兵的时候,苏联决策者不会那么想了。
阿富汗让苏联消耗了巨大的经济,装备和物资都是苏联的负担。苏联国内反对战争也是彼此起伏。第三国家纷纷谴责苏联。
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美国秘密支持阿富汗。送装备,帮其训练穆斯林游击队的。然而穆斯林开始反戈美国,最著名的就是基地组织对美国的“9•11”事件。
9•11与阿富汗战争,美国联合多国部队进行对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打击。
美国航母“企业号”与“卡尔文森”号参加战斗。
RQ—1捕食者无人机、B2精神隐形轰炸机各种等各种高科技武器飞驰阿富汗。结局是美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所以说美国是打击了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主要力量。美国达到了它的战争目的。塔利班被冠以恐怖组织罪名,群众基础支持少。美国运用多种手段取得阿富汗民众的信任,这是一个重要作用。阿富汗是个穆斯林国家,中东、中亚地区大部分都是穆斯林国家。如果美国过多干涉阿富汗内政的话,必定遭受穆斯林国家的集体讨伐。所以我们说美国不敢完全征服阿富汗。
苏联和美国是不一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