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域名解析错误,是否把域名解析成wwwjdcom或者京东网站的IP即可?
1、cname解析
如果你再国内域名服务商那边购买的域名。例如阿里云(原来的万网),你是可以通过cname解析直接解析到对方的
jd.com
CNMAE也叫别称解析,常见的那种将企业
xxx.cn
解析到主站域名xxx.com
上面就是这种操作。但问题出现在18年,19年,工信部对国内域名管理严格起来。备案差的越来越严格,基本上比较大的域名注册商,例如阿里云会直接屏蔽没有办案的域名绑定的ip和cname解析的情况。
这种情况怎么办?去godday注册一个就ok了。或者国内比较小一点的注册商,可能查的不是那么严格,并且注册商域名管理系统功能不够强大。
问题是,你这个思路,有点问题,你直接用域名绑定到jd。com上面,这种方式打开网站显示的还是
jd.com
的主域名。不是你的域名。你可能是想注册一个域名,恶心一下东哥,那你要将通过你的连接进去的jd.com
的域名显示你的成你的域名。(通俗的说,就是xxx.com
打开后,网站的网址就是xxx.com)2、301重定向
301重定向,注册商是可以直接操作的。也就是说,你注册这个域名,可以直接要求注册去操作301重定向,访问你的域名,对方主站直接可以显示你的域名。
现在的大型网站,尤其是电商站,百分百使用了CND技术,所以你直接通过ping得到的
jd.com
的ip地址只是一个节点。没啥意义。技术方式,你直接开设一个站点,也就是买一个空间,然后空间直接重定向到
jd.com
。这种方法,按照你提问的思路,基本你学不会,没啥意义。基本上将一个域名指向另一个域名就三种情况会用到。
1、自家网站,自家域名去备案一下直接cname解析最轻松,导流而且不分担主域名权重。以前的站长都这么干。现在不行了,现在域名贵了。
2、米农。很多做域名投资的,在早年的时候,大约10-15年会,用这种方式去分担主站流量,期许终端会购买域名。现在很难了。叫
zhangzhetian.COM
好像是。这就是典型的米农行为。3、纯属恶心对方。有很多的,你注册一个垃圾域名直接指向对方网站,然后来一波宣传。这种比较下作。
最让人震惊的网站有哪些?
看到这个问题,笔者就忍不住点了进来。笔者就曾被几个网站给震惊住了,有些网站到目前还经常使用,现在把它们分享出来,保证看完后有收获!
big jpg. com这是一个在线无损放大图片的网站。它通过ai算法,针对放大图片的线条、色彩、网点等特征,做特殊的算法调整,放大效果非常棒, 色彩保留较好, 图片边缘处理也很出色。大家可以用来放大一些老照片,小插图等等。
24mail.chacuo.net这是一个临时邮箱网站,它不需要注册,而且它的邮箱有效期持续24小时,比一些十分钟有效期邮箱持续时间更长。可以任意设置邮箱名,随时更换邮箱。大家可以用来在注册一些不重要信息时使用,不用担心暴露自己的真实邮箱,一款笔者认为十分实用的工具。
nicetool. netnicetool顾名思义好用的工具,这真的是一个收录各种小工具的网站,无需下载无需注册。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成百上千的开发工具、日常小工具,在线就能完成工作。
里面的王思聪微博生成器挺好玩的
笔者发现,除了王思聪还能设置其他名人
是不是很好玩。
remove. bg这是一个近期比较火的在线图片处理工具。和其他图片处理网不同的是,它使用了 AI 技术,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让它足以分辨前景人物和背景。仅需五秒钟的时间,便能帮你去除图片背景,实现自动抠图。而且边缘细节保留的非常出色。
archive. org这个网站比较奇特,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收集世界上所有网站的黑历史。它目前保留了约4500亿个过往的网络页面或者网页快照。在这个网站你可以访问任意一家网站的任意一个时期页面,就好像瞬间穿越回过去,所以有人把它称为网络时光穿梭机。笔者之前发布过一篇图文用的就是这个网站。
03年的淘宝网
99年的新浪网
好了,笔者今天就写这么多,希望上面的一些网站能“震惊”你~
12月12日更新:
感谢大家的点赞,能帮助这么多人我也特别开心。
今天是双十二,又到了剁手购物的时间。各大商家也推出了各种促销活动,但一些不良商家借此提高标价,甚至比平时卖的都贵。现在我分享一个网站可以查询商品的历史价格,可以避免被坑。
大家只需要在商品链接地址栏中的平台域名后加入字母asd就可以查询当前商品历史价格,不过只适合在电脑端操作。
举个例子,我点开一个商品链接
在天猫平台tmall后加上asd按回车键
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件商品的历史价格啦
目前这个方法可支持的平台有
祝大家生活愉快!
还是其他类型的知识产权?
首先我么看这几个专业名词的定义。
商标商标(trade mark) 是一个专门的法律术语。品牌或品牌的一部分在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注册后,称为“商标”。商标受法律的保护,注册者有专用权。国际市场上著名的商标,往往在许多国家注册。中国有“注册商标”与“未注册商标”之区别。注册商标是在政府有关部门注册后受法律保护的商标,未注册商标则不受商标法律的保护。关键词是需要注册才可以受法律保护。
版权版权(英文名称:copyright)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它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图片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关键词是版权属于知识产群的一种,等于著作权。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也称其为“知识所属权”,指“权利人对其智力劳动所创作的成果享有的财产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内有效。关键词是有期限。
那么域名到底属于哪一种,我们看看财政部所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旗下——天眼查的信息。下面是百度的查询页面:
可以看到的是网站备案属于知识产权下,而同时与商标、专利、著作权并列,所以域名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
域名已经不重要了吗?
不是域名不重要了,是现在的自媒体发达到个人企业网站没有太大的流量了。
以前的网络搜索需要的信息,能搜到企业网站、个人博客、交流论坛。现在呢?看头条等app媒体内容,发评论交流,如果有数据去看,就能对比发现以前看网易新浪搜狐等媒体的都转到百度、今日头条等信息平台了;天涯等论坛的流量也是一直在下降。
对于域名来说,有域名就对应的建网站。当初我和一大帮志同道合的网友用wp、zblog等程序建网站博客,现在我们大都都放弃更新或者慢慢放弃了。
个人不容易,企业也不容易。
建个官网,一年没几个人访问,还不如在贴吧、知道等地方发几个广告,然后通过b2b平台发布点推广宣传信息。除非企业做的客户还不少,客户少了,更没动力和精力去养个半死不活的网站了。
比如供热采暖网grcnw.com,多次转型思变,网站的流量不如在自媒体上的流量大,还有心思继续吗?
好不容易写一篇独特的原创文章,很快被别的自媒体转发的。投诉也没用,越做越没劲。
有资本,有品牌,有客户流量,域名和网站还是不错的,但是个人和小公司,会越来越难过。
为什么说360软件以前叫3721?
谢邀。话说周鸿祎以前自己讲过3721相关的问题。以下来自其自述。转自知乎李晓强
1998年,我开始正式创业,我的第一款产品就是3721。因为当时我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外国人上网时只要在地址栏输入“www……”的域名就行了,但对绝大多数中国网民来讲,这太复杂,根本记不住。
我于是想开发一款产品,在地址栏里面打上中文,就能直接到达要去的网站。比如,你输入“人民日报”,就能直接跳到《人民日报》的网站。我希望借此帮助国人用中文上网,就像后来的口号一样,“不管3721,中国人上网真容易”,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3721也因在的角度来看,那都是一种创新。
那个时候,网民下载软件需要点击下载按钮,下载结束后将软件保存在电脑的硬盘里,然后点击文件安装,安装完毕之后再运行。这个时候在电脑桌面的右下方会显示一个小的图标,这样一款软件就算安装完了。
但这个过程太费时,而且那时候我们接到很多网民的反馈,说下载3721中文上网软件,怎么就没装上呢?我们技术人员一看,原来网民下载完了就以为装上了,没有进一步点击安装、运行。于是,我们就琢磨着能不能采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安装软件?我们借鉴了Flash插件的做法,把下载、安装、运行整合成一个过程,用户只需点击yes(是),省去了很多精力。
其实,这正是苹果公司在iPhone和iPad上采用的软件安装方式,但对3721来说,这种创新太超前了。在中国激烈的市场竞争中,3721虽然有很多创新,但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在跟百度的竞争过程中,不尊重用户感受:为了抢夺市场份额,我们频繁给用户弹窗安装软件;为了与百度抢地址栏,为了防止百度强行删除3721,我们把3721做得很难卸载。
我认为这是非常惨痛的教训。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虽然产品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一旦有一个地方给他们造成极大的不方便,导致了糟糕的体验,那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它。这些都是需要修正的地方,但我们并没有在意。
当年,我单纯地认为只要把软件做好,只要放在网上让人下载,任务就算完成了,对于用户怎样下载,怎样安装,怎样使用以及怎样卸载,整个过程我们并没有关心,而这恰恰是产品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实,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再加上我当年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导致我只关注竞争对手,却忽视了用户的感受。产品频繁弹窗、难以卸载,这两个缺点忽视了用户感受,影响了用户体验,不仅为后来3721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给我自己也带来了很的机会,强行安装到用户电脑,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就是具备了木马病毒的特征。
这些流氓软件做尽了坏事,却打着我的旗号去做,坏我的名声,于是在2006年我做了360安全卫士,对祸害用户的流氓软件六亲不认,一律查杀。可以说这是我对曾经忽视用户体验所做的补偿,也是我吸取了3721失败教训的结果。这个价值百亿美元的失败让我认识到,忽视用户利益,忽视用户体验,最终会被用户抛弃,会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