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服务器多吗,广州哪里买电脑比较好?
1. 太平洋电脑城:太平洋电脑城是广州最出名的电子产品销售中心之一。这里有几百个电脑和数码产品的销售摊位,提供不同品牌的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产品。
2. 华强电脑城:位于天河区赛马场的华强电脑城也是广州著名的电子产品购物中心之一,拥有大量电脑、手机、相机和配件等种类电子商品,是广州电脑爱好者的聚集地之一。
3. 捷波朗电子:捷波朗电子是一家知名的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广泛的电脑和数码产品,从便携式笔记本电脑、游戏笔记本电脑、高端工作站、服务器等个人和企业级产品。
4. 中华电脑广场:中华电脑广场是广州最具规模和知名度的电脑市场之一,提供广泛的电脑和数码产品,包括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电脑配件、手机等等。
以上四个地方均是经过业内认可的购买电脑的好地方,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购买地点。
为何导航预计时间却要5个多小时?
一路都是高速,300公里,导航预计时间却需要五个多小时这事很正常。如果经历过春运,感受过600公里跑了27小时的无奈,就知道这事太正常不过了。高速行驶,情况复杂,不能简单的加减乘除。比如觉得高速限速100,300公里就是300÷100只需要3个小时就能跑到,这是不现实的。
导航软件是如何预估时间的?300公里跑五个小时,是导航软件预估出来的,那么,导航软件是怎么估算出300公里需要跑五个小时,而不是七个小时,八个小时的呢?
从实际情况来说,导航预估时间,靠的是以下几点:
1.导航线路目前的的交通状况(现在都实时更新);
2.路线各路段规定限速;
3.其他用户在这条路上不同情况下行驶的时间均值;
4.本人平时导航开车的驾驶数据(非常重要)。
下面我来给大家推演一下,导航是如何计算实际用时的。
当我们设定一条导航路线后,地图软件会首先探查这条路线上面的交通状况,是通畅或者拥堵。拿高德地图来说,把道路情况分为以下几种,并用不同的颜色显示:
极度畅通,用深蓝色显示。畅通,用绿色显示。轻度拥堵,用浅红色显示重度拥堵,用红色显示极度拥堵,用深红色显示在这些不同的道路情况中,实际的情况也是千变万化的。
比如畅通路段,统一用绿色显示,但是有的路,看似畅通无阻,其实路上全是车,比如珠三角环线高速。这种高速畅通无阻没错,但是车速开不起来。有的路也显示畅通,但是路面上却没有几台车,有时候会生出整条高速都是我一个人的错觉,比如道贺高速,罗定高速,路上基本没车。这种路,遵守规矩的可以压着限速,开着定速巡航跑,狂野一点的超速跑也没事。
再比如拥堵路段,导致拥堵的原因不同,实际通过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拥堵,只是速度极慢,但是车还在走。比如节假日的收费站口,或者是修路导致道路变窄车流缓慢。遇到这种情况,过了拥堵路段就快了。而有的拥堵,可能前面翻车了,追尾了,撞护栏了,或者出现大雾,冰雪等恶劣天气导致道路暂时封闭了,这种拥堵也是拥堵,但是什么时候能过去,那就谁不准了。
而导航软件如何知道道路是拥堵还是畅通呢?第一靠的是大数据回报。目前手机导航被高德跟百度瓜分,总用户5.04亿,日活跃人数上亿。这些用户开启定位使用导航的时候,后台采集数据计算后,就知道哪里拥堵,哪里畅通。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堆车开着导航不走了,或者缓慢行驶,那么该路段肯定堵了。若是开的飞快,那么肯定是畅通的。
第二靠的是用户反馈,高德地图跟百度地图都有上报功能,用户上报后会收到积分或者一些奖励。有了用户上报数据,再价格大数据就能算出路段是否拥堵。
有了初步的路况信息后,导航软件会再结合道路情况,进行精细化预估时间。
比如实际道路限速,是限速100,80,还是120。开的是货车,私家车,还是大巴车,不同车型哪怕跑同一条路,法定最高限速也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桥梁,隧道,弯道多不多,这些地方会单独限速,导航软件会把情况算在里面。
甚至沿途的天气好不好,也会算进去。比如下暴雨跟晴天,暴雨天肯定没有晴天跑得快。
这样精细化估算时间后,会再参考其他用户在这条路段上的平均时间。这就像是比赛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把其他的评分加起来换算一下,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精确的,符合大多数人的预估时间了。
到了这一步,导航软件还会考虑驾驶员平时的驾车习惯,比如司机平时开车是否老实,是能压着限速跑,还是喜欢超速跑,这样就能得出驾驶员的驾驶风格,做出更加精细的预估时间。
到了这一步,地图软件基于大数据的里程预估时间就出炉了。不同的路面情况,哪怕是同一条路线,算出来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300公里畅通路段需要五个小时,有的需要四小时。拥堵路段,有的要6小时,有的要5~7个小时也是正常的。
估算时间仅供参考,实际时间会随时变动除了预估时间,真的上路跑就会发现,300公里跑五个小时再正常不过,哪怕纯高速路也很正常。
除了路况变动导致行车速度出现变化外,人总要吃喝拉撒的。一般情况下,建议高速开四个小时休息半小时,以缓解疲劳。人也可以释放一下,吃点东西补充一下能量 。这样一来,时间就会拉长,实际到达时间会随时变化,可能五个小时都跑不到了。
从我跑高速的心得来说,地图给出的预估时间是比较准确的。实际跑起来只会多不会少,有时候不得不感叹,大数据就是厉害,不但算路算的准,连需要花多少时间都算的准。高铁和动车上面有wifi吗?
一、回答:
一般高铁上都有WIFI。
二、高铁的WIFI分两种:
一种是纯局域网,现在有些高铁已经配备了,用于列车内部人员通信使用,地铁上用于车厢播放视频之类的。还有一种,就是服务器上存储大量视频,游戏等内容,用于局域网娱乐,这种很少,而且乘客不买账。一般我们把这种叫做车载WIFI。
互联网三大节点城市?
1.我国互联网节点城市是北京、杭州、深圳。
2.网络节点是指一台电脑或其他设备与一个有独立地址和具有传送或接收数据功能的网络相连。节点可以是工作站、客户、网络用户或个人计算机,还可以是服务器、打印机和其他网络连接的设备。每一个工作站﹑服务器、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即拥有自己唯一网络地址的设备都是网络节点。整个网络就是由这许许多多的网络节点组成的,把许多的网络节点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形成一定的几何关系,这就是计算机网络拓扑。
无人驾驶还会远吗?
5G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速度快,能达到10Gbps的传输速率,比现在的4G网络要快上100倍。那么,对于低时延要求极高的无人驾驶,5G会带来哪些变化?
作为此次事件的当事方,中兴通讯曾在3月28日在其官微上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如下~
无人驾驶由于传感器复杂,处理数据量庞大,因此对端的运算能力要求非常高。而现有的一NVIDIA为首的GPU,虽然能部分满足无人驾驶的要求,但在实际应用层面,存在着功耗、价格等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无人驾驶厂商也在考虑着通过云端的处理能力,分流端的运算压力。但由于无人驾驶的特殊性,对云到端的数据传输时延要求极高,现有的4G网络无论是在带宽还是传输速度上,都差强人意。
5G,作为第五代通讯技术,其理论下载速度可达1.25GB/s,以5G网络为基础,汽车可以与周围汽车、信号灯、建筑甚至道路实时交换数据信息。对于无人驾驶而言,影响巨大。
无人驾驶的联5G知天下
目前5G在国内已经完成了第二阶段试验,中频段频率规划率先发布,网络架构等技术成为国际标准。通过5G蜂窝无线通讯网络,智能驾驶可以实现人、车、路、云的低延时,高稳定性的物网联架构。让“V2P、V2I、V2V、V2N 等多路通信同时进行”成为现实,让“远程驾驶”、 “无人车编队”成为可能。
基于5G网联技术,网联感知将给予车辆更高的安全性,网联OTA会增加乘用车自动驾驶系统的更新速度,网联自动驾驶与手机终端结合将给网约车推广助力,网联自动驾驶车队给自动驾驶进入物流的垂直的应用实现阶段性突破。
5G网络是能提供20Gbps速率,时延仅仅1毫秒,每平方公里100万连接,网络稳定性可达99.999%的下一代蜂窝无线通讯网络。藉此5G网络可从三个方面推动智能驾驶的高速发展:
1)单车的信息流共享
5G让单车从环境感知进入了共享模式,从信息论的角度,信息量的多项式模式增长可以让信息不准确度呈指数级下降,由此,基于5G的环境感知共享模式将会大大提高环境感知的准确度,为智能驾驶分析决策提供最高质量的参考数据,给智能驾驶提供最高的稳定性分析。
同时,基于5G网联智能驾驶结构让“V2P、V2I、V2V、V2N 等多路通信同时进行”成为现实。
2)车队的编队无人化
车辆编队控制在近年来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尤其在客运、货运和港口物流等场景中,编队模式下两辆车或多辆车同向行驶,前车作为领航车,有人驾驶,后车为完全无人驾驶。
前车在进行紧急制动、变道、转弯时,实时将操控信号通过5G基站传达到后车,后车在极低时延下收到信号指令,及时做出与前车协同一致的动作。
车辆编队行驶的核心是通过对车辆队形、间距、速度和协同驾驶一致性的自动化控制,能够有效提升公路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并降低运输成本和运输风险。而5G在该应用场景中,5毫秒以内的端到端低时延以及99.999%的可靠性,是安全高效车辆编队行驶的关键。
3)远程驾驶
对于远程驾驶,驾驶员必须直接根据传回的多路高清视频进行驾驶操作,对方向盘、刹车和油门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在10毫秒之内完成操作,才能保证远程驾驶车辆平稳安全高效的行驶。能支持高清视频的及时传入、控制信号及时传出的通讯网络,唯有5G网络的大带宽、低时延才能满足。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5G网络的给智能驾驶带来了低延时,高稳定性的物网联架构。通过服务器的高性能计算,核心云及边缘云给网联驾驶车提供实时路况、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一系列交通信息,让智能驾驶迈进了“入5G网而知天下”的时代。
运营商的5G大规模试验
既然5G对于无人驾驶有这么多好处,作为国内三大运营商,它们的在5G的发展上,步伐如何?
2017 年 6 月,中国移动和中兴通讯在广州开通了全国首个 5G 预商用测试基站。当年 11 月,中国移动联合高通和中兴通讯宣布,成功实现了全球首个基于 3GPP R15 标准的端到端 5G 新空口(5G NR)系统互通(IoDT)。
中移动也在MWC 2018 上,将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5G 试验网,将在杭州、上海、广州、苏州、武汉 5 个城市开展外场测试,每个城市将建设超过 100 个 5G 基站;在北京、雄安、天津、福州、重庆、成都、南昌、南宁、深圳、郑州、沈阳、兰州等12 个城市进行 5G 业务和应用示范。
2018 年 1 月,中国联通向工信部递交了申请,计划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杭州、南京、雄安 7 城市进行 5G 试验。中国电信也在雄安、深圳、上海、苏州、成都、兰州等六个城市开通 5G 试点,每个城市 6-8 站,主要在 3.5GHz 频段的无线组网能力和方案验证。整个开通过程在 2017 年 12 月上旬完成。
中国三大运营商争相在各个城市落地测试5G,相比较而言,移动比其它两家都走的快一些。但从开始试验,到真正商用,5G有多长时间呢?
在《中国电信 5G 创新示范网白皮书》中,如下描述:2019 年实现 5G 试商用,2020 年实现重点城市的规模商用。中国联通表示,2018 年将进行 5G 组网试验,2019年预商用,2020 年正式商用。中国移动表示,2019 年上半年发布首批 5G 预商用终端,包括数据类终端、智能手机等产品。
而美国、欧盟、韩国、日本也均计划在2019年下半年展开5G网络商用部署,2020年正式商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去年12月正式冻结了第一个5G标准,即3GPP R15版本。如文章开头所述:广东移动此次测试所采用的5G基站、核心网以及测试终端等全都是基于3GPP R15版本标准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介绍,5G第一版国际标准将于今年6月完成,面向2020年商用,产业界只有不到两年时间。
以上,运营商力争在2019年达到5G的预商用,2020年推出正式产品,国际标准也紧随其后。但这些都是上层的意愿,5G能否商用,最终还要看5G芯片的供应商时间表。
5G芯片供应商的时间表
地球上能制造5G芯片的供应商,有高通、英特尔、三星、联发科、华为、展讯、新岸线等企业。
2017年,高通基于面向移动终端的5G调制解调器芯片组X50,成功实现全球首个正式发布5G数据连接,5G基带、射频、网络还需要1至2年调试时间。
骁龙X505G调制解调器最初将支持在28GHz频段毫米波(mmWave)频谱的运行。它将采用支持自适应波束成形和波束追踪技术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技术,在非视距(NLOS)环境中实现稳定、持续的移动宽带通信。
高通发言人表示,骁龙 X50 5G新空口调制解调器系列预计将会支持2019年上半年商用推出的5G智能手机和网络。
2017年CES上宣布的英特尔早期5G芯片——英特尔® 5G调制解调器,已在28GHz频段上成功实现5G连接。英特尔推出了首个支持5GNR的多模商用调制解调器家族——英特尔XMM8000系列。其中XMM8060为英特尔首款多模、全频段的商用5G调制解调器,预计于2019年中用于商用客户设备。
华为在2018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发布了号称全球首款3GPP标准的5G商用芯片——巴龙5G01(Balong 5G01),以及基于该芯片的首款3GPP标准5G商用终端:华为5GCPE(Consumer Premise Equipment,5G用户终端)。
三星电子系统LSI事业部在2018年美国消费性电子展(CES)期间,以非公开展示空间向主要智能型手机客户介绍名为Exynos 5G的5G调制解调器芯片解决方案。
三星计划在2018年下半年对自家无线事业部供应Exynos 5G样品,之后与各国电信业者进行5G网络测试,预定2019年量产商用化产品,目标在5G上路初期与高通等竞争业者同时进入市场。
联发科宣布与移动联手研发5G终端产品,推进5G芯片及终端产品的成熟,实现2018年规模试验、2019年预商用和2020年商用的目标。
展讯将会在2019年底前推出基于3GPP R15标准的5G基带芯片,2020年推出基于3GPP R16最终标准的5G产品,实现与世界的同步。
从各个芯片厂商的计划可以看出,大家都瞄准了5G在2019年的商用,与运营商的计划几乎神同步。供应商和运营商谁先谁后现在还不确定,但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肯定只能在2020年后才能见到。
5G下的廉价无人驾驶
早在2017年9月,中国移动就开始在雄安新区部署5G网络及远程自动驾驶项目,2018年2月实现了测试场5G覆盖。
测试的项目包括测试人员在5G核心网侧连接车辆模拟控制器,下发操控指令,通过5G新空口与相应的传输专线将转向、加速等指令传输给远程车辆,车内的模块接收信号并指挥车辆完成相应动作。
在2017MWCS(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期间,中国移动、上汽集团和华为揭幕了其在嘉定车联网试验区完成的远程驾驶演示。
该演示基于上汽集团自主开发智能驾驶汽车名爵iGS.据悉,该车已经在美国、中国等多个封闭道路进行路测,已达到L3-L4自动驾驶水平。此次进行的远程驾驶演示,在MWC展馆中国移动展台搭载远程驾驶操控台,iGS真车则远在30多公里之外的嘉定。
采访了通讯行业内的人士,了解到5g基站的建设由运营商主导,国家会投入万亿级的资金,具体到单个的基站成本很难量化。由于5G在带宽和速率上都有极大的提升,因此虽然会比4G要贵,但使用的性价比会高。
5G还未来临,无人驾驶与5G的测试就已经如火如荼的进行了起来。究其原因,业内人士透露:5G与无人驾驶的结合,可显著降低无人驾驶系统的成本。
具体分三个方面:
1)在单车层面,可以减少冗余传感器的配置,同样能保证智能驾驶的高安全性能,降低智能驾驶成本;
2)远程驾驶可以减少人员成本;
3)网联车辆车队,除开头车需要配置大量传感器以外,其他车辆的传感器数量可大规模减少,相应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5G对于无人驾驶的成本影响,首先将会体现在货运车等领域,在乘用车等领域的影响将会稍微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