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欧洲到底有多黑暗?
之所以西方人会在此后回顾历史时形容从罗马帝国覆灭至欧洲文艺复兴为黑暗的中世纪,其主要原因是权力的腐败造成了民不聊生,但是要说黑暗不堪,那是有些言过其词。因为涉及历史非常复杂,所以七师弟用政治的角度给大家解读一下。
王权与神权的博弈与相互堕落中世纪在英文之中的标准翻译是Middle age,直接翻译是中间的纪元;而在一些古典欧洲表达之中,又有人将其称为midevil,(或dark age)这个词直接翻译是中间的邪恶,意为描述这段时间的黑暗。
无论是东方民族还是西方民族,描述黑暗的一般都是描述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才会有“青天”这种反义词。而西方中世纪时期的黑暗,主要是权力的堕落。
阶段一:王权依仗神权
起因是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欧洲大陆就陷入了诸侯争霸的状态,其中既有君主政权的王国,也有僭主政权的城邦。诸多划地为王的君主都有一个烦恼,那就是他们王权的合法性不足,其中贵族的特权需要王权保证,而王权则需要君权神授这种说法才能站住脚。所以此时,各地的诸侯都需要讨好教廷和教宗,以神权帮助自己王权的确立,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真龙天子”这一说法。那么在这段时间内,各国的王权就弱于神权,各国的王必须向地区的红衣主教所妥协,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皇帝被国师所蛊惑和操纵的情景。而地区主教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自然是在权力空间内大肆扶植自己的神权力量——神职群体。所以牧师往往在地区里拥有极高的地位和话语权,甚至远远高于该地区的长官和贵族。在这种情况下,腐败也就滋生了,由于神权不需要理性进行保障,所以往往神职人员就可以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这就导致了民生的黑暗。
阶段二:王权与神权平座
随着王权和地方各诸侯财富势力和自己政治军事势力的稳定和强大之后,王权开始和神权平起平坐,此时教廷已经无法直接干预各国内部和国际事务,但是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民众又再次成为王权和神权博弈的牺牲品,为了继续积累财富和保证影响力,教廷改革了推出了赎罪卷的说法并继续在司法和道义层面剥削信徒,而王权加大了税收和兵役。于是一时间,富人犯罪可以拿钱买命,而劳苦大众整日劳作依然没有积累。
阶段三:神权对王权的反扑
在宗教改革与王权崛起的状态下,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不失控,神权开始发起了对王权的反扑,其中包括蓄意跳起城邦内部贵族争斗,以神权授予不均的方式挑拨国家间战争,还有就是号召发起宗教远征。当然,其中也就包括神权对于科学研究的疯狂打压和极度恐惧,这其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例子,包括日心说,血液循环等等。
那么总结所谓中世纪的黑暗,主要就是权力的堕落,其中包括基本的司法沦丧,基本的私有权被践踏,繁重的赋税以及思想的禁锢。比如牧师肆意奸淫女性,勒索贵族,侵占土地,聚敛财富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现象。
中世纪时期与西方文明神权对于思想的禁锢确实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遏制作用,在中世纪时期,戏剧与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样板戏,艺术理念的创新与探索被彻底禁锢在古典艺术的范畴之内。
【中世纪教堂建筑是西方文明的瑰宝之一】
但是中世纪时期也并不是彻底黑暗一无是处,天主教对于古典文化的继承与一丝不苟使得整个西欧大陆内部形成了一定的整体认知与审美基础,神权与王权博弈导致的阶层禁锢使得民众专心于农业与商业。天主与基督教对于传教的需求与驱动,催生了整个欧洲商业的大发展,其中包括商业形式、商路和多国贸易。与此同时,神权完全掌控的教育、建筑、传播等等也为后期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整个欧洲的文明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会学校奠定了欧洲的教育传统和共同认同】
欧洲指的是哪个国家?
欧洲有44个国家和地区。
在地理上习惯分为南欧、西欧、中欧、北欧和东欧五个地区。
南欧指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和附近岛屿,包括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尔。
西欧狭义上指欧洲西部濒大西洋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
同时期的中国是否也有文艺复兴?
众所周知,欧洲“文艺复兴”是欧洲近代最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14世纪初期首先从意大利佛罗伦萨发端,再扩展到意大利全境,然后又蔓延到整个欧洲大陆,持续到17世纪末期才结束,前前后后总共持续300多年。
文艺复兴时期油画·达芬奇《圣安娜与圣母子》
之所以称作“文艺复兴”,是因为改革首先是从文化艺术上开始的,改革支持者倡导艺术家在创作时,要学习古希腊时期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手法,以及对学术追求的自由精神。欧洲在当时刚刚经历完长达1000年的中世纪神学思想的禁锢,人们在精神思想的自由度上,受到了极大限制,若不改变,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会变得更加落后和愚昧。
文艺复兴时期油画·拉斐尔《亚当与夏娃》
另一方面,当时的一些西方冒险家和传教士游历完中国,中国的富裕、先进和文明程度,让这些远道而来的欧洲人非常惊讶,他们回到欧洲后,对中国各行各业大肆描述,极尽渲染,刺激了欧洲改革者加快改革的决心和信念。
欧洲文艺复兴轰轰烈烈进行的这300多年,而同时期的中国,正好处在元代末期,大明王朝和清朝初期三个时期,可以说,同时期的中国,不论是自然科学、文化艺术,还是农业手工业制造业等,在哪个方面的发展,都无法跟同时期的欧洲相比。
文艺复兴时期油画·提香《崇拜维纳斯》
如果硬要找出一个有明显进步的行业,那就是在明代后期,新式文学体裁——小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小说艺术是在戏剧和民间传奇故事的基础上形成的,打破了我国历来是诗文占据文学主流的局面,诞生了《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除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其它方面很难再拿出有说服力的成就。
北宋·苏轼《寒食帖》
但西方一些学者,把中国唐代中期,即从唐代宗元年766年开始,到北宋灭亡时的1127年,这300多年称作中国的“文艺复兴”。
因为在这300年中,我国在各行各业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科学技术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些先进玩意被发明出来,它们对文化、军事、航海等事业的推动极大。
北宋·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在文化艺术上,唐诗、宋词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宋徽宗在位期间,开设了具有官方性质的翰林书画院,它是宋代的国家画院,里边网罗了全国各地的绘画人才,像绘画大师王希孟,张择端都在里边当宫廷画师。
同时,在社会上活动的又有绘画领域的“北宋三大家”董源、李成、范宽三人,以及书法领域的“北宋三大家”,黄庭坚、苏轼、米芾三人。他们共同把宋代的书画艺术推向了高峰。
北宋·黄庭坚《松风阁》
在经济和商业上,宋代同样很繁荣,出现了开封、杭州、苏州、京兆(长安)、洛阳等许多人口达到百万级的大城市,这些城市经济发达,非常热闹和富庶。
可见,西方学者把唐代中期到北宋时期的300多年称作中国的“文艺复兴”,还是有一定道理。
现在从欧洲回国要核酸吗?
需要
1. 最新规定是英国回国时需要进行14天的隔离。
2. 这个规定是由于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英国政府出于公共健康和安全考虑实施的措施,旨在遏制病毒传播。
3. 除了隔离规定外,回国时还需要进行核酸检测、健康申报等其他方面的规定。 因此,如果计划回国,应及早做好相关准
为何波兰在欧洲名声极差?
当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事仍在进行之时波兰和乌克兰已于当地时间6月1日在基辅举行政府间会谈。会后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透露:波、乌双方已签署了覆盖国防、能源、关税、政策、重建等多个方面的八项备忘录。莫拉维茨基强调这些文件将为未来的“波兰-乌克兰条约”做好铺垫。此消息传出之后甚至有人已在猜测乌克兰这个国家今后会不会从世界地图上消失。
我们知道如今乌克兰的东部地区实际上已处于俄罗斯的占领控制之下。如果剩下的乌克兰西部地区再与波兰组成一个“波兰-乌克兰联邦”,那么乌克兰这个国家不就从世界地图上消失掉了吗?目前波兰已波兰毫不掩饰地提出了“波兰-乌克兰”这个概念。事实上这个概念是有历史渊源的:乌克兰西部的利沃夫等地从14世纪起就处于波兰的统治之下。公元1648年春乌克兰爆发了波格丹·赫米尔尼茨基领导的反波兰起义。
公元1653年沙俄应赫米尔尼茨基之邀以保护和支持乌克兰为名向波兰宣战。俄罗斯和波兰没打几年就沿着第聂伯河把乌克兰给瓜分了。由此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乌克兰东部被俄国占据,乌克兰西部被波兰占据。受俄国影响较深的东乌克兰生活着大量使用俄语、信仰东正教的居民;西乌克兰则生活着大量使用乌克兰语、信仰天主教的居民。1772~1795年间波兰被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国所瓜分。
波兰被瓜分以后原属波兰的西乌克兰地区被普鲁士、奥地利统治。直到二战以前西乌克兰地区在波兰-立陶宛、奥匈帝国、德国等各方势力之间几经易手,但从未像东乌克兰地区那样被纳入俄国的统治。直到二战后随着苏联、波兰、德国边界的调整才使西乌克兰地区并入苏联。如今乌克兰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人为什么会对俄罗斯的态度迥异其实也就肇始于此。
从2013年起乌克兰国内亲俄和亲西方的两股政治势力之间越闹越凶。俄罗斯为防止乌克兰倒向西方北约阵营就在2014年策划了克里米亚公投入俄事件,随后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两州也有样学样举行公投宣布成立“人民共和国”。乌克兰东部地区的亲俄武装和乌克兰政府军之间随即爆发内战。尽管交战双方在2015年2月达成了《明斯克协议》,可实际上双方在此之后仍一直打打停停。
2022年2月21日晚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承认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尽管这两个地方从2014年起实际上就已处于亲俄武装控制下,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都没承认两地的独立地位。乌克兰方面随即表示俄方此举是在侵犯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仅仅三天之后俄罗斯就开始对乌克兰展开特别军事行动。
如今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已打了三个月。在此期间一些西方国家领导人不断出访基辅为乌克兰政府打气。在这些访问乌克兰的外国领导人中波兰总统杜达无疑是最抢眼的,因为只有他公开提出要与乌克兰组建一个事实上的联盟体系。如果未来国际地缘政治中真出现一个“波兰-乌克兰联盟“意味着乌克兰将重新回到了18世纪以前那种被俄罗斯和波兰分别统治的状态。
这个联盟将使波兰一跃成为领土面积、人口数量仅次于俄罗斯的欧洲第二大国。波兰在小国林立的欧洲本来就算是相对比较大的国家。如果波兰真合并了乌克兰势必将成为欧洲乃至国际地缘政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国。当然这恐怕是俄罗斯所不愿看到的:俄罗斯发起这场特别军事行动就是为了阻止乌克兰倒向北约阵营,可如果反而因此促成一个更加强大的波兰诞生就得不偿失了。
一旦乌克兰与早已成为北约、欧盟成员国的波兰合并就意味着北约的战略前沿直接抵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俄罗斯显然不愿看到自家门口出现一个亲西方的强大波兰。从历史上来看俄罗斯的大国崛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踩着波兰上位的。曾几何时波兰可是拳打俄罗斯、脚踩德意志(号称平独镇露大波波)。那时的欧洲第一大国可不是俄罗斯,而是全盛时期国土面积达到100万平方公里的波兰。
这大致接近于我国领土面积的九分之一,然而绝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面积充其量只相当于我国的一个省。以波兰当时的体量放在林立的欧洲简直就是巨无霸一般的存在。1385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为共同抵抗条顿骑士团以联姻的方式实行王朝联合: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为波兰国王。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盟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全歼由德意志人、法兰西人、瑞士人等组成的骑士团2.7万人。
1569年波兰、立陶宛为应对日益强大的莫斯科公国带来的威胁结成了更加紧密的卢布林联盟。这一时期称雄欧陆的波兰翼骑兵在与德意志人、莫斯科大公国、瑞典人、鞑靼人、土耳其人的战争中出尽了风头。到了公元1618年波兰立陶宛联邦极盛时期的疆域面积已达到100万平方公里:统治着东欧的波兰、立陶宛、捷克、瓦拉几亚、马扎尔、鞑靼、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等诸多民族。
从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波兰立陶宛联邦始终是中欧和东欧地区不可忽视的一股强大力量。波兰立陶宛东面的俄国自从1584年3月28日沙皇伊凡雷帝逝世后就陷入到了动乱之中。波兰趁机不断蚕食俄国领土并进而干涉俄国政局:1605年波兰先后扶持起两个沙俄伪政权。1611年波兰在攻占距离莫斯科仅360公里的一座城市后将城中八万俄罗斯人杀得只剩八千人。
当时的波兰人甚至攻陷了连日后的希特勒都未能攻陷的莫斯科,后来俄罗斯人经过一年多的战斗才把波兰人从自己的首都赶走。1683年势如破竹的奥斯曼军队一路攻到奥地利都城维也纳城下。一旦维也纳陷落意味着神圣罗马帝国的日耳曼腹地乃至整个基督教世界都将面临极为严重的威胁。波兰立陶宛联邦根据战前与神圣罗马帝国订立的盟友决定派兵支援。
这年9月12日由扬·索别斯基率领的3万波兰士兵与神圣罗马帝国联军发动决定性攻势一举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的围城部队,从而迫使劳师远征的奥斯曼指挥官大维齐尔卡拉·穆斯塔法帕夏撤退。这场维也纳之战成为了欧洲基督教国家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长达300年纷争的转折点:在这之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直是欧洲各国挥之不去的恶梦,从此以后奥斯曼土耳其反而成为了欧洲列强宰割觊觎的目标。
扬·索别斯基作为欧洲基督教国家联军实质上的领导人被奥斯曼人称为“波兰之狮”,甚至就连罗马教宗也罕见地将“基督世界的救主”这一称呼用在了他身上。此战之后波兰得到了一个“欧洲之盾”的外号,因为欧洲人认为波兰帮他们挡住了蒙古人、奥斯曼人等异教徒。这可以说是波兰历史上最为高光的时刻,然而这也成为了波兰作为欧洲强国的绝响。在此之后”欧洲裹脚布“这个外号开始取代“欧洲之盾”被用来称呼波兰。
当波兰人四处扩张之时国内的农奴制已进入危机阶段:1648年波兰统治下的乌克兰地区爆发了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起义。这时波兰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也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外部国际环境也开始对波兰不利。地处四战之地的波兰东、西、南、北都是敌人:东面是日益崛起的沙皇俄国,西面是老对手德意志人,北面是波罗的海霸主瑞典,南面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别看波兰一开始还能拳打俄罗斯、脚踩德意志,可这也大大加深了波兰与周边邻国的矛盾。17世纪后半期波兰四周的强敌几乎同时与波兰爆发了一系列战争。从1655年起波兰就与北欧强国瑞典爆发了一系列战争。在1660年5月双方签订的和约中波兰放弃了大部分利夫兰的属地。这场战争使波兰的国力和国际地位遭到严重削弱。到了17世纪末沙俄已吞并了波兰控制下的第聂伯河东岸和基辅城。
几百年来波兰在与俄罗斯的对抗中处于优势的局面就此终结。1700年沙俄与瑞典爆发北方战争后波兰被迫选边站队沙俄。至此波兰在欧洲事务中已由主角沦为依附别人的配角。在经历北方战争之后波兰的经济已几近崩溃、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1733年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驾崩后波兰贵族关于王位继承人问题的争议引发了内战,俄罗斯、奥地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趁机介入其中。
这场王位继承战争表明波兰这个昔日的欧洲强国已沦为别人肆意瓜分侵夺的案板鱼肉。1772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波兰人民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开始把革新运动推向高潮。波兰人的救亡图存运动进一步刺激到了对波兰本就有企图的俄、普、奥等国。1793年俄国和普鲁士再次对波兰进行瓜分。1794年波兰人民在民族英雄安德热·塔得乌什·博纳文图拉·科希丘什科领导下举行起义。
1795年沙俄在镇压起义后联合普鲁士、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三次瓜分。这次波兰的全部领土都被三国一点不剩瓜分完毕,从此波兰在欧洲地图上消失达123年之久。随着占领瓜分波兰领土的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覆灭使波兰得以在1918年11月18日复国。这时的波兰已成为夹在俄、德两大强邻之间的“夹心饼干”。无论德国还是俄国只要强大起来后一出门就会踩着波兰。
波兰因此得到了“欧洲裹脚布”这样一个绰号。其实在我国网络上很多人把波兰形容为“欧洲韩国”。如果从波兰的地缘环境来看确实有与韩国相似之处:长期以来韩国就夹在中国、日本这两个强大的邻居之间而缺乏存在感。像波兰、韩国这种身处强邻包围环境中的国家如何处理与强大邻居的关系就成了一个大问题。1918年波兰复国后的种种行为却成功引起了两大强邻的共同敌视。
独立后的波兰希望尽可能恢复波兰的历史版图。1919年2月波兰为夺取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地区与东边的邻居苏俄爆发了战争,与此同时波兰在西部则希望从德国获得波兹南、上西里西亚、西普鲁士等地。这就同时激化了与东面的苏联、西边的德国两大强邻的矛盾。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闪电战,与此同时东面的苏联趁德国入侵波兰之机也对波兰发起了进攻。
整个二战期间波兰死亡人口超过600万(占到了战前总人口的20%左右)。战后苏联、波兰、德国的领土变更又使波兰损失了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冷战时期的波兰被纳入到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阵营内,然而波兰在华约内部却长期是一个不稳定因素:1956年6月波兰爆发了波兹南事件。进入80年代以后波兰改革派势力的活跃使其在华约阵营内部与其他成员变得若即若离。
1989年波兰成为了东欧第一个发生政治剧变的国家。从此以后波兰的外交政策开始全面转向亲西方。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4年5月1日波兰正式加入欧盟。2007年12月21日波兰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随着波兰在政治上全面向西方靠拢使其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得日益微妙。波兰不仅主动邀请美军永久驻扎波兰,甚至还要求美军在其领土上部署核武。
波兰的这些行为显然都是针对俄罗斯。波兰一心想要依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抗俄罗斯,然而西方国家对波兰的看法却并未必见得有多好。波兰在加入欧盟以后靠着与西欧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也得以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然而波兰这个新兴的发达国家其实水分很大。现在的波兰如果比起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也算得上是发达国家,但与英、法、德等传统西欧发达国家比起来仍差距明显。
换句话说波兰的经济水平在发达国家林立的欧盟之中是相对比较靠后的。波兰加入欧盟后英国、德国、荷兰等国陆续取消了对波兰的边检。这就导致大量波兰人涌入到这些经济更为发达的西欧国家。大量波兰移民的涌入引起了与当地人的矛盾。事实上英国决定脱欧的原因之一就与波兰等东欧国家移民的涌入有关。波兰人在西欧人眼中始终还是欧洲社会的二等公民。
当然也有一部分波兰移民因为无法融入西欧当地社会可能会从事一些违法犯罪活动:有些波兰人从西欧发达国家偷车运回国卖钱。这种偷车事件的发生导致了欧洲人给波兰人贴上了“小偷”的标签。除了偷车之外还有一些波兰人热衷于打架斗殴:波兰足球流氓问题已成为令西欧各国头疼的社会问题。每逢波兰独立日(11月11日)波兰人几乎铁打不变会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