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个空间站要多少钱,中国空间站建了多大?
中国空间站分为核心舱
全长约18.1米,最大直径约4.2米,发射质量20-22吨。核心舱模块分为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
主要任务包括为航天员提供居住环境,支持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支持飞船和扩展模块对接停靠并开展少量的空间应用实验,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核心舱有五个对接口,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另有一个供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出舱口。
实验舱
全长均约14.4米,最大直径均约4.2米,发射质量均约20-22吨。
空间站核心舱以组合体控制任务为主,实验舱II以应用实验任务为主,实验舱I兼有二者功能。实验舱I、II先后发射,具备独立飞行功能,与核心舱对接后形成组合体,可开展长期在轨驻留的空间应用和新技术试验,并对核心舱平台功能予以备份和增强。
货运飞船
最大直径约3.35米,发射质量不大于13吨。货运飞船是空间站的地面后勤保障系统。
主要任务,一是补给空间站的推进剂消耗,空气泄漏,运送空间站维修和更换设备,延长空间站的在轨飞行寿命;二是运送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用品,保障空间站航天员在轨中长期驻留和工作;三是运送空间科学实验设备和用品,支持和保障空间站具备开展较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的条件。
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货运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全密封货舱、半密封/半开放货舱、全开放货舱三种构型,可以把不同的载荷包括小型舱段运输上去,由航天员和机械臂将其装配到空间站上。
发射该飞船的是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航天员
中国的航天员都是从现役空军飞行员中选拔,主要承担航天器驾驶任务。空间站将开展太空科学实验,除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个共性要求外,未来需要不同类型的航天员,尤其是工程师和科学家,这是未来选拔航天员的一个主要方向。
未来舱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说,中国空间站未来还将单独发射一个十几吨的光学舱,与空间站保持共轨飞行状态,并计划在光学舱里架设一套口径两米的巡天望远镜,分辨率与哈勃相当,视场角是哈勃的300多倍。在轨10年,可以对40%以上的天区,约17500平方度天区进行观测。

为祖国争气的故事50字?
华罗庚毅然回国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用心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爱国故事50字(四):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我报效祖国的理想,他个性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期望自我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我多年的愿望。
专家说农民一亩地能赚1万多?
专家说一亩地能赚1万多,你怎么看?
通常认为有些“专家”的话,水分都较大,这也是专家“理论”的特色。有许多什么粮食亩产几千斤等,都是专家理论催生出来的。
在实际生产中,往往都达不到专家理论的产量。不过,专家理论有时还真能达到亩赚1万多,只是有一定的困难和难度。
如果,只是种植常规的粮食作物,就目前的粮食价格,亩收入1万元,那直接就是说醉话。若是种植药材或其他经济作物,又有销售关系和渠道,亩赚就不止一万元了,还真能做到,这个要相信专家。还确实有实例证明,但说明一下,这都是小面积区域种植的效益,尔后按理论推算大面积计算的。比如,各种杂交粮食之父创造的高产纪录,全国18亿亩地都去种植此类作物,亩产量减去一半也保不住。那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大面积种植就很难达到的。
在农村种植农作物,我知道有两种作物是可以做到亩赚一万元左右的,一个是大葱(这个不太稳定),另一个就是红薯。
这两种农作物,不论按实际或专家理论都可以达到。只是用工及销售很麻烦。
大葱春节时没斤卖到过7~10元,按亩产5000斤这个够可怜的吧,可毛收入3.5万~5万,假如除去一半投资,亩赚也不止一万元吧!
红薯,每亩产量按比较低的说6000斤,不再说亩产1~2万斤了。鲜红薯目前超市零售价每斤3元,烤红薯每斤7元,这个大家都知道,可以说是全国统一价了。每亩红薯可成1.8万~4.2万元,除去成本投资,每亩赚一万元很轻松搞定。
问题来了!小面积种植尚可。如果十亩或百千亩种植,那得需要多少人工去烤呢?聘请个独立师或许能忙过来。再者,多数人只是吃个稀罕,有多少人一日三餐拿烤红薯当饭吃呢?
这就是理论和实践很难做到完全统一的问题。就是说亩赚一万小面积一亩八分的是可以做到。规模种植,难度就相当大了。中国为什么要去太空做实验?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因为世界航空航天历史上,终于有一个时刻,是以“北京时间”为准的重要节点——在这个时刻,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中国人首次进入了中国自主建设的常驻空间站,成为全球唯二的太空居民。人类长期以来仰望星空,都会有“离开地球去那里生活”的向往。太空,从来都是人类最无法放弃的两个探索执念之一(另一个执念是:我是谁)。
因此,无论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和定义此次中国人进入空间站,在浩瀚的宇宙中迈出只属于中国人的一步,都不过分。
而我们此刻要讨论的是:除了证明自己的科技实力外,中国太空站到底现实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我们的空间站,会如何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呢?
事实上,多年来人类的所有科学研究都是基于重力场的物理环境展开,而且已经形成了许多传统的物理概念,并推导出一些公式,形成了物理规律、定理或定律,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基础理论体系。
而在已知的太空环境,其重力水平为地球表面重力的百万分之一,被称为“微重力”环境。从这个角度讲,实际上空间站就是一个进行科学实验的“微重力”实验室。
在这里,人类以往积累的科技知识和经验,都有了被改写的可能。因为在这里,蜡烛不会持续燃烧、没有风、水没有浮力……很多的物理概念,必须重建新的物理模型、总结新的规律、创建新的定理或定律。而在这一整套重构模型、经验和定理、定律的过程中,就给了人类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打破以往的理论藩篱,发现新的科学依据,从而来解释目前地面上依然存在的疑难问题,从而真正为改善和指导未来地面的人类科技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不仅仅是对于基础物理学,实际上需要到太空站“微重力”环境下展开的科学实验几乎涉及了目前所有的科技领域。去年Nature自然科研之前一项统计显示:在过去的20年的时间里,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大约进行了3000次的在轨科学实验,研究涵盖的学科,按照数量排序包括:生物与生物技术、技术开发、教育活动、人类研究、物理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
因此,在太空建立空间站,也许不是像科幻电影那样浪漫的事儿,但是一定是可以给人类一次让科技重新出发的机会。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介绍说,中国的空间站有3个舱段,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此次在“天和”核心舱空间站上,一共有15个实验柜,包括11个科学实验柜、1个航天技术试验柜、3个通用实验柜(有些已被运上天,有些则要等后续“梦天”和“问天”实验舱发射之后才能启用)。
其中,每个实验柜都是一个高功能密度的太空实验室,可支持一个或多个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同时,空间站舱外还安排若干暴露实验平台——这些设施可支持在轨实施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天文与天体物理等9个学科领域30余个研究主题的科学研究,预计可滚动实施近千项实验项目。
目前已经根据中国航天公布的消息显示,目前中国方面已经通过16个国家的9个科研项目进入天宫空间站做实验请求,相信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将造福所有在地球上生活的每一个人。
如今,当你再仰望星空,除了感叹宇宙的浩瀚,是否多了一点儿自信和自豪?
欧盟或者美国为什么不再建一个空间站?
现在由美国主导建成的国际空间站,即将寿终正寑,看中国马上建成成为唯一的存在,心内那份着急就甭提了,五脊六兽的火急火燎,于是便有人提出,经验丰富,再建一个不就是了。
好家伙,现在轨运行的共投资1600亿美元,1600亿是当时的价格,分别由16个国家提供资金,再弄一个正合了一句俗,驼背上山-前(钱)紧。有钱时示人泼天富贵,整天忙于打仗用兵,银子常自花得流水似的,似乎永远有花不完的钱,现在呢?
从奥巴马开始一次次无限量化宽松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正大幅缩水,真要把美元当成厕纸,真正的信誉危机行将来临,届时后悔不及。
美元不是这般花法,美国债台高筑,国家资产早就资不抵债,政府因开不起工资而一次次关门,瞧啊这日子过得。如何了得,再穷不能穷军队,每年都是7000多亿的军费。再穷不能穷航母,美国指着它来绑定美元地位不失。此外还有科技霸权的投资不能削减,海外第五军团的所谓民主战略基金等,什么都要惦记,也不能叫拿萨关门。
国家搞不起,成果向私营公司转移,成就了马斯克,然而私营为得一己之私,想叫他们吐血看不见实际利益,正会问都不问。一次次宣布要重返月球,要建立月球基地等,新近的消息,甚至要架设月球空间站,被俄一口回绝。
正饱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制裁,航天强国的俄罗斯与美航天合作,已失去兴趣。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关上了一扇扇国际合作的大门,今天要仅凭自己,或着与欧洲联合,都不现实。
一己之力不够,航天本身就该是更加泛的国际合作,可是美国从来只想着独霸太空,唯恐被他国超越过去。
弄来弄去肚子里都是官司,才造成如今尴尬局面,能合的合不了,合了的又没有钱,因此说起来美国的国际航天合作,总像在说一个举世周知的笑话,该来的都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自私狭隘成就不了航天大气象,现在口中每每念念有词,以所谓计划示人,计划只能一次次落空,到头来落得了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