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地图2022高清版,兖州在山东地图的位置?
谢谢题主!兖州在山东地图上处在西南方向,自古属于鲁西南重镇,乃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胶济铁路、京沪铁路的重要枢纽站。说兖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一点不假。三国时曹操在此练过兵,准备攻打徐州。近代的兖州战役也是彪炳史册。有名的泗河也流经此地。
山东济宁河流分布地图详细?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的交接地带。整个地势东高西低,西部平原坦荡,南部湖光秀丽,东部山丘起伏。东部有两条大河,一条叫泗水(泗河),一条叫汶水(大汶河),这两条河是构成这一地区的主要地理要素。
沿泰沂山脚有一条南北断裂带,因地壳在这一线有过大的沉降而形成低洼地带。在距今大约11000年左右,由于地球进入冰后期,气候变暖,海水上升,济宁西部地区及整个华北平原大都淹没在汪洋大海中。
直到距今大约7500年前海水才开始退去,显露出的大片平原中间形成一个大湖﹐古称大野泽(又称巨野泽)。大野泽东至今嘉祥城附近,北到南旺、梁山、郓城一带,南边即巨野县,“方圆几百里”。
那时,西部的许多河流都流入大野泽,其中有一条比较大的河,古名叫济水。济水发源于开封、商丘一带,大体沿今黄河南岸流经定陶、菏泽向北注入大野泽,在梁山附近出泽之后流经古须城,折向东北经东阿、济南在利津入海。
汶水发源于泰莱山区,流经泰安、东平,在梁山东北与古济水会合,随济水东流入海。泗水在兖州会小沂河之后,东南流经鲁桥、南阳、鱼台转而南下,经湖陵城、沛县东、留城、徐州再南至淮阴与准河会合向东入海。
这两条河在有史记载的几千年间,流向都非常稳定,水源充足,使得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得以从事水上活动。司马迁的《史记·禹贡》中就有“浮于济漯达于河”(船从古济水到北面的漯水再到黄河)、“浮于淮泗达于河”、“浮于汶泗达于河”的记载,也就是说在禹贡年代,这里已是河河相通的航运水网了。
春秋时著名的吴王夫差开邘沟(即沟通长江和淮河的江淮运河),应鲁国之约率10万大军乘船从邘沟在淮阴入古泗水运道,一路北上,在莱芜艾陵将齐国打败。吴王有了这次经历,第二年就开菏水(即从鱼台至定陶间运河),再次率大军经古泗水到鱼台之后,沿菏水到定陶,转入古济水上段在今商丘西南的“黄池”与晋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
秦汉年代政治中心西移,以上河流都成为向关中进贡的重要水道。隋唐时期,隋炀帝开通济渠,将南北运河移至开封一线,济宁被甩在一边处于次要地位。
这期间,由于黄河决溢,西部地区的地貌已发生变化,自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将菏泽一带的地面普遍淤高,大野泽也淤塞大半,原有水系完全被淤塞打乱。
中国地图山东和陕西的位置?
山东省大致在陕西省的东面。山东省,简称“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济南。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山东界于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山东省总面积15.71万平方千米。
山东地势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是半岛,西部及北部属华北平原,中南部为山地丘陵,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貌。
扩展资料
气候:
山东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1℃—14℃,山东省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全年无霜期由东北沿海向西南递增,鲁北和胶东一般为180天,鲁西南地区可达220天。
海洋资源:
山东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滩涂面积占全国的15%。近海栖息和洄游的鱼虾类达26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有一定产量的虾蟹类近20种,浅海滩涂贝类百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20多种
山东的地图像什么水果?
山东省的地图像一只大金龟,不想水果。
到底哪是中国人老家?
这些话都是有特定的语境的。
老家河南是对全国人民而言的。
一个直接的说法就是:全国一百个大姓,80%以上都起源于河南。
也就是说,河南省是中华民族起源和发展的中心,大部分朝代的政治中心和主要统治阶层的活跃地,没有之一。
河南还是我国地下文物最丰富的地方。这个好像有人有异议。肯定你会这样对我说,我们那里,谁谁只要一刨地就能挖出文物……
但是,我如果告诉你,河南全省都是只要随便一个地方都能挖出来文物,你又信不信呢?
说一个我听过的真事。
我们这里县城外,有个地方叫做西菜园,那里面有一个古文化遗址——孙家岗遗址。同时也是昆阳之战的遗址,也有很多秦汉以来的古墓。
有次有一个大娘靠着一个土堆休息,感觉有什么东西咯着背了,于是随手一拽,拽出来了一把玉剑。
文物贩子出价20万,后来大娘换了一面锦旗的奖励……
河南省还是中华民族三次大迁移中两次的主要起源地。
第一次,衣冠南渡。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民族趁虚而入,汉室南渡。史称“衣冠南渡” 。南渡的汉人就是第一批客家人。
当时的首都就在河南洛阳。南渡的主导就是河南人。
换言之,大部分客家人都是流着河南人的血。
第二次大迁移,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后的南渡。当时的首都是河南开封。主导地位的是河南人。自然第二批客家人的血管里流的是河南人的血。
这都是毋庸置疑的。
同时,国内的几次其他的人口大迁移,其中都有河南人的影子。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个土生中国人,血管里流的都有河南人的血。
这就是“老家河南”的说法的由来。
“老家山西”则是指明初的时候,由于河南河北由于战乱,人口稀少。
于是就从山西移民过来了一部分人口。当时的登记地和出发地就是洪洞大槐树。
山西移民给河南河北的部分地区带来了口音的变化。
现在河南部分地区的方言的说法和山西省的说法一致。比如说“外公”叫“外爷”,而河南大部分都是说“姥爷”。
所以,山西省对于很多河南河北的人来说,就是老家。
这是“老家山西”的由来。
河北河南,是没有人敢说自己身体里没有山西人的血的。
同样的,“老家山东”,是指另一次人口大迁移:闯关东。
清初到咸丰初年,是不允许关内百姓迁往关东,也即东北的。因为满洲贵族为了自己的龙兴之地的风水。
直到咸丰年间,为了守卫疆土,这才鼓励百姓闯关东。
由于东北和山东隔海相望,所以山东人去得最多。
于是山东就是大部分东北移民的老家。
另一个人口大省河南,则是西北移民的重要来源地。
特别是解放后。河南人喜欢抱团去新疆。
在乌鲁木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宁可和鬼子拼刺刀,不和河南人过一招。”极言河南人在新疆的团结和人多势众。
“老家山东”,指的就是东北人大部分都是山东移民的后代。
这就是“老家河南”,“老家山西”,“老家山东”的各自的语境。
其中河南是针对全国而言,山西是针对明以后的两河,山东对应的则是清咸丰后的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