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域名挖掘,信息流广告是什么?
信息流(Feeds)广告,是在社交媒体用户好友动态、或者资讯媒体和视听媒体内容流中的广告。在2006年由Facebook 首先推出。这种穿插在内容流中的广告,对用户来说体验相对较好,对广告主来说可以利用用户的标签进行精准投放,因此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媒体都推出了信息流广告平台。那么都有哪些平台信息流广告呢,比如:
社交媒体:朋友圈、陌陌、QQ,脉脉、新浪微博等
资讯类:百度app、腾讯新闻、今日头条app、新浪新闻、网易新闻、一点资讯、懂球帝等
浏览器类:QQ浏览器、百度浏览器、UC浏览器、360浏览器 以及手机厂商自带的浏览器,比如:OPPO、vivo、华为、小米等自带的手机浏览器。
视频类:腾讯视频、爱奇艺视频、优酷视频、芒果TV
短视频直播类:抖音、快手、西瓜、火山、百度好看、哔哩哔哩等
电商问答类:小红书、知乎等
以及还有汽车类APP、母婴类、音频类,甚至我们每天还会关注的中华万年历、墨迹天气等等。
信息流广告以及在我们的移动互联网中无孔不入。
那么既然有这么多的信息流广告,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产品属性、目标人群去选择对应的app广告商进去去投放广告。
信息流广告的优势:
1.流量庞大
2.算法领先
3.形式丰富
4.定向精准
5.用户体验好。
结合大数据和AI进行精准投放,无论是品牌曝光还是获取效果都可满足需求。
信息流广告的投放形式:
大图广告、小图广告、三小图广告、视频广告等多种样式。
朋友圈广告百度信息流广告今日头条信息流抖音信息流广告信息流广告的展现机制
eCPM 指预估每千次展现,广告平台的收入。也是影响广告展现量的根本因素。计费方式:
CPC、CPM、CPA、OCPC、OCPM、OCPA
CPC 曝光免费,点击计费,点击的费用你是后台设置的出价
eCPM = 消耗 / 曝光 * 1000 =出价 * 点击量 / 曝光量 * 1000 =出价 * 点击率CTR * 1000举例:广告A 出价1 点击率1%可得 eCPM = 1 * 1% * 1000 = 10广告B 出价 0.5 点击率3%可得 eCPM = 0.5 * 3% * 1000 =15尽管B的出价低于A,但是因为点击率CTR更高,eCPM值更高,所获得的展现几率更大。oCPC 第二阶段,点击计费oCPC 是以获得更多转化为目标的智能投放模式,进入第二阶段,我们需要在后台设置目标转化出价,这个时候eCPM就跟转化率密切相关了。eCPM = 预估点击率 * 预估转化率 * 目标转化出价 * 1000你感觉到大数据对生活的影响了吗?
谢邀,
我只谈对生活有影响GDP这块
全国GDP全球GDP增长和下降,对你实际生活有多少提高或者工资增加多少,生活有没有多大改善?人民的生活福利提高了多少?这才是人们,所最关心的事情,
当然,这里也有一些人,你在一些大数据里得到了实惠,受惠到了福利的一面,也帮助到你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这些却也无可厚非谁让你感受到了大数据的恩惠了呢
但以上所说的这些,一些人们没有享受到这块福利和实惠人的,
回过头来,你在与人它们大谈大数据这块,简直就是无稽之谈了。
比特币和黄金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的回答蛮有意思的,大多数人对黄金的了解比较透彻,但对于比特币的解释就有些牵强了。黄金黄金是一种稀有矿物质,且提炼、开采、伪造都是极难的,在地球上的储量也是非常有限的,基于它的这些特制,以及在过去上千年的历史传承中,黄金一点一点的确定了它的地位,而它也作为经济支撑的重要工具,承载着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
就以最近美国疯狂印制美元来说,以及国内财政赤字,美国用印制美元来弥补国内因为疫情事业 而导致的损失,而国家财政这次提出“希望央妈”也能采用增发钞票的方式来弥补亏空,据说央妈的决定是拒绝的。
那如果以印刷货币来弥补亏空,必然会布委内瑞拉、津巴布韦币的后尘,货币的面值甚至会出现10亿一张,我家里就收藏了一张津巴布韦币。
如果真的到了那种地步,可能现在几十万就可以在18线小城买套房,但如果到了委内瑞拉那种地步,可能几十万都买不起一盒火柴。
而基于这种现状,如果回归价值本身,货币本身就是靠不住的,在没有其它替代品出现之前,还是黄金最靠谱,也是最保值。
比特币先看一段资料:
中本聪于2008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描述了一种被他称为“比特币”的电子货币及其算法。
实际上这片论文阐述了两件事,一个是基于此算法衍生出来的数字货币,英文Token,翻译成中文叫“通证”更确切些;而此算法如果应用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就会形成一种“电子现金系统”,系统内流通的数字货币被中本聪称之为比特币。
如果把比特币无限拆解, 会发现比特币本身就是一堆代码,与传统程序员使用的代码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是基于这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特性、算法、构造而衍生出来的产品,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有非常大的区别而已。
就以区块链技术为例,非对称加密、不可篡改、可溯源、保护隐私这四大特性,就是其他技术无法超越的,而且它几乎可以应用于任何领域,比如电子发票、跨境支付、商品溯源等等,而比特币也只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一个产品场景而已。
比特币与黄金没有可比性但如果说到价值,实际上比特币的价值是大家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被逼无奈的选择。要知道黄金是全球公认的硬通货,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世界各国也达成了共识,这也算是确定了黄金的价值与作用。
但比特币不一样,虽然世界上很多国家认可了比特币,但它还没有被全世界认可,而它的流动性、价值性、权威性,也仅仅集中在币圈,它的影响力、价值也只是在币圈体现出来。
所以,比特币与黄金是两回事,更不能相提并论。
两者的价值不同从本质上讲,黄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在现实的应用场景上,黄金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而每个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多少,与本国的黄金储备量有很大的关系。黄金储存的越多,国家经济发展越稳定,货币的发行也就趋于稳定,当出现超发或少发时,货币的价值也会随之而涨高或下跌。但不管怎么跌,黄金的价值是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虽然受到美元、股市、供需、通胀印象,但涨跌还是比较稳定的。
比特币就不一样了,无论是应用场景、流通领域、流通范围、公信度、价值稳定上都没办法与黄金相比。
而比特币就更不一样了,如果黄金是硬通货的话,那比特币就像是一样商品,这就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在京东工作怎么样?
在职业生涯中京东两年算最短的,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公司,分以下几点来说说吧:
首先工作环境这是入职一家新公司的第一印象,本人在区域分公司和总部都工作过,总部当时还在北辰,总的来说办公环境还是可以得,人均办公面积大概有个3-4平米,但很多总监级别都在大厅办公,这样挺好的,不会有种高高在上的风格,搬到亦庄后就不知道了。年轻人很多,绝大部分都是85后,还有很多90的,还是蛮有活力的。
然后待遇和工作强度和BAT比,待遇肯定没得比,在电商行业内只能算一般的,KPI考核经常变,尤其是业务体系,而且有些P3甚至不如P2工资高,P3到手一个月10000的也有,P2到手的15000的也有,都是绩效100%的情况下,我不知道这怎么算出来的,不过总的来说大部分P3拿到手的有15000-20000之间,能拿120%绩效的算少数,新人刚进去有一个季度的绩效保护期,可以拿100%,后面全靠自己了。加班是常态,晚上9点前走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要偷偷摸摸的。如果是P序列的同学,你进来后发现会被日会,周会,月会,季度会,半年会等折磨,白天见客户,晚上开会,半夜写PPT是常态,要想业绩好,就必须手里有资源,否则啥也干不成,部门之间就是利益的博弈,不要以为大家都是一家公司的就怎么怎么样。年终奖有大礼包去分,但是有多少,不同部门不一样,怎么算的鬼才知道。现在好像集团不招国内管培生,最早的管培生有混到副总裁的,混的差的还是也有,全看个人和机遇了,不过管培进去都是M1吧好像。总的来说,京东算个屌丝公司,管培进去分到仓储物流,往上发展空间还是蛮大的,容易出成绩,分到职能和后端部门基本混日子吧。
在工作内容上等级森严,派系众多,流程繁琐,各部门利益纠缠不清,小心小人和法务风控,我只能说这么多了,哈哈!很多总监,所在部门没什么业绩,还能做个3,4年,这点始终无法理解,总的一句话,在京东会做人比会做事重要的多。
不过刘强东真的很好在谈到如何对待员工的问题上,刘强东的一番激昂陈词,确实令人不由点赞!
1:工作满三年以上的员工,每人单独一个房间
2:投资数亿,把人大、南外这样的学校引入老家宿迁
3:一个员工都不允许外包,保安保洁也要签劳动合同
4:在京东只要工作五年,就能在老家买房
看了以上这些点,公司很不错吧
新零售的时代已经来了?
在过去动荡的2018年中,“新零售”无疑是市场的焦点之一。2017年末到2018年初,各种新零售概念下的创新模式高潮迭起,互联网巨头对传统零售商的收编和改造亦引起行业巨大震荡。
“新零售”指以数字化技术打通线上线下的零售创新。阿里巴巴的“新零售”、京东的“无界零售”、腾讯的“智慧零售”,在核心概念上均有相通之处,为论述简明,本文以媒体广泛使用的“新零售”一词统称。
风口上的生鲜新零售
从2016年10月新零售概念被提出发展至2018年,不足两年的时间,生鲜新零售的赛道上就已大咖云集,“拥堵”状况明显。
生鲜超市(如: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永辉旗下的超级物种、京东的7Fresh)
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生鲜超市带来的消费体验确实是颠覆性的,在高线城市迅速收获了一批重视便捷、体验的和品质感的高价值消费人群。从盒马鲜生在2018年9月公布的运营数字来看,这一模式的成功是无疑的。但是,笔者认为,这一新物种有其适用条件,在一线和强二线城市前景看好,而在弱二线及以下城市的规模化扩张将面临挑战。
生鲜超市概念刚提出时,各玩家都提出了激进的扩张目标:盒马宣称要在2020年前开店2000家,超级物种2000家,后来者7Fresh亦声称要开1000家。但是,从当前数据来看,这些目标还是过于理想化了—截至2018年8月,盒马开店66家,超级物种54家,第二梯队的7Fresh、小象生鲜等合计10 余家;并且这些门店主要集中在一线和福州、杭州等强二线城市。生鲜超市模式向低线城市渗透将会面临两个关键的挑战:
其一,消费水平差异。盒马模式高度重视体验,对其占比超过60%的线上销售的30分钟送达等承诺的实现需要高昂的运营成本。因此,门店品项必须以高价、高毛利的商品为主,以高商品毛利支撑高运营成本。考虑到门店辐射范围以3公里为界,门店必须开在有较高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社区或商圈。这在上海当然不成问题。但是一旦需要市场下沉,以当前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收入水平,符合消费条件的门店区位其实较为有限。2018年拼多多的崛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升级的这一宏观论述下巨大的区域间不平衡。区域间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的差异,决定了几乎不可能用单一模式实现全国性的颠覆。
其二,生鲜供应链管理难度。生鲜业态可持续性的核心在于供应链管理能力;而链条越长,管理难度越大。在无锡或者武汉开店需要承担比在上海开店更高的供应链成本。因此,在面对下线市场,生鲜超市面临着更少的优质区位和更高的供应链成本,想要规模化扩张可谓挑战重重。
2019年上半年,消费新零售业又经历了变革和洗牌加剧,在不断探索和迭代的过程中,新零售行业和企业沉淀了哪些经验和思考?如何应对时代变化,重塑新零售价值?2019下半年新零售业的未来趋势又将是怎样?
成功的新零售模型一定具备三大能力
盒马创始人兼CEO侯毅曾表示,2019年是盒马的填坑之战。面对新零售这样的新业态,不只盒马,进入2019年,所有的生鲜新零售都必将经历一场填坑之战。
加入2019“填抗战队”,就必须具备填坑的三大基本能力,否则,连填坑的资格都没有。
1、前端的获客(流量)能力
盒马嫁接的是阿里的流量,超级物种转承的是永辉的消费基数,小象生鲜的背后有美团,7FRESH背后有京东……
在提到这些生鲜新零售时,就不得不提到在它们身后站着的“大佬”,这些“大佬”给予了它们先天的获客优势。
相对于“大佬”的品牌效应,这种转接流量的获客能力才是让创业型生鲜新零售平台最“羡慕”的优势。
2、执行效率的优化能力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新零售的核心优势在哪里?不是其提供了一个相对高端的购物场所或是无人打扰的消费体验,而是一个高效的购物方式。
新零售的本质就是一个更高效的零售模式。
所以,自运营以来,各个新零售平台都在不约而同的不断“提速”,持续优化配货、配送等工作的效率。
3、后端的规模标准化供应能力
新零售的竞争力靠的是什么,短期是流量,中期是效率,长期则是供应。
以长远眼光看新零售,在拥有获客能力的基础上,高质量,且能够持续升级的供应链才是支撑其长足发展的关键,更是企业实现规模化、连锁化、标准化经营的关键。
未来新零售竞争主方向
2017年至2018年间,是新零售的布局期,阿里、永辉、京东、腾讯、苏宁等大咖在这两年大刀阔斧地挺进新零售,规模化扩张。
到了2019年,新零售迎来的是洗牌期。在这一年,各个新零售平台开始更加深刻地审视模式,或被动或主动地一边“填坑”,一边发展;一边保命,一边成长。接下来的新零售行业,依然硝烟弥漫。
1、线上配送速度
超级物种在去年广州首店开业时,动用了无人机配送,最快可以15分钟送达消费者手中。该店也是全国无人机配送试点合作的第一站。盒马鲜生也在去年发力即时物流,实现“分钟级”配送。
还有天猫超市的“一小时达”,每日优鲜的“一小时内送货上门,24小时全天候送货”……
在新零售的变化中,总少不了物流的作用。在新零售崛起的这三年,新零售与物流不断“相互成就”,新零售成就了让外国人惊叹的物流配送速度,不断提速的物流配送也成就了发展中的新零售。
2、线下无人零售
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无人零售市场规模为197亿元,预计到2020年,这一规模将增长至657亿元。尽管近两年京东无人超市与无人便利店,阿里淘咖啡,以及“网红”缤果盒子等无人零售均表现平平,但是,却并不意味着无人零售的陨落。
针对如今的发展现状,业内人士指出,无人零售是一个短期不可高估,长期不可低估的行业。
3、技术加码供应链改造
阿里的达摩院,腾讯的研究院,还有京东对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深度布局……这些互联网巨头对于新零售的探索不仅在于场景搭建,还在于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还将被用于对供应链的改造上。
未来的供应链改造,将从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角度进行突破,被数字化赋能的供应链也将是新零售竞争力体现的焦点。
对于广大品牌商而言,新零售不仅是渠道形态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消费品行业的竞争力模型——产品和品牌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要。“以消费者为中心”不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落实在业务各领域的精细化运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