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国俄罗斯,亮剑最后一集丁伟论文里的ABC三国为什么不直接说日本美国和俄罗斯?
《亮剑》剧中南京军事学院院长一句“军事学院毕竟不是总参谋部”,得以延续了丁伟的军旅生涯,刘帅吩咐手下将丁伟的毕业论文通过但是存档(不公开发表),算是挽救了他的政治生命。在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将老大哥设定为假想敌,捅出去就是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足以让丁伟脱了军装,尽管,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问题中称为俄罗斯当然是错误的,应该是前苏联。这篇论文十年之后的60年代中苏交恶,东北、华北和西北所面临的军事压力,非今天的年轻人可以了解的。小时候常去父亲的办公室玩耍,满眼全部是苏军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的资料,那已经不是什么“假想敌”,ZBD已经打起来了,只是因为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两国的克制,没有爆发全面战争而已。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因此,丁伟的论文确实是未雨绸缪,国与国之间本来就没有永远的敌人或朋友,经常搞搞兵棋推演没有坏处,用刘帅的话说,在军事学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把任何国家的军队当成假想敌”。
只不过,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公开讨论对苏戒备肯定是大忌,丁伟只能打打擦边球,以“C国”代指前苏。至于代号“B”的日本已经无所谓了,抗日战争打完没有几年,血海深仇;而跟代号“A”的美国已于1950年正式交手,即便是丁伟上台发言的时期,仍然处于敌对状态,这俩国家根本没什么可顾忌的,他们被用字母代指,完全是沾了前苏联的光。
术业有专攻,晋西北的“铁三角”在军事上各有所长,李云龙长于战术突击,孔捷贵在执行坚决,而丁伟的战略眼光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所展露,比如凭空判断平安格勒战役的形势、比如分析楚云飞进占大孤镇等桥段,因此在毕业论文中阐述我国未来的国防战略问题,一点也不稀奇。台下的常乃超都听懵圈了,这就是差距,军人不能仅仅是一把枪,需要有思想。
丁伟的论文题目是《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实际上研判和规划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未来二十年的防御重心和应对战略,我们没有必要深究太专业的军事理论,不妨归纳为三点中心思想:
1,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及其军事联盟,它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总有支离破碎的那一天,丁伟用“一个大家族的老太爷总有过世那一天”,隐晦地预言了“华约组织”的解散乃至苏联本身的解体和,兄弟之间反目成仇尚比比皆是,况国家乎?历史发展的事实是,斯大林逝世后,确实产生了巨变。
2、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日本的军事工业和战争能力,在美国的管控下,它至少在20年内形成不了军事威胁;美国虽然帮助国民党协防台海,但蒋介石并无力大规模反攻,最多是局部骚扰,而美国自己刚从半岛抽身,以及国内政治体制的约束,也轻易不会卷入全面战争,那么,ABC谁能对我国构成真正的威胁,已经不言而喻了。
3、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地形无险可守,极利装甲集群和摩托化部队的快速推进和大纵深锲入,应在东北建立永备国防工事,建立两线兵团的纵深防御;华北和西北则让开一马平川的草原与戈壁,后退至山岳地带实施主要防御。这个论点与60年代解放军的防御战略完全相同,不过是借丁伟的嘴提前说了出来。
中国古代历来推崇“文死谏,武死战”,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站在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角度考虑军事问题,绝对是本分,也是应该大力提倡的,我们该为丁伟将军点个赞。哪怕是今天,有些将领的言语和论点稍显过激,也是需要包容和理解的,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看看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什么都明白了,记住丁伟的话吧:
“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永远高于意思形态的信仰,别的,都是扯淡”!日本德国苏联美国年钢产量各是多少?
德国:1940年2154万吨,1942年2048万吨.
德国(含占领区):1940年2610万吨,1941年3180万吨,1942年3210万吨,1943年3460万吨,1944年2850万吨.
意大利:1940年226万吨
日本:1940年686万吨,1943年765万吨.
英国:1940年1230万吨,1943年1300万吨.
苏联:1230万吨.
美国:1940年6076万吨,1941年7510万吨,1943年8059万吨,1944年8132万吨.
如果合并了有没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好可怕的思想!文化完全不同言语不同,自古也不是在一起的合并是不可能的,理性的谈问题,需要具体以下几点:个人确定这个理论的真实正确、大家也同样的认同这个合理的、然后需要拿出证据来.
民族不同、文化、语言,朝鲜和韩国这个原来的国家分裂出来的都不太可能合并,更别说日本和韩国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就和中国和日本你觉得能合并么?
至于超越美国更别想了,看问问题的应该是写国际关系的,美国和日韩啥关系你不清楚?当初广场协议因为什么应该知道吧!而且军事基地是为什么在日韩不言而喻吧,当然了回到第一个话题,完完全全不同的国家强行捏合在一起,等着的只有在此的分裂。
日本和德国能打赢美国吗?
打不赢的。看看和苏联的战斗就知道了。德国都打到莫斯科。日本也没有增员
导读:二战德军都打到莫斯科了,为何日本就是不帮希特勒一把?看看大家是怎么回答的?
1、说到二战日本和苏联那些事,有一场战役不得不提-诺门坎战役。这场战役改变了日本对苏联的看法,直接影响了整个二战期间的日苏关系。
图为日俄战争时期的漫画,当时没人看好日本
其实日本对苏联态度极为复杂,明治维新后日本日益强大,眼光已经不再局限于亚洲,不再局限于曾经视若神明的中华帝国,他们的目标是世界强国,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获取世界列强的认可,那么找一个真正的强者打一仗就必不可少了,而这个强者就是当时的沙皇俄国。日本俄国爆发的日俄战争,经过浴血厮杀,日本举国之力最终在陆战和海战上全面战胜老牌强国俄国,自此以俄国为踏板成为世界列强之一。
图为苏联坦克部队
自那之后,日本终于成了世界强国,而沙皇俄国紧接着爆发了十月革命,日本竟然趁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立足未稳时扶持反对势力也就是白军。所以说日本与苏联在历史上早就成了老冤家。日本觉得我打败过俄国,现在就能再次打败苏联,这就是诺门坎战役爆发前的日苏两国态势。
日本狂热军国主义分子辻政信,诺门坎挑衅苏联的主要策划者
在二战时期,日本还有个特点:军国主义到了疯狂的地步,军队中的狂热分子经常违抗大本营的命令进行各式各样的军事冒险。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这样直接导致了日军上下均高估了自己实力。在占领北平、南京后,日本觉得中国战事已经大局已定,所以接下来就该选下一个目标了。当时二战还未全面爆发,日美关系还算正常,于是离得近、又自认为实力逊于日本的苏联成了新的目标。
图为诺门坎的苏军部队
诺门坎位于中蒙交界,战役自1939年5月11日打响,至9月份停火,由于名义上冲突双方主角是蒙古国和伪满洲国,所以日苏双方并没有宣战,这次战斗也更具有挑衅和试探的味道。诺门坎战役中,苏军损失2.5万,日军损失1.7万,苏军损失的坦克装甲车辆等装备也远远大于日军。苏军最高指挥长官是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将军,可以说单看数据日军并没有吃亏,而且还占了上风,尤其对方还是朱可夫,怎么看都是赢了,但结果却是日本彻底打消了在与苏联动手的念头。
图为诺门坎向日军冲锋的苏军坦克群
在诺门坎,朱可夫才用的战术比较简单:你打掉我10辆坦克,我再增派20辆,你打100发炮弹,我就打1000发,总之一句话就是源源不断、铺天盖地。打着打着,日本人终于发现了,自己不可能打的赢,因为他们面对的是苏联强大的国力,他们拥有漫山遍野的坦克、遮天蔽日的飞机和勇敢强悍的战士。有人觉得此战是朱可夫的污点,其实不然,他就是要用这种不计代价的战术让日本清醒:苏联不是沙皇俄国,现在的苏联不是你能惹得起的。
苏军缴获的日军94型坦克,当时日本装甲力量无法与苏联相提并论
事实也正是如此,见识了苏军强大的实力和强大的国力后,就连最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也清醒了,不可能打得过苏联。所以无论后来日苏打的如何火热,日本都没敢轻举妄动。
2、这个问题我替“元首”回答了,你日本还是消停点吧,别再给我添乱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日本这个猪队友是真心靠不住啊!
别以为当初元首没有这么想过,历史上吃尽了两线作战苦头的德国人太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因此老早就邀请日本进攻苏联,以牵制住苏联远东方面军不让其西调。
德国人本以为日本在东北盘踞了70多万关东军,随时能够出动。可是结果并不是如德国所想的那样。可日本人一点也不傻,他们觉得进攻苏联不是什么占便宜的好事。
日本人也不是没试过,诺门坎战役开始那叫一个嚣张,本以为能趁着“肃反”,占占苏联的便宜。可结果却被朱可夫率领下的苏蒙联军一路吊打。这场仗让日本人结结实实明白了像苏联这老油条,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拿下的,搞不好还会遭到疯狂报复。
再说了,攻打苏联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大大折损自己的兵力。为了做做样子,日本当时只派了少量日军前去演戏一下,并没有出动70万关东军。就算出动70万关东军协助德国拿下苏联,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德国,对于日本并没有什么帮助。
德国把资源丰富的欧洲地区占领,留给日本的也只是资源稀少的亚洲地区。苏联的主要资源和财富都在欧洲,而亚洲地域非常瘠薄,这笔既折兵损将又没有利益的买卖,日本人才不会蠢到替德国人去火中取栗。与瘠薄的远东苦寒之地相比,日本人更希望把战略中心放在东南亚。因为那里才有他们最急需战略资源,做梦都想要地石油还有橡胶。至于西伯利亚的冻土层嘛,那个实在是太难啃得动了。
也正因为处在日军按兵不动,推进到莫斯科城下的德军已成强弩之末之际,苏军以100个师的强大兵力发起反击战。经过40天激烈的战斗,德军向西溃退了150~300公里。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从远东调来的那大批适应寒区作战的生力军。
而斯大林之所以敢于将远东苏军西调,恰恰是因为得到了日本不会贸然进攻苏联的可靠情报。这个天大的功劳要归功于两个人,一个是传奇谍报员佐尔格,另一个则是中国人阎宝航。
3、首先是军事力量开道,从九一八事变起到1935年,苏联不停地增兵远东。到1935年底,苏军在远东的兵力达到14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总兵力达24万人,装备坦克850辆,飞机500架,潜艇20艘,较1931年时兵力兵器扩大了3—5倍,还有扩大的可能。而同时期的日本由于中国国内抗日力量日渐增强,牵制了日军兵力,因而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还不到8万人,武器装备更是远逊于苏联。即便是对苏开战进行总动员也不会超过50万,而且还要应付在东北活跃在白山黑水间数以十万计的中国抗日义勇军。日本军部因此产生了北进与南进分歧,日军在华北频频得手,兵锋直逼北平。日本军方多数人主张南进,迅速解决中国问题。正是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日本向南发动了全面入侵中国的七七事变。苏联也没有闲着,大力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在经济、军事上大力援助中国,又积极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极大的增强了中国的抗日力量,让日本在中国战场越陷越深。
东方渐渐稳定后,苏联开始经略西方。先是与英法谋求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不成,反而招致英法祸水东引政策出笼。于是谋求与德国媾和,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正当苏联准备在东南欧大干之时,缺乏战略头脑的日本关东军突然在中蒙边界挑起诺门坎冲突。苏联人毫不示弱,调集重兵反击,全歼关东军一个精锐师团。
诺门坎战役后期,即1939年9月1日,德军全面入侵波兰。根据苏德协定,苏军应占领波兰东部。于是在诺门坎战役结束第二天即9月17日,部署在苏波边境的60万苏军随即开进波兰与德国一道瓜分了波兰。随后德军向西横扫西欧,苏联则兼并波罗的海三国与东南欧多国的部分领土。西部趋于稳定,苏联又开始准备解决东部问题。
日本自武汉会战后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而苏联却主动与日本媾和,且条件十分优厚。苏联承认伪满洲国、中止对中国的军援、有偿转让中东铁路。同时日本承认外蒙古独立国家的地位,双方于1941年4月签订《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于是苏联利用军援中国拖住日本,有效确保了远东安全,之后又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力推日本南下与美英冲突。
到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战役激战正酣时,日本在中国长沙与中国军队大战,同时注意力又放在了东面的珍珠港和南面的南太平洋,根本无力也无心再顾及北进与德国夹击苏联的事了。
独立学者灵遁者整理提供。
为什么在俄乌问题上开始很高调的日本韩国最近不敢吭声了?
正如有些网友比喻的那样:日韩就是美国的两条狗。主人需要时,狂吠不止、比主人声音更大更强。主人不需要时,哑口无言。
俄乌战争俄乌冲突,尽管由美国编剧、导演、监制进行着。当前,俄乌冲突不知不觉已经来到第120天。但不论是美国的对手还是盟国,并非按照初始设定的剧本路线行走。或客观因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战场前几天特朗普还埋怨:俄乌冲突,美国投入几百亿,欧洲才数十亿,美国亏大了。目前,战场外的俄罗斯与西方的交锋激烈程度要甚于战场上俄乌两国军队的短兵相接。美国对俄乌冲突明显看出:剧本偏离方向,再继续下去得不偿失。
乌克兰局势而不管是在正面战场还是战场外,俄罗斯都占了上风,局势正在朝着有利于俄罗斯的方向发展。欧美制裁俄罗斯,不仅没有治住,反而让俄罗斯侥幸绕过。
乌克兰就像人有事一样,缺么喊么。欧美明显看出要将乌克兰弃而远之。因此乌克兰呼吁盟友继续帮助,直到胜利那一刻。
而最头痛的是美国。花了不少钱,想着欲致俄罗满目疮痍斯于死地,继续做好霸权主义美梦,可俄罗斯不但没死掉,反而活的更自在。乌克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美国国内矛盾重重自顾不暇,怎么办?
美国对待俄乌冲突,再继续下去,可能会步入历史上强国消失之后尘。左右为难,得仔细掂量掂量。
作为西方之日韩两只狗,主人深陷泥潭而举棋不定时,日韩恐怕”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