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敢撞击中国空间站,可以从空间站发射飞机或者飞船到月球吗?
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到1972年结束时共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共将15人送上了月球,并成功返回。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我们先看一下阿波罗登月计划采用的方案。整个登月流传大概是这样的:
由地面大推力火箭发射一个主航天器到地球轨道上,在环绕地球轨道上利用离心力不断向更高的轨道变轨,最终与月球轨道交会。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节省大量的燃料,当然,坏处是需要较长的时间。
到达月球轨道后,不断降低轨道至较低轨道,然后由主航天器(指令/服务仓)释放登月舱登月。指令/服务仓就停留在月球轨道上。
图:登月舱
登月舱有自己单独的火箭发动机和维生系统。登月舱由上升级和下降级组成,共15264千克,其中下降级就有10334千克。返回指令/服务仓时会将下降部分留在月球上。这样做的好处还是为了节约燃料。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登月仓的外形不是一个流线型啊?这是因为月球几乎没有大气,登月舱就不用考虑气动外形了。
图:登月舱内部
返回地球的过程基本就是去的过程的倒放。
如果以后需要建立月球与地球的“班车”,就可以采用题主所说的方案:
在地球和月球轨道上分别建立一个空间站,先将宇航员送到空间站后,搭乘空间站上可以重复使用的运输航天器到月球空间站。再转乘月球空间站上可重复使用的登月船到月球。这种设想估计在未来50年内还无法实现,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没有这个需求。
人类发射的卫星越来越多?
当然会相撞了,又不是没撞过。先说个例子,2009年2月11日,美国宇航局表示“美国东部时间10日11时55分(北京时间11日零时55分)一颗美国商业卫星与一个俄罗斯军事通信卫星相撞”,相撞位置在西伯利亚上空约790公里处。据悉 ,相撞的两颗卫星分别是1997年发射的美国铱卫星公司的“铱33”卫星(重约560公斤)和1993年发射的俄罗斯“宇宙2251”军用通信卫星(重约960公斤),两颗卫星相撞后产生大量的碎边。所幸国际空间站的轨道在相撞地点下方434公里处,影响不大,否则将会引起大麻烦,威胁国际空间站的安全。
不过好消息是,这次卫星撞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卫星碰撞(不含太空武垃圾碰撞和太空武器试验),实际上虽然人造卫星相撞的概率目前来说还是非常小的(碰撞的那颗俄罗斯卫星是一颗已经报废不受控制的军事卫星),就算把迄今为止人类发射过了6000多颗卫星全部放在同一条距地面35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每颗卫星的间隔也有六七公里之远,而目前的人造卫星轨道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碰撞概率实在是微乎其微。
虽然目前人造卫星之间的相撞概率非常小,但是随着人类太空探索活动的增多,太空垃圾(包括报废卫星、火箭发射残骸、各种空间设备零件及碎片)的数量却是与日俱增。据统计,小于1厘米的碎片大约有1亿多个,1-10厘米的随便大约有50多万个,超过10厘米的碎片大约有两三万个之多。其实,在宇宙中一个很小的随便就会对航天设备造成灾难性后果。所以,如果太空垃圾得不到有效清理,卫星或者飞船被碎片撞击的风险将会越来越高。
根据现在的情况,预计未来一二百年间,超过10厘米的太空碎片将会急剧增加,如果人类清理太空垃圾的意愿不强、技术不够,未来的太空探索之路将举步维艰。
伊拉克有国际空间站吗?
伊拉克没有国际空间站,伊拉克的航天技术水平,连运载火箭都制造不了,就更不要谈空间站啦。国际空间站的成员国有: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意大利、巴西和欧洲太空总署ESA(它的成员国是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英国、丹麦、西班牙、葡萄牙、瑞士、爱尔兰、奥地利、挪威和芬兰)。
中国空间站最近怎么没有消息?
飞行员在上边,该工作工作,如果媒体天天报人都麻木了,就好像现在国外的疫情依旧很严重,媒体不也是不怎么报了吗?一个道理
空间站技术排名中俄第一梯队?
目前天上的空间站只有两个——美国和俄罗斯主导、欧洲、加拿大和日本深度参与的国际空间站,以及中国独立建造的中国天宫,所以真正有空间站技术的国家也就中美俄三个国家(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中,欧洲航天局、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只是提供了加拿大机械臂和部分试验设备,并没有独立的空间站发射及建设能力)。
在中美俄三个国家中,美俄都是经验极其丰富的前辈,其中俄罗斯曾经主导了第一代空间站“礼炮号”及第二代空间站“和平号”的建设,美国则是在俄罗斯技术的基础上拉拢多国力量建造了如今最大最先进的桁架式国际空间站,而刚刚发射完“天和号”核心舱的中国是初入赛道的后来者,技术水平类似于俄罗斯“和平号”。
所以就空间站技术来讲,美国和俄罗斯可以并列第一,中国第二,其他国家暂时还无法参与排名。
俄罗斯主导的空间站时代为什么称俄罗斯为空间站技术的主导者?我们就要从空间站的发展历程说起了。
空间站的发展可分为四代:
第一代空间站,单舱空间站。
这时候的空间站只有一个对接口,典型代表为前苏联的礼炮1号(礼炮1号是人类的第一个空间站)、礼炮2号、礼炮3号、礼炮4号、礼炮5号以及美国的天空实验室。
后来苏联又发射了礼炮6号和礼炮7号时,这时候已经有了两个对接口,其中一个用于联盟号载人飞船对接,另一个用于不载人货运飞船对接,用于轨道加油和往返运送试验设备、试验物品。
礼炮6号空间站由过渡舱、工作舱、仪器舱和中间室组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器。它自1977年9月29日进入轨道,到1982年7月29日重返大气层时烧毁,总共在天上运行了4年10个月,接待了共计33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宇航员,载人飞行时间长达676天。
而到了礼炮7号,它的载人时间创造了1250天的记录,在这一时间里先后和“宇宙-1686”、“宇宙-1443”、联盟T9、联盟T15等10艘载人飞船实现了航天器太空“三位一体”的对接航行,创造了航天史上又一个“第一”。
可以说,在这一时期,苏联完全主导了空间站发射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第二代空间站:多舱空间站。
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采用积木式结构建造了大名鼎鼎的“和平号”空间站,这也是国际空间站的前身,也是咱们国家目前在走的这条路。
“和平号”空间站拥有6个对接口,像搭积木一样对接了5个专用实验舱(量子1号舱、量子2号舱、“晶体”舱、“光谱”舱和“自然”舱)及“联盟”系列载人飞船、“进步”系列货运飞船,形成庞大的空间复合体,总质量达100多吨。
“和平号”从1986年升空,到2001年3月坠落至南太平洋,总共在太空中运行了15年之久,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长久性空间站。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15年时间里,它帮助人类完成了24个国际科研计划,进行了1700多项、16500个科学实验,帮助15个国家完成了太空研究,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科学研究。
第三代空间站:国际空间站。
多舱空间站采用衍架结构,典型代表为美国和俄罗斯主导建设的国际空间站,它是迄今为止人类设计建造的最复杂最大的在轨航天器,是一个由六个国际主要航天机构联合推进的国际合作计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国家航天局和巴西航天局)。
遗憾的是,当年咱们中国曾表达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的意向,但因美国反对而被排斥在外。
不过,虽然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提议建设,并承担了空间站建设和维护的大部分资金,但不可否认的是,国际空间站的核心部分仍是以俄罗斯的多功能舱为基础的延伸(国际空间站以俄罗斯的多功能舱为基础,通过对接舱段及节点舱,与俄罗斯服务舱、实验舱、生命保障舱、美国实验舱、日本实验舱、欧空局的“哥伦布”轨道设施等对接,组成了空间站的核心部分)。
2024年以后天宫有很大可能成为天上唯一的一个空间站。虽然咱们即将建设完成(预计2022年)的天宫空间站在载人空间、试验设备数量、总重量(天宫空间站总重预计在80~100吨,国际空间站总重高达430吨)等方面与国际空间站有不小差距,但国际空间站作为几十年前的产物,设备已经出现了严重老化的现象。
比如,就在去年,由于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舱段出现了空气泄漏的情况,在空间站上驻守的3名航天员,不得不紧急集中到了空间站上的俄罗斯舱段内。
国际空间站的设计寿命最初只有15年,但在2015年,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部门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协议,同意国际空间站的使用寿命由2020年延长至2024年,但在2024年后,如果要继续维持空间站的运行,各成员国每年可能会多花几倍的维修资金。
这也就意味着:到了2024年,天宫有很大可能成为天上唯一的一个空间站。
下图是天宫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的示意图:
中国航天大有可为正如我前文所说,空间站是航天领域的一大热门领域,而有资格参与该领域排名的国家目前只有中美俄三个,而有实力和精力同时在空间站、深空探测,近地轨道利用三大热门领域保持活跃的国家,则只剩下了中国和美国。
但明显的是,美国走的是下坡路,中国走的是上坡路。
中国航天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最高最远的梦想!
你认为中国的空间站技术什么时候能赶超美国和俄罗斯,进入空间站技术第一梯队呢?欢迎留言区讨论!
这里是科学驿站,我是站长,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博士,是一名热爱科学、热爱分享的科普答主,同时也是科学领域优质创作者、今日头条青云获奖者,如果我的文章有帮助到你,欢迎点赞和关注。